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10

  ..续本文上一页他闻解脱生死】之缘由

  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p400,L6~L7)

  佛当时开示此法的目标是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不需要广大的闻思学习,只要一直打坐、一直想着空、空……,这样内心会不会有了解空性的慧?生起无我的胜义呢?事实上,这样是不可能生起的。宗大师讲这个道理佛世当时有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也要理解,我们的内心现在有这个问题,宗大师就再强调这个道理。他担心我们有这种想法:不用广大闻思,学那么多东西干嘛!我们不要学习,就进入山洞里闭关、打坐,一直想空、空,就会生起空正见,会不会生起空正见呢?不可能生得起来。佛当时看到这个问题,因此,才会讲「由从他闻解脱生死」,佛当时就已经担心了,我们不要让佛菩萨担心吧!我们自己要对空性法义广大的闻思学习。

  第五阶段佛开示一切法义,皆为了令众生能了解空性

  总诸佛语,有者直显真实性义,…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p400,L8~p401,L2)

  佛辛辛苦苦开示八万四千法门,开示那么多法门的主要目标是甚么?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了解空性的整个道理,只有这个目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所缘的空性,不然,佛辛辛苦苦讲了那么多的法,就没什么意义了。此阶段就是说明此道理,所根据的是《修次中篇》。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到此共有五个阶段,这些道理都是我们必须学习所缘空性的理由。

  ☆问答部分

  1:请问仁波切是如何背经的?

  1: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背书了,相信一定退步得很厉害,现在如果要背书,跟你们也没有什么差别,也会很辛苦的。但是,我相信如果一直持续背的话,一定会进步。我以前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背那么多经句,后来就慢慢的进步了,背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了,刚开始可能就只能背二个偈颂八句,再来就增加为四个偈颂…十个偈颂、二十个偈颂、三十个偈颂,一直不断增加。大家都是一样的,当初我也只能背二个偈颂(应该大家现在也可以背二个偈颂),后来,慢慢地在很短的时间里,背的东西就愈来愈多,这是要经过训练的。

  脑袋里要有记号,譬如:A里面有1、2、3~10,B里面有1~10,透过记号帮助记忆。先用眼睛看书,然后,脑袋就分成二部分跟着,前面的脑袋就跟着眼睛所看的走,另外一个脑袋就去做整理、保存的动作。所以,前面的脑袋是跟着眼睛走,后面的脑袋就跑来跑去(不断反复做整理、保存的动作),这是我背书的方法。

  2:「无我慧」是否是解脱唯一的正因呢?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还是「无我慧」?

  2:对治烦恼及对治烦恼的习气(所知障)都是以「无我慧」为主。「无我慧」对治烦恼的时候,并不需要菩提心的帮助(摄持)。但是,如果不只是要断除烦恼,而且还要断除烦恼的习气,那就需要菩提心的摄持,透由菩提心的帮助,「无我慧」的力量就会增加,增加到能够断除烦恼的习气,若是烦恼及烦恼的习气全部都断除的时候,那就是成佛了,也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两个都要断除,才能够成佛。所以,为了成佛来说「无我慧」的作用是甚么呢?成佛必须要断除二障,以断除烦恼障来说,还不需要菩提心的摄持,如果是连烦恼的习气也要断除的话,那一定要菩提心的摄持,由于菩提心的帮助,智慧才会更广、更深。所以,小乘虽有「无我慧」,但我们不会说「智慧度」。大乘就会说「智慧度」,就是指他的智慧力量跟小乘不一样。

  3: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因果关系或是总别关系?请仁波切再详细说明,所缘空性、有境胜慧所指的各是什么,是否可以详细解释或举例来说明?

  3:所缘与对境,有时候二者是一样的意思,有时候二者也有不同的意思。现在我们讲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它的所缘与对境是一样,即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空性是它的所缘,空性是它的对境,所以,空性是它的所缘境、也是它的对境,是一样的意思,完全没有区分。一般而言,所缘与对境,一定有区分(学过心类学的同学,就比较清楚)。例如,了解「五蕴是无自性」的量(认知)来说,「五蕴」是它的所缘,「无自性」则是对境。

  胜慧与毘钵舍那二者完全没有区分,是同义。宗大师在广论奢摩他开始的段落,有讲奢摩他与毘钵舍那的性相,为什么称胜慧?为什么称毘钵舍那?「胜慧」是藏文意义的直译,「毘钵舍那」是梵文音译,毘钵舍那的意义译成藏文,我们就用胜慧(非常殊胜的智慧),所以,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完全一样的。

  4如来藏是不是常法?

  4:「如来」是佛,「藏」是将来会成佛的种性的意思。佛本身有四身,两个法身(智能身、自性身),两个色身(报身、化身)。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自性法身是佛,智慧法身也是佛、报身是佛、化身也是佛,这四个都是佛,而这四个的续,比如我们就是将来有智慧法身的种性、自性法身的种性、报身的种性、化身的种性,种性不一样,所以如来藏就不一样因此,如果说自性法身的如来藏,就是常法;若说智慧法身的如来藏,那就不是常法,应该这样区分,所以,要看你指的如来藏是甚么如来藏。

  5仁波切以前说过引业与满业,比较重的业叫引业,比较轻的业是满业。是不是平常我们比较不经意、散乱的造作就是满业呢?

  5:满业没有办法给我们整个一个生命,但是对生命当中会有影响的就算是满业。「满」有点补充的意思,让它圆满的意思,即让引业所感出来的果报上,再补充增加一些果报,从这个角度,就用「满」这个字,满就是这个意思。

  6:譬如,我们现在供养三宝的这一念心,我们能够判断它是引业还是满业吗?

  6:我们要这样想,我们看菩萨的行为里面,譬如,布施度里面也有六度、持戒度里面也有六度、…,供养三宝看起来是布施度,但是它里面也有包括持戒度等等。假如供养三宝时,也有修布施度,也有持戒度,若布施度里的持戒度修得比较好的话,这个部份就会变成引业。持戒是修行里面最基础的,同样的,感果报来说,也是由戒给我们非常基本的果报,比如说基本的生命会带来投生在哪里的整体的一个生命。因此,布施度作得如何,要看他有没有如理如法的布施,譬如行为是布施度,但是他没有那么遵守戒律或不是非常如法,这也会造成引业。

  7:是不是可以从知见的正不正确,来判断它是否是引业或满业?

  7:戒定慧中,定慧也要戒,戒是基础,将来我们能得的果报,整体来说是以戒为主。

  8:如果持戒的知见不清净,他的引业应该也是不好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8是,没有错。但这有点复杂,就是刚刚讲的布施度里面也有持戒度、忍辱度里面也有持戒度、精进度里面也有持戒度,所以,修什么样的法都有戒定慧的体性在里面,如果戒的部份做得比较多,比较圆满的话,就会得到所依靠的整体的最基本的功德。

  9:是不是所有分别心的对境都可以归纳到遍计执?

  9大概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解释得那么清楚。

  10:(p399,L2)的「胜慧」是解释为「了空慧」,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毘钵舍那的胜慧?(p401,L2)「是诸度中慧度所证」,刚刚解释为有境的胜慧,(毘钵舍那是般若度所摄的胜观),这些名相都是用胜慧来表示,是不是要有一点区分?

  10菩萨们所要修的六度里面的静虑度、智慧度,特别分出来在奢摩他和毘钵舍那的段落来作说明。现在所讲的毘钵舍那即是智慧度,没有错啊!一般而言,智能度的智能,是以有境为主,菩萨们所修的智能是缘空性的一种智慧,此是非常殊胜的智慧,所以,我们称它为胜慧或是毘钵舍那。至于毘钵舍那,我们也要区分是不是否缘空性,若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就是出世间的,若不是缘空性,而是缘上下界粗净相的话,就是世间的毘钵舍那。

  12:(p399,L2)「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如此说来是不是胜慧在前,毘钵舍那在后,或者是胜慧比较大,毘钵舍那比较小?

  12:首先,要取到所缘的空性,取到之后,就是了解空性,了解空性之后,更进一步,有境的智慧也要达到殊胜的智慧,所以,我们要修胜慧。意思即我们首先要了解空性,了解之后,缘空性上面,就要修毘钵舍那(修有境的部份)。所以,先有所缘,所缘取到之后,有境方面也要进步。

  12:缘空性的胜慧与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完全一模一样。可是,上次仁波切说(p399,L2)的胜慧是指了空慧,这里的名相是不是中文翻译的问题?

  12「…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这里藏文没有用「胜慧」,只有「慧」喔!不可以用胜慧。应该是「无倒引发决定智慧」不可以用「胜慧」。

  13最近台湾南部水灾,同胞受苦,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请仁波切指示我们该怎么做?内心如何安立?行动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灾民?

  13我前几天也看到新闻,也有一些认识的慈善团体打电话给我,我们心里都非常难过,看到那么严重的水灾,心里非常痛。好像比以前921地震还更严重。实际上面,我们自己有时间、能力一定要去做,要帮忙不可以嘴巴讲一讲,心里想一想,实际上都没有行动,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但是,也是要实际上有时间有能力才能做到,所以,看自己…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