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次末篇》。然后在《修次中篇》的地方,特别做了一个明白的开示,而且引用《三摩地王经》两个颂文来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张,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内容一定要有明白的了解,才不会走入颠倒的道路呢!「故于此义当获定解」,其中「当获定解」意思是指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中篇》里面曾经明白地开示,内容主要重点在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张,所以要好好地深入了解这个部分的意义。如果不了解会怎样呢?因为喜欢禅修之故,有可能走入大乘和尚所主张的禅修方式,就算不是,也会非常类似。总之,因为对于空性的意义都没有学习,但是又很喜欢禅修,经常参禅、禅修,久而久之对于空性的意义都不了解,那就跟和尚的主张就非常地类似了,这种修法修再久也不能脱离轮回得到解脱,那就跟外道非常地类似,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呢!
- 外道虽有禅定功德,然因乏无我正见,终不能略越生死
原文: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生死。
(400页第3行)『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生死。』这里谈到外道修定,当然会引发一点点的神通。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禅修做了非常久,却都没有观修空性的意义。但是因为禅修做了很久,也会有些功效,自己的内心总是会比较干净。内心比较干净的情况下,因为我们内心留下许多习气,就是前辈子的、下辈子的、或者未来要出现的,或者曾经出现过的,这些情形自己也约略地感受到,慢慢就会引发神通,变成宿命通。或者别人内心在想甚么,也慢慢有点了解,这就变成他心通。当然不可能完全了解,但是自己能力之下会有部分地了解,这就是神通。所以会有等持、神通等等的功德能力。可是因为缺乏无我正见之故,都没有禅修空性、无我的意义,所以这个禅修本身不能得到解脱,『终不能略越生死』,不能超越轮回、得到解脱。对解脱根本没任何帮助和好处,所以跟外道很类似了。这句话要讲的是,在我要脱离轮回方面,唯一有帮助的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无我胜慧的观修,纯粹只有这个道路而已。
- 佛陀密意---从他听闻解脱生死
原文: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此是大师自取密意显了宣说。从他闻者,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
前面是《修次中篇》里面引用的《三摩地王经》经文,并作说明。接下来谈到论点,『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这是讲《菩萨地经》的内容,所以要引用《菩萨地经》的经文之后再做说明。这个引文的意义是,仅仅修安止的等持是不够的,还一定要禅修胜慧、胜观的部分,所以无我慧胜观的禅修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引用了佛经---《三摩地王经》,也引用了论典---《菩萨地经》的内容来成立根据。此处「前引」是指在343页倒数第6行(藏文480页)已引用《三摩地王经》及《菩萨藏经》。
(400页第4行)『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这是《菩萨地》的经文。其中「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是在《菩萨地经》里面所引用的佛经经文。未知佛经所说诸真实义,唯能修三摩地等持而感到喜悦满足,即便于此起增上傲慢心,说我是在修习甚深意义道路,因此之故始终都不能解脱轮回。此处「未知经说诸真实义…」的引文讲的较前面343页简略一点:(343页倒数第5行)『菩萨藏经亦云,「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满足,为憍慢转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如来于此密意说云,『从他听闻解脱老死』,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这整个都是《菩萨藏经》的经文。是说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菩萨调伏法,唯三摩地等持安止而得喜足满足,为憍慢转堕增上慢内心产生逐渐傲慢之心,这样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因为前面的意思之故,所以如来特别开示:从他听闻才能解脱轮回,因此之故,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该在修安止之后再修胜慧。这里先说明佛陀开示「从他听闻」的意思,如果我们要脱离轮回得到解脱的话,一定要修胜慧、得到无我了慧;若要得到无我了慧,一定要从其他者 --- 善知识那里,听闻无我的意义是什么,而且要广大地听闻。广大地听闻、禅修得到无我胜慧见地后,还要不断地努力禅修,才能得到解脱,脱离轮回。所以在成立这个意义时,《修次中篇》就引用《解深密经》的经文、《菩萨地经》的经文,在《菩萨地经》的经文中又谈到佛陀亲口所开示的经文。
(400页第5行)『此是大师自取密意显了宣说』,「大师」是导师佛陀,在前面引用《菩萨地经》的经文里已经引用佛陀自己所开示的经文,「自取密意」以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内心所承许的主张,「显了宣说」明白地说清楚。导师内心的想法就是,要得到解脱一定要从他听闻,从其他者或佛陀所开示的了义经文做广大的闻思,这是佛佗内心的思想、主张,而且佛陀亲自明白地把它说清楚了。后面宗喀巴大师开始解释前面引用的经文:『从他闻者』,从他那里听闻对于无我意义开示的教法,还要广大的听闻,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对脱离轮回得解脱有很大的帮助呢!广大听闻之后自己的证悟才会产生。所以如果要脱离轮回、老死,就要从他人听闻无我的开示,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是,首先要从别人那里听闻无我意义的开示,之后经过禅修,内心产生无我胜慧,进一步做禅修,之后就能够脱离轮回,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就无我胜慧的了悟而言,一定要靠外在的老师,还有自己广大地闻思佛陀所开示的论典。如果这些都不做,自己跑到深山里,就说我要禅修、我要证悟,然后自己内在的证悟就会产生,有没有这种可能?不可能!因此为了使这种的误解不致发生,所以至尊仁波切就引用佛经的经文--- 从他听闻---作为开示的内容。
『又此定为破除邪执』,前面谈到要「从他闻」的意思是要破除误解(邪执),即:不需要靠着外面的善知识、论典,听闻思维无我的胜义,『内自能生』,只要躲到深山里,我内心自然就能产生无我的了悟,这是不可能的!这是误解。为了破除掉这个误解,才引用前面佛经谈到的「从他闻」。所以佛陀特别开示要「从他闻」,是要破除一些我们大家可能都有的毛病:我喜欢禅修,我要禅修空性,而所谓空性是什么?是脑袋什么都不想,只要躲到深山去,然后端身而坐装样子,然后脑袋尽量达到什么都没想。当自己脑袋什么都没有想的时候,内心还以为悟了空性呢!其实证悟空性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什么都不必思维就是证悟空性,这也太容易了。这就是误解,为了去除这种误解,所以佛陀在佛经特别开示,要「从他闻」。「从他闻」意指无我胜慧不是在内心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只要坐着什么都不要想,就证了无我,这不可能的!一定要靠外在的老师 --- 善知识,还有佛陀所开示的论典,之后自己广大地听闻,之后再加上努力禅修,继续不断的禅修,内心才会产生证悟。假设舍弃这些方式都不做,只是不思维的话,证悟是丝毫不可能产生的。(400页第6行)『从他听闻,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到这边为止,把《菩萨地经》及所引用的经文说明完毕。前面「谓从他闻解释无我」以字面意思做批注,后面至尊仁波切深入解释经文的意义。『又此定为 …』,是至尊仁波切说明佛陀的思想是什么:『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表示佛陀当时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误解,佛陀才开示这个句子破除误解。所以至尊仁波切才谈到「又此定为」,肯定是这样子的意思。
- 总诸佛语,或直接开示,或间接开示,令趣向临入真实性义
原文:总诸佛语,有者直显真实性义,未直显者,亦唯间接令于实性趣向临入。
一般而言,佛陀开示的教法无边无量,我们看佛说部大藏经,佛陀开示的内容非常多,他的目标就是希望众生能了解无我的意义,因此才会讲到从他闻解脱老死。这表示佛陀希望众生对无我的意义多多地广大听闻及学习,之后证悟无我的宗义,所以才讲到『从他闻解脱生死』。就佛陀的想法而言,把所开示无我义的教法多多地闻思,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证明是佛陀的想法?佛陀开示的经文非常地多,主要是要使众生证悟无我;使有些众生能够证悟完整的无我意义;有些众生只能证悟粗糙的、略微的部分,所以就讲述的很简略;有些众生现在完全无法证悟无我的意义,所以对这部分就不做说明,就说明世俗谛的意义,透过世俗谛的意义让他有所了解之后,逐渐地在未来他也能了悟无我的意义。因此,佛陀就开示了世俗谛的教法。在《入菩萨行论》胜慧品有谈到:「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希为胜慧说,」一切的分支,能仁(佛陀)都是为了胜慧的目标而做开示。所以,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主要目标就是希望众生能无颠倒地了悟无我义。至尊仁波切写的《缘起赞》「尽所有佛开示,唯由缘起而撰写」,这与《入行论》胜慧品第一句、第二句意思完全一样。…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