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要修的对境是什么?是空性。接下来我要用什么来修对境的空性呢?这个有境本身,我要运用轻安所摄持的特别胜慧,以胜慧禅修空性,这是必要的。首先不仅仅只是了解对境空性真实义,之后禅修时,有境本身,不能够用修安止的方式专注在空性的意义上。如果是这种禅修方式,不能成为无明我执的对治。所以谈到,『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此真实,是诸波罗密度中慧度---就是胜慧波罗密所证悟的对境,不是用静虑安止的方式专注在上面去证悟,应当用胜慧波罗蜜去证悟真实性意义。所以,『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生慧』,不能误解用静虑专注在空性上面,就是修胜慧、修胜观。应当要内心产生胜慧,由胜慧去证悟空性的意义,底下根据《解深密经》。因为用胜慧去观修空性之后,才能够消灭内心的烦恼。假设只用静虑安止的方式,专注在对境空性上面修,这种方式不能灭掉烦恼。所以对境跟有境两个条件都要齐备:对境要不颠倒的,是一切对境中究竟实相的部分,这才是所要观修的对境。不仅如此,有境本身还要一个特别的胜慧。当这两个条件都具足了,才可以斩断无明我执。所以必须缘取真实性的意义之后,运用胜慧进行禅修,此称之为修胜观。因此开示了两个道理,前面分的三个段落,都是解释对境---空性---是有必要的,而要先了解空性,就要做很多闻思,其目的都是朝向我要了解我观修的对境空性是什么。后面这段落,「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是讲有境部分,即有境必须是特别的胜慧。#
广论毘钵舍那《三》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9-08-14
今天没有翻译老师,我们把前二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若有问题的话,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
听闻动机
首先我们调伏听法的动机,现在学习的毘钵舍那,虽然是一门很难懂的课程,但是我们能有机会跟随着以前的祖师们学习,直接地来说,现在是跟着法王,也可以说是跟着三大寺的传承来学习;间接地说,则是跟随着宗大师、龙树菩萨、佛护论师、月称等等大祖师的传承教法,而最源头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学习这样非常难的空性的法,「学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跟随祖师他们的一个代表。跟随着他们学习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在传承祖师面前对他们最好的供养的行为。因此,我们心里要想:我们现在认真学习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佛菩萨---从世尊一直到我们现在的上师---整个传承上师面前最好的供养。至于「有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无所谓,大家能够来此认真的学习,这种行为的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供养。
《广论》「依止善知识」里面有说,最好的供养就是听善知识的话。然后,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按照上师的开示去做,这就是最好的供养。所以,最好的供养不是财供养,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的供养,跟随上师他们的身语意的行为,这是最好的供养。宗大师在《三主要道》有说,空性(空正见)这个正见,被称为是「佛欢喜道」,为何称它「佛欢喜道」呢?因为,若是众生入这个「空性」法门时,这是佛最欢喜的。为什么呢?我们常讲「三解脱门」,解脱门就是指修甚么法才能够进入脱离生死轮回这条路呢?就是要靠空性的法---解脱道或三解脱门,这是佛最欢喜的。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之法,才能够得到脱离生死轮回之果。所以,一个是我们身语意的行为跟随着佛菩萨而行,这是最好的供养。而跟随佛菩萨有各种不同的法门,各种的法里面,透过哪一个法来跟随佛菩萨而行,才是佛菩萨最欢喜的呢?那就是修学空性的法,我们要如此思惟,调整好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此教法。
复习
修缘空性毘钵舍那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清楚,现在这里所讲的毘钵舍那,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两种,现在这里所讲的不是世间的毘钵舍那,而是出世间的毘钵舍那。「出世间」的意思是脱离三有轮回,所以一定是要能正对治轮回的根---无明的毘钵舍那,也就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宗大师一开始就说,我们一定要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因此,上两堂课的内容,主要是讲,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是我们必须要修的。
所缘行相与缘空性毘钵舍那的关系
既然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必须要修,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所缘」的空性,接着,要了解「有境」的毘钵舍那。因此,我们观修的时候,不只要修所缘的空性,也要修有境的毘钵舍那。你们应该记得在道次第依止善知识的阶段,宗大师说我们要修「所缘行相」。现在把这个道理连结起来,我们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如何区分观修的所缘行相呢?观修的对境的「空性」修的时候,是「所缘」,而有境的「毘钵舍那」修的时候,修「行相」。现在了解所缘的空性必须要修,那修的时候要用什么心来修呢?用胜慧(毘钵舍那)。这是一种「有境」的智慧,是非常深细的智慧,以此去观修所缘的空性。因此,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的话,所缘要修、行相也要修,此即是修所缘行相的意思。
宗大师在「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科判还没有开始之前,讲了二页多的内容(p399~401)主要即是在说明:前面虽然已经得到了非常神奇、殊胜的「奢摩他」,但我们不可内心满足不再往前修行了,这是不对的。一定要再往前继续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
对境空性与有境毘钵舍那皆必须修
此部份可分成两个阶段来看,首先,我们必须要修对境所缘的空性,再来宗大师就讲,有境的毘钵舍那我们必须要修。「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p401,L2),是讲有境的毘钵舍那(智慧)。对境(所缘)的空性,与有境的胜慧二者连在一起,这样才算是缘空性的毘钵舍那,若二者缺了一个,就没有圆满缘空性的毘钵舍那。所以,这两个连在一起,有所缘的空性,也有有境的胜慧,这样就变成缘空性的毘钵舍那。「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此段落之前的内容,主要是说对境(所缘)的空性,我们也必须要修。
所缘(对境)的空性要修,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必须了解缘空性毘钵舍那之理
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此言明显,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
(P399,L1 ~ P400,L2)
此段主要是根据《修次初篇》,我们如果「喜足」于这样的殊胜的奢摩他,而没有再进一步观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的话,那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区分了!《修次初篇》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但只引了一个四句偈颂,而宗大师解释时却是把《三摩地王经》中的两个偈颂八句,作了完整的解释。
第二阶段「不应喜足于奢摩他,应修缘空性毘钵舍那」于此理应生定解
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P400,L2)
宗大师再次强调此道理非常重要,因为莲花戒大师不只在《修次初篇》中引用《三摩地王经》来说明,在《修次中篇》又特别再次引用此经文来破除那位支那和尚的错误见解。所以,这是非常主要的关键,因此,你们一定要理解啊!【故于此义当获定解】,意指莲花戒大师非常重视此道理:「不可喜足于非常殊胜圆满的奢摩他,还必须要再进一步观修缘空性的毘钵舍那。」为什么一再地说,因为,我们众生在此处,很容易走错路,所以,莲花戒大师非常担心。一样的道理,宗大师也是强调:你们必须要好好理解。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阶段,是说莲花戒大师如此重视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此道理,不是只是嘴巴讲讲而已,而是从内心要认识。我们只是嘴巴讲讲,而内心还是喜欢非常殊胜的奢摩他,这样子,心里并没有那么希求学习空性及缘空的毘钵舍那(胜慧),对于我们要思考,要增长智慧这方面,没有那么重视的话,那还是老样子,嘴上会说宗大师在《广论》有说……,可是我们的心里没有那么相信还是非常重视修奢摩他,心里没有分别、散乱,非常敏锐,身心轻安乐等等,此即表示我们内心并没有完全接受宗大师的道理。宗大师知道我们内心会有这种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对此我们必须要从内心认识,产生定解。
第三阶段必须透由广大闻思理解对境空性
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p400,L3~L6)。
第一阶段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主要是引《三摩地王经》,来解释说明,表面上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而真正的根据是佛讲的《三摩地王经》。第二个阶段,宗大师再强调,这个很重要,是我们必须理解的一个道理,因为莲花戒大师在《修次初篇》已经引用《三摩地王经》说明这个道理,又在《修次中篇》再引一次《三摩地王经》,再解释这个道理,因此之故,我们必须要好好理解这个道理。第三阶段是引了佛经说明之后,再引论典来作说明,而所引用的是无著菩萨的论典《菩萨藏经》,即《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菩萨地》中引了一段经文【由从他闻解脱生死】说明,对境的空性,我们一定要透过广大的闻思才能够了解这个道理。「从他闻」,要听闻什么,才能解脱生死轮回呢?要听闻空性无我的法,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第三阶段是说明,我们要如何才可以了解所缘的空性呢?必须要透过广大的闻思。
(前面两个阶段是说明,我们必须要要了解「无我」「空性」的道理。第三个阶段《菩萨地》是说明,这个所缘的空性,怎么样才能理解?才能修得起来呢?一定要广大的闻思。透过广大的闻思,才能理解。)
第四阶段宗大师推理佛开示【由从…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