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9

  ..續本文上一頁我要修的對境是什麼?是空性。接下來我要用什麼來修對境的空性呢?這個有境本身,我要運用輕安所攝持的特別勝慧,以勝慧禅修空性,這是必要的。首先不僅僅只是了解對境空性真實義,之後禅修時,有境本身,不能夠用修安止的方式專注在空性的意義上。如果是這種禅修方式,不能成爲無明我執的對治。所以談到,『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此真實,是諸波羅密度中慧度---就是勝慧波羅密所證悟的對境不是用靜慮安止的方式專注在上面去證悟,應當用勝慧波羅蜜去證悟真實性意義。所以,『莫于靜慮誤爲慧度,更須生慧不能誤解用靜慮專注在空性上面,就是修勝慧、修勝觀。應當要內心産生勝慧,由勝慧去證悟空性的意義,底下根據《解深密經》。因爲用勝慧去觀修空性之後,才能夠消滅內心的煩惱。假設只用靜慮安止的方式,專注在對境空性上面修,這種方式不能滅掉煩惱。所以對境跟有境兩個條件都要齊備:對境要不顛倒的,是一切對境中究竟實相的部分,這才是所要觀修的對境。不僅如此,有境本身還要一個特別的勝慧。當這兩個條件都具足了,才可以斬斷無明我執。所以必須緣取真實性的意義之後,運用勝慧進行禅修,此稱之爲修勝觀。因此開示了兩個道理,前面分的叁個段落,都是解釋對境---空性---是有必要的,而要先了解空性,就要做很多聞思,其目的都是朝向我要了解我觀修的對境空性是什麼。後面這段落,「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是講有境部分,即有境必須是特別的勝慧。#

  

廣論毘缽舍那《叁》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9-08-14

   今天沒有翻譯老師,我們把前二堂課的內容複習一下,若有問題的話,以問答的方式來進行。

  聽聞動機

  首先我們調伏聽法的動機,現在學習的毘缽舍那,雖然是一門很難懂的課程,但是我們能有機會跟隨著以前的祖師們學習,直接地來說,現在是跟著法王,也可以說是跟著叁大寺的傳承來學習;間接地說,則是跟隨著宗大師、龍樹菩薩、佛護論師、月稱等等大祖師的傳承教法,而最源頭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學習這樣非常難的空性的法,「學習」這個行爲本身,就是跟隨祖師他們的一個代表。跟隨著他們學習的這種行爲,可以說是在傳承祖師面前對他們最好的供養的行爲。因此,我們心裏要想:我們現在認真學習的行爲本身,是一種對佛菩薩---從世尊一直到我們現在的上師---整個傳承上師面前最好的供養。至于「有沒有深入的了解」,這無所謂,大家能夠來此認真的學習,這種行爲的本身,就可以說是一種最好的供養。

  《廣論》「依止善知識」裏面有說,最好的供養就是聽善知識的話。然後,我們身語意的行爲,按照上師的開示去做,這就是最好的供養。所以,最好的供養不是財供養,而是,我們自己的行爲的供養,跟隨上師他們的身語意的行爲,這是最好的供養。宗大師在《叁主要道》有說,空性(空正見)這個正見,被稱爲是「佛歡喜道」,爲何稱它「佛歡喜道」呢?因爲,若是衆生入這個「空性」法門時,這是佛最歡喜的。爲什麼呢?我們常講「叁解脫門」,解脫門就是指修甚麼法才能夠進入脫離生死輪回這條路呢?就是要靠空性的法---解脫道或叁解脫門,這是佛最歡喜的。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之法,才能夠得到脫離生死輪回之果。所以,一個是我們身語意的行爲跟隨著佛菩薩而行,這是最好的供養。而跟隨佛菩薩有各種不同的法門,各種的法裏面,透過哪一個法來跟隨佛菩薩而行,才是佛菩薩最歡喜的呢?那就是修學空性的法,我們要如此思惟,調整好自己的動機,來聽聞此教法。

  複習

  修緣空性毘缽舍那的必要性

  首先我們要認識清楚,現在這裏所講的毘缽舍那,是緣空性的毘缽舍那。毘缽舍那,可分世間與出世間兩種,現在這裏所講的不是世間的毘缽舍那,而是出世間的毘缽舍那。「出世間」的意思是脫離叁有輪回,所以一定是要能正對治輪回的根---無明的毘缽舍那,也就是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宗大師一開始就說,我們一定要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因此,上兩堂課的內容,主要是講,緣空性的毘缽舍那,是我們必須要修的。

  所緣行相與緣空性毘缽舍那的關系

  既然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必須要修,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所緣」的空性,接著,要了解「有境」的毘缽舍那。因此,我們觀修的時候,不只要修所緣的空性,也要修有境的毘缽舍那。你們應該記得在道次第依止善知識的階段,宗大師說我們要修「所緣行相」。現在把這個道理連結起來,我們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如何區分觀修的所緣行相呢?觀修的對境的「空性」修的時候,是「所緣」,而有境的「毘缽舍那」修的時候,修「行相」。現在了解所緣的空性必須要修,那修的時候要用什麼心來修呢?用勝慧(毘缽舍那)。這是一種「有境」的智慧,是非常深細的智慧,以此去觀修所緣的空性。因此,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的話,所緣要修、行相也要修,此即是修所緣行相的意思。

  宗大師在「緣空性的毘缽舍那」科判還沒有開始之前,講了二頁多的內容(p399~401)主要即是在說明:前面雖然已經得到了非常神奇、殊勝的「奢摩他」,但我們不可內心滿足不再往前修行了,這是不對的。一定要再往前繼續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

  對境空性與有境毘缽舍那皆必須修

  此部份可分成兩個階段來看,首先,我們必須要修對境所緣的空性,再來宗大師就講,有境的毘缽舍那我們必須要修。「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p401,L2),是講有境的毘缽舍那(智慧)。對境(所緣)的空性,與有境的勝慧二者連在一起,這樣才算是緣空性的毘缽舍那,若二者缺了一個,就沒有圓滿緣空性的毘缽舍那。所以,這兩個連在一起,有所緣的空性,也有有境的勝慧,這樣就變成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此段落之前的內容,主要是說對境(所緣)的空性,我們也必須要修。

  所緣(對境)的空性要修,可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必須了解緣空性毘缽舍那之理

  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于一緣,如其所欲安置而住無諸分別,複離沈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此言明顯,唯無我慧乃能永斷叁有根本。

  (P399,L1 ~ P400,L2)

  此段主要是根據《修次初篇》,我們如果「喜足」于這樣的殊勝的奢摩他,而沒有再進一步觀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的話,那就跟外道沒有什麼區分了!《修次初篇》中引用了《叁摩地王經》,但只引了一個四句偈頌,而宗大師解釋時卻是把《叁摩地王經》中的兩個偈頌八句,作了完整的解釋。

  第二階段「不應喜足于奢摩他,應修緣空性毘缽舍那」于此理應生定解

  修次論中,亦引此文破和尚執,故于此義當獲定解。(P400,L2)

  宗大師再次強調此道理非常重要,因爲蓮花戒大師不只在《修次初篇》中引用《叁摩地王經》來說明,在《修次中篇》又特別再次引用此經文來破除那位支那和尚的錯誤見解。所以,這是非常主要的關鍵,因此,你們一定要理解啊!【故于此義當獲定解】,意指蓮花戒大師非常重視此道理:「不可喜足于非常殊勝圓滿的奢摩他,還必須要再進一步觀修緣空性的毘缽舍那。」爲什麼一再地說,因爲,我們衆生在此處,很容易走錯路,所以,蓮花戒大師非常擔心。一樣的道理,宗大師也是強調:你們必須要好好理解。是這個意思!

  第二個階段,是說蓮花戒大師如此重視的緣故,我們一定要好好理解此道理,不是只是嘴巴講講而已,而是從內心要認識。我們只是嘴巴講講,而內心還是喜歡非常殊勝的奢摩他,這樣子,心裏並沒有那麼希求學習空性及緣空的毘缽舍那(勝慧),對于我們要思考,要增長智慧這方面,沒有那麼重視的話,那還是老樣子,嘴上會說宗大師在《廣論》有說……,可是我們的心裏沒有那麼相信還是非常重視修奢摩他,心裏沒有分別、散亂,非常敏銳,身心輕安樂等等,此即表示我們內心並沒有完全接受宗大師的道理。宗大師知道我們內心會有這種問題,因此他特別強調,對此我們必須要從內心認識,産生定解。

  第叁階段必須透由廣大聞思理解對境空性

  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雲…(p400,L3~L6)。

  第一階段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主要是引《叁摩地王經》,來解釋說明,表面上是引《修次初篇》和《修次中篇》,而真正的根據是佛講的《叁摩地王經》。第二個階段,宗大師再強調,這個很重要,是我們必須理解的一個道理,因爲蓮花戒大師在《修次初篇》已經引用《叁摩地王經》說明這個道理,又在《修次中篇》再引一次《叁摩地王經》,再解釋這個道理,因此之故,我們必須要好好理解這個道理。第叁階段是引了佛經說明之後,再引論典來作說明,而所引用的是無著菩薩的論典《菩薩藏經》,即《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菩薩地》中引了一段經文【由從他聞解脫生死】說明,對境的空性,我們一定要透過廣大的聞思才能夠了解這個道理。「從他聞」,要聽聞什麼,才能解脫生死輪回呢?要聽聞空性無我的法,才能夠解脫生死輪回。第叁階段是說明,我們要如何才可以了解所緣的空性呢?必須要透過廣大的聞思。

  (前面兩個階段是說明,我們必須要要了解「無我」「空性」的道理。第叁個階段《菩薩地》是說明,這個所緣的空性,怎麼樣才能理解?才能修得起來呢?一定要廣大的聞思。透過廣大的聞思,才能理解。)

  第四階段宗大師推理佛開示【由從…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