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8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盡所有佛佗開示的教法,立足點在于緣起甚深空性之義,在這個立足點之下開始、說明、開示各種教法。所以表示我們對緣起空性的意義的了悟,應該非常重視。因此佛陀內心的想法、主要的目標在哪裏?假設衆生不聞思無我義之甚深教法,當然內心的無我了慧就不會産生了;無我慧不會産生,當然脫離輪回就沒有希望了。可是,佛薄伽梵出于對衆生受到輪回痛苦所逼迫,有強烈的慈悲心,要使衆生解脫,假設沒有證悟無我義,當然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因此無論如何要使衆生的內心證悟無我義。于是佛陀就用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說明。有些對象可以完整地開示無我的意義,就完整的開示;有些對象不能夠,就粗略地開示;有些對象就連粗略地開示也不能夠,那就先講世俗法的理論。其實這些都是立足在緣起上而做的開示,所以「盡所有佛開示,唯由緣起而撰寫」,佛開示這麼多教法,就是要證明一點:衆生有必要好好地學習甚深空性意義,先聽聞再好好地觀修,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地重視、學習甚深空性的意義。這表示佛陀內心的想法是這樣的。

  (400頁倒數第6行)總體來講,佛陀開示的教法有兩種類型:有的直接開示真實性、空性的意義,有的雖然沒有直接地開示真實性、空性的意義,但也間接地開示,令弟子能夠趣向于努力了悟真實性。因此佛陀所開示的重點都是希望弟子能夠産生勝慧、了悟空性,所以《入行論》第九品勝慧品談到「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希爲勝慧說」佛陀都是爲了讓衆生了悟空性,或直接開示、或間接開示。至尊仁波切《緣起贊》也談到,凡是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唯是引入緣起的意義。就是立足于緣起,希望引導衆生進入緣起意義的了悟。其實佛陀所開示的教法重點都放在了悟真實性的意義。以兩種類型開示:一種直接地開示、另一種間接地開示。爲什麼是兩種開示,其目的何在?佛陀所開示的教言很多,主要目標只有一項:希望衆生了悟真實性的意義,佛陀有時直接地開示、有時間接地開示,都是爲了這個目標。

  

  • 唯真實慧光,能滅愚癡黑暗,故成就奢摩他已,當修毗缽舍那

  原文:乃至未發真實慧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淨,亦不能滅愚癡黑暗,故當尋求達真實性無我空義,定解智慧。如是思已,定須求慧。如修次中篇雲「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毗缽舍那。當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若知真實,便能永離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淨,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雲何真實,謂于勝義一切有事,由補特迦羅及法二我空性。」

  爲什麼了悟真實性的意義很重要呢?原因如下說明:

  『乃至未發真實慧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如果得到真實性勝慧,其發出的光亮就能把愚癡黑闇消滅掉。因爲衆生內心有愚昧的黑闇,要內心了悟真實性的智慧光亮發出來,才能消滅掉愚癡黑闇。如果沒有勝慧的光亮,愚癡的黑暗要滅除是絲毫不可能的。爲了這個原因,佛陀所開示的教言,或直接開示真實性意義,或間接地開示,所以不可不學真實性意義。

  下面句子談到『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淨,亦不能滅愚癡黑暗。』,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等持者,內心本智不能轉爲清淨,因此也亦不能滅愚癡黑闇,所以不能單單只修安止等持,而真實性意義勝慧我都不想觀修、不想得到,這都不行。因爲內心只有安止,當然不能産生勝慧,所以內心的本智不能轉爲非常地純淨,不能把內心愚癡黑闇消滅掉。因此得到一個結論:『故當尋求達真實性無我空義,定解智慧。』,所以無論如何,爲了把自己內心的愚癡黑闇消滅掉,一定要産生勝慧。佛陀非常重視這點,所以努力地開示,直接地或間接地開示了很多真實義。基于這些原因之故,去尋求通達真實性就非常重要。『如是思已,定須求慧要重視勝慧的觀修。以上談到的內容都是有根據的,所以宗大師接著就引用《修次中篇》來說明,談到爲什麼佛陀那麼熱切辛苦地開示?原因何在?因爲沒有空性慧的話,無法斷除愚癡黑闇,衆生就無法脫離輪回。要脫離輪回,一定要把無明斬斷,要斬斷無明,一定要靠勝慧。無勝慧就不可能脫離輪回的痛苦。我們了解到勝慧這麼重要之後,自己在勝慧的産生方面就要努力加油!

  蓮花戒論師也在《修次中篇》開示『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毗缽舍那』,其次成就奢摩他安止已之後,應當修毗缽舍那勝觀。『當如是思』就要這樣想:當我得到奢摩他之後,還要進一步實修修毗缽舍那,內心必須要有這種想法。原因是前面講到的,(第一個原因)世尊佛陀所有的言教,或由現前直接顯示、直接開示真實性意義;或由間接開示真實性意義,引導弟子趣入對于真實性的了悟。這是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釋到的。『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看倒數第6行,總諸佛語,有者直接顯示真實性意義,如果未直顯示者,亦唯間接令于實性趣向臨入,也都是間接開示令弟子趣向進入真實性的了悟。其次,『若知真實』,若知真實性意義了悟空性,『便能永斷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便能永斷一切見地的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因此內心的勝慧就能生起而去除愚昧的黑闇、離開輪回。所以只有奢摩他的安止,內心的本智不能轉爲清淨。『唯奢摩他,智不能淨,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雲何真實,謂于勝義一切有事,由補特迦羅及法二我空性。』,第二個原因就是如果內心了悟勝慧的話,就會發出勝慧的光亮,斬斷輪回。所以知道修勝觀是非常有必要的。「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智慧」,只有靠著勝慧才能斷除諸蓋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是故」就是指前面說的兩個理由,把前面兩個主要的原因好好想一想。因此決定我得到好的安止之後,還要學勝觀,好好地學真實性意義。「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不應只有奢摩他安止,我就足夠了,不用再學了。前面談到很多次真實性的意義,所謂勝觀就是修真實性的意義,「雲何真實」真實性到底是什麼意思?「謂于勝義」,以勝義而言,一切實有法,也就是補特迦羅我及法我二者,都是空的。如果要把愚昧及其習氣全部斷除掉的話,就要了悟法無我。但若僅僅要斷除愚昧無明的話,就只要了悟補特迦羅無我。所以,要好好地學習這兩種無我真實性的意義。這個解釋是根據中觀自續派的蓮花戒論師。假設是中觀應成派,斷除愚昧無明都要靠兩種無我。但在自續派的解釋,要斷除愚昧無明要靠補特迦羅無我;如果要把無明習氣斷掉,才要靠法無我。

  這一段《修次中篇》的內容很長,我們可以把它分段如下:『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毗缽舍那。當如是思』,就是知道成就奢摩他後我要進一步修毗缽舍那,這一點要很確定,但是我要如何去想呢?後面有兩個原因,首先自己要明白,修安止完畢我一定要修勝觀,但是我要怎麼思惟,才知道修安止後應修勝觀呢?『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到這裏是第一個原因;『若知真實,便能永離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淨,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這是第二個原因。把第一個和第二個原因好好想一想後,我就得到一個決定:『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這是結論。然後補充說明前面多次談到的真實性的意義,『雲何真實,謂于勝義一切有事,由補特迦羅及法二我空性。』到此所講的內容主要是:我不能得到安止就足夠了,後面還有必要再修勝觀。修勝觀的觀修對境是什麼?是真實性意義。所以要了解真實性,就是內心先要産生真實性的了慧。

  從前面看過來,可以分成叁個段落:第一個段落,(399頁第3行)『如修次初篇雲』然後裏面引用《叁摩地王經》做說明;第二個段落,(400頁第3行)『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雲』,引《菩薩地經》裏面佛經的內容「由從他聞解脫生死」做說明;第叁個段落,(400頁倒數第6行)『總諸佛語』總諸佛語有直接開示、有間接開示、、、,根據是《修次中篇》。這叁個段落主要要開示兩點:不是只有得到安止就足夠了,得到安止後還必要修勝觀。

  

  • 修勝觀前,先要對對境(空性)有所了解,再以有境(勝慧)修持對境

  原文: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莫于靜慮誤爲慧度,更須生慧。如解深密經雲「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密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密多取。」前引修信大乘經,亦于此義密意說雲「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于大乘中隨修何行,我終不說能得出離。」

  其次,我要修勝觀了,就修勝觀而言,在沒禅修之前,我對于所要修的對境空性要有所了解。所以,首先要有了空慧,對真實性義先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要了解對境是空、無我,內心對于無我、空性的意義要先有所了解,所以産生了空慧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如此,對于有境本身,運用有境本身特別的勝慧進行修持,這也是非常必要的。當這兩個條件齊備就稱作修勝觀、修對真實義能夠證悟的勝觀。首先要了解…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