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8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尽所有佛佗开示的教法,立足点在于缘起甚深空性之义,在这个立足点之下开始、说明、开示各种教法。所以表示我们对缘起空性的意义的了悟,应该非常重视。因此佛陀内心的想法、主要的目标在哪里?假设众生不闻思无我义之甚深教法,当然内心的无我了慧就不会产生了;无我慧不会产生,当然脱离轮回就没有希望了。可是,佛薄伽梵出于对众生受到轮回痛苦所逼迫,有强烈的慈悲心,要使众生解脱,假设没有证悟无我义,当然也不可能得到解脱。因此无论如何要使众生的内心证悟无我义。于是佛陀就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说明。有些对象可以完整地开示无我的意义,就完整的开示;有些对象不能够,就粗略地开示;有些对象就连粗略地开示也不能够,那就先讲世俗法的理论。其实这些都是立足在缘起上而做的开示,所以「尽所有佛开示,唯由缘起而撰写」,佛开示这么多教法,就是要证明一点:众生有必要好好地学习甚深空性意义,先听闻再好好地观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地重视、学习甚深空性的意义。这表示佛陀内心的想法是这样的。

  (400页倒数第6行)总体来讲,佛陀开示的教法有两种类型:有的直接开示真实性、空性的意义,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地开示真实性、空性的意义,但也间接地开示,令弟子能够趣向于努力了悟真实性。因此佛陀所开示的重点都是希望弟子能够产生胜慧、了悟空性,所以《入行论》第九品胜慧品谈到「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希为胜慧说」佛陀都是为了让众生了悟空性,或直接开示、或间接开示。至尊仁波切《缘起赞》也谈到,凡是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唯是引入缘起的意义。就是立足于缘起,希望引导众生进入缘起意义的了悟。其实佛陀所开示的教法重点都放在了悟真实性的意义。以两种类型开示:一种直接地开示、另一种间接地开示。为什么是两种开示,其目的何在?佛陀所开示的教言很多,主要目标只有一项:希望众生了悟真实性的意义,佛陀有时直接地开示、有时间接地开示,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 唯真实慧光,能灭愚痴黑暗,故成就奢摩他已,当修毗钵舍那

  原文:乃至未发真实慧光,不能灭除愚痴黑闇,发则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净,亦不能灭愚痴黑暗,故当寻求达真实性无我空义,定解智慧。如是思已,定须求慧。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应当修毗钵舍那。当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说,或有现前显示真实,或有间接趣向真实。若知真实,便能永离一切见网,如发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净,亦不能遣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实,即能净智,能证真实。唯以智慧正断诸障。是故我当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实,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实,谓于胜义一切有事,由补特迦罗及法二我空性。」

  为什么了悟真实性的意义很重要呢?原因如下说明:

  『乃至未发真实慧光,不能灭除愚痴黑闇如果得到真实性胜慧,其发出的光亮就能把愚痴黑闇消灭掉。因为众生内心有愚昧的黑闇,要内心了悟真实性的智慧光亮发出来,才能消灭掉愚痴黑闇。如果没有胜慧的光亮,愚痴的黑暗要灭除是丝毫不可能的。为了这个原因,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或直接开示真实性意义,或间接地开示,所以不可不学真实性意义。

  下面句子谈到『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净,亦不能灭愚痴黑暗。』,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等持者,内心本智不能转为清净,因此也亦不能灭愚痴黑闇,所以不能单单只修安止等持,而真实性意义胜慧我都不想观修、不想得到,这都不行。因为内心只有安止,当然不能产生胜慧,所以内心的本智不能转为非常地纯净,不能把内心愚痴黑闇消灭掉。因此得到一个结论:『故当寻求达真实性无我空义,定解智慧。』,所以无论如何,为了把自己内心的愚痴黑闇消灭掉,一定要产生胜慧。佛陀非常重视这点,所以努力地开示,直接地或间接地开示了很多真实义。基于这些原因之故,去寻求通达真实性就非常重要。『如是思已,定须求慧要重视胜慧的观修。以上谈到的内容都是有根据的,所以宗大师接着就引用《修次中篇》来说明,谈到为什么佛陀那么热切辛苦地开示?原因何在?因为没有空性慧的话,无法断除愚痴黑闇,众生就无法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一定要把无明斩断,要斩断无明,一定要靠胜慧。无胜慧就不可能脱离轮回的痛苦。我们了解到胜慧这么重要之后,自己在胜慧的产生方面就要努力加油!

  莲花戒论师也在《修次中篇》开示『其次成就奢摩他已,应当修毗钵舍那』,其次成就奢摩他安止已之后,应当修毗钵舍那胜观。『当如是思』就要这样想:当我得到奢摩他之后,还要进一步实修修毗钵舍那,内心必须要有这种想法。原因是前面讲到的,(第一个原因)世尊佛陀所有的言教,或由现前直接显示、直接开示真实性意义;或由间接开示真实性意义,引导弟子趣入对于真实性的了悟。这是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释到的。『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说,或有现前显示真实,或有间接趣向真实。』,看倒数第6行,总诸佛语,有者直接显示真实性意义,如果未直显示者,亦唯间接令于实性趣向临入,也都是间接开示令弟子趣向进入真实性的了悟。其次,『若知真实』,若知真实性意义了悟空性,『便能永断一切见网,如发光明便除黑闇』,便能永断一切见地的网,如发光明便除黑闇。因此内心的胜慧就能生起而去除愚昧的黑闇、离开轮回。所以只有奢摩他的安止,内心的本智不能转为清净。『唯奢摩他,智不能净,亦不能遣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实,即能净智,能证真实。唯以智慧正断诸障,是故我当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实,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实,谓于胜义一切有事,由补特迦罗及法二我空性。』,第二个原因就是如果内心了悟胜慧的话,就会发出胜慧的光亮,斩断轮回。所以知道修胜观是非常有必要的。「唯以智慧正断诸障智慧」,只有靠着胜慧才能断除诸盖障。「是故我当住奢摩他」「是故」就是指前面说的两个理由,把前面两个主要的原因好好想一想。因此决定我得到好的安止之后,还要学胜观,好好地学真实性意义。「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不应只有奢摩他安止,我就足够了,不用再学了。前面谈到很多次真实性的意义,所谓胜观就是修真实性的意义,「云何真实」真实性到底是什么意思?「谓于胜义」,以胜义而言,一切实有法,也就是补特迦罗我及法我二者,都是空的。如果要把愚昧及其习气全部断除掉的话,就要了悟法无我。但若仅仅要断除愚昧无明的话,就只要了悟补特迦罗无我。所以,要好好地学习这两种无我真实性的意义。这个解释是根据中观自续派的莲花戒论师。假设是中观应成派,断除愚昧无明都要靠两种无我。但在自续派的解释,要断除愚昧无明要靠补特迦罗无我;如果要把无明习气断掉,才要靠法无我。

  这一段《修次中篇》的内容很长,我们可以把它分段如下:『其次成就奢摩他已,应当修毗钵舍那。当如是思』,就是知道成就奢摩他后我要进一步修毗钵舍那,这一点要很确定,但是我要如何去想呢?后面有两个原因,首先自己要明白,修安止完毕我一定要修胜观,但是我要怎么思惟,才知道修安止后应修胜观呢?『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说,或有现前显示真实,或有间接趣向真实。』,到这里是第一个原因;『若知真实,便能永离一切见网,如发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净,亦不能遣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实,即能净智,能证真实。唯以智慧正断诸障。』这是第二个原因。把第一个和第二个原因好好想一想后,我就得到一个决定:『是故我当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实,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这是结论。然后补充说明前面多次谈到的真实性的意义,『云何真实,谓于胜义一切有事,由补特迦罗及法二我空性。』到此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我不能得到安止就足够了,后面还有必要再修胜观。修胜观的观修对境是什么?是真实性意义。所以要了解真实性,就是内心先要产生真实性的了慧。

  从前面看过来,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399页第3行)『如修次初篇云』然后里面引用《三摩地王经》做说明;第二个段落,(400页第3行)『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引《菩萨地经》里面佛经的内容「由从他闻解脱生死」做说明;第三个段落,(400页倒数第6行)『总诸佛语』总诸佛语有直接开示、有间接开示、、、,根据是《修次中篇》。这三个段落主要要开示两点:不是只有得到安止就足够了,得到安止后还必要修胜观。

  

  • 修胜观前,先要对对境(空性)有所了解,再以有境(胜慧)修持对境

  原文: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生慧。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密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观自在,以般若波罗密多取。」前引修信大乘经,亦于此义密意说云「若诸菩萨不住般若信解大乘,于大乘中随修何行,我终不说能得出离。」

  其次,我要修胜观了,就修胜观而言,在没禅修之前,我对于所要修的对境空性要有所了解。所以,首先要有了空慧,对真实性义先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了解对境是空、无我,内心对于无我、空性的意义要先有所了解,所以产生了空慧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对于有境本身,运用有境本身特别的胜慧进行修持,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当这两个条件齐备就称作修胜观、修对真实义能够证悟的胜观。首先要了解…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