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6

  ..续本文上一页上禅修胜观,因为假设认为我修到安止就足够的话,那么就跟外道没有任何差别的。因为外道可以透过安止的力量,把烦恼暂时消灭掉,但是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因为后面没有禅修胜观之故,所以在用正对治去对付烦恼,把烦恼连同种子完全地拔除掉,消灭地干干净净,彻底地脱离轮回,在这个方面,外道丝毫不可能达成的,所以就做了如此的说明。

  至尊仁波切引经据典来说明能立因。他引用《修次初篇》(399页第4行)的内容,而里面又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一个颂文。(第4行到倒数第6行)修次初篇云:「如是于所缘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如诸外道,唯三摩地上能断惑。如经亦云:『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如增上行修此定。其中「如经亦云」,指《修次初篇》又引用《三摩地王经》这么一句话。『此中说言』,此中指的是《三摩地王经》中的句子。所以后面的内容就要把《三摩地王经》的句子说明一下。为什么?因为《三摩地王经》开示一些重要的内容,所以至尊仁波切在此谈到,有必要把《三摩地王经》的颂文做一个解释说明。可是,在《修次初篇》只引了《三摩地王经》『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一个颂文。但是在《修次中篇》却引用两个颂文,所以应该把两个颂文配合在一起直接做解释。『世人虽修三摩地』,是第一个颂文的第一个句子。『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中「如前说」就是前面至尊仁波切在修安止等持的部分都有详细讨论。三摩地就是等持,在前面奢摩他就讨论过了。「虽修三摩地」虽然得到了如前面所讨论过的等持——俱足了无分别妄念、俱足明析等等特色的等持。『等』字还代表喜乐,『差别』是特色、特别的性质的意思。虽然修等持修到齐备了无分别妄念、又明析,又有喜乐等等的特色。但是就算达到这样的等持,又怎样呢?『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然彼不能坏我想」是第一个颂文的第二句。假设把第一句跟第二句配合在一起来看,就算已经修到前面所讨论过的等持,也还不能断除我执。所以这边先说明一个主张——不能断除我执。

  

  • 「不能断除我执」是指修这么好的等持也是不能断除我执。这是主张。「不能断除我执」这句话的意思在那里有谈到呢?「故云」是指佛经里有谈到,《三摩地王经》第一个颂文的第二句谈到「然彼不能坏我想」,所以不能断除我执的这个意义、内容在「然彼不能坏我想」中就已经说明了。所以「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是意义、内容,而它的引文就是「然彼不能坏我想」。因为不能够把我执断除之故,所以将来烦恼还会继续产生、还要受到烦恼的干扰。因为没有加上修证悟真实义这个胜观,所以就算前面等持这么好,还是不能把我执断掉呢!
  • 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

  原文:此中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故云「其后仍为烦恼恼」。

  如果没把我执断掉会怎样呢?(倒数第4行)『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假设不能断掉我执的话,将来还要被烦恼干扰。没有修胜观只有修安止的话,当然暂时可以把烦恼灭掉,但将来烦恼还是继续生长出来,还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这是没有修胜观之故。这个意义由第三句『其后仍为烦恼恼』来说明,其中第二个「恼」是干扰之意。(倒数第3行)『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这是意义说明。然后,它的引文就是『其后仍为烦恼恼』,用这个句子来说明前面的意义。这个部分解释完毕之后,后面还有第四个句子,这是个比喻,但是至尊仁波切对此比喻没有做说明。为什么呢?因为引用经文最主要就是它的意义。意义只有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三个句子。所以把重要的意义做解释说明之后,比喻的内容就很容易了解了。以上是《三摩地王经》的两个颂文中的第一个颂文讲解完毕。

  

  • 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

  原文: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云「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又云「既观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能修习无我正见「此因能得涅槃果」谓此因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脱,若修余法能得解脱否,又云,「由诸余因不能静。」谓除此外而修余道,若全无此,苦及烦恼不能寂静。此言明显,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

  接下来讲解第二个颂文(399页倒数第4行)『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这在《修次中篇》就引用过了。这里谈到初篇只引用《三摩地王经》的第一个颂文。第二个颂文的部分,其实至尊仁波切在前面的篇幅引用《修次中篇》就曾经谈到过了。「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如果修安止没有胜观,将来会被烦恼所干扰、不能得到解脱,那我要如何修才能得到解脱呢?『即前引经无间又云』,「无间」是马上、接着的意思。前面所引用的《修次初篇》的经文中,第一个颂文讲解完毕,接着、马上第二个颂文又谈到了。「前引经」即前面(中文343页倒数第6行、藏文479页)所引用的《修次中篇》所谈到的『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接下来就第二个颂文『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399页倒数第4行)『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云「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若尔由修何等能不能得到解脱呢?前面引用经文的第二个颂文第一句「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就是我修什么才能得到解脱呢?假设深入地分析无我的法的意义而有所了解的话,好好地修胜观,这是成办能够解脱的一个因。如果这部分不做的话,就没有可能得到任何成办解脱的因了。这里谈到的是,如果你想要得到解脱,就要禅修无我了慧、了悟无我的胜慧,这是第一个颂文所开示的「设若于法观无我。」,要把无我慧好好地观修。无我慧属于修所生慧,修所生慧一定要透过观修才会产生,没有透过观修就不会产生。所以第一个句子就开示要得到解脱的话,要观修无我,要得到无我了慧。

  第二个颂文(399页倒数第2行)『又云「既观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能修习无我正见』,修习是串习的意思,串习就是继续继续地修观修的意思。前面谈到的无我了慧,观修之后修慧当然也产生了。可是仅仅产生修慧之后,把无我的证悟放着不管它,那就没有用处了。所以胜慧已经产生了,非常有必要还要继续地观修、继续地观修。「既观察已若修习。」这个意思是指已经得到无我的正见、见地之后,还要继续地维持、继续地禅修。「若能修习无我正见」,见地得到了之后还要继续禅修。这样做会有什么效果?第三个颂文『此因能得涅槃果』,「此」指已经得到无我了慧,见地证悟之后,接下来还要继续做禅修,把继续禅修这件事当作能够得到涅槃果位的原因。所以假设见地得到之后继续禅修,就会成为得到涅槃果位的一个原因。这是三个句子解释完毕。

  前面谈到得到解脱的因——好好地观修无我,还有没有其他的道路,也许我修一修就可以得到解脱呢?这一个问题的答案:解脱因只有这一项,除此之外任何其他者都不能得到解脱。由第四个颂文说明这个意思。(399页倒数1行)『如由修此能得解脱』,把无我胜慧好好地观修、串习,就得到解脱。『若修余法能得解脱否』,现在我不修这个,修其他法能得到解脱吗?『又云,「由诸余因不能静」』透过其他的原因不能得到寂静。『谓除此外而修余道』,除了现在所谈到的无我胜慧、对真实义的了解、无我胜慧的观修这个道路之外,『若全无此』,假设不把这个道路做观修的话,『苦及烦恼不能寂静』,轮回的痛苦,还有痛苦的原因烦恼就不能寂静止息。『此言明显』,这个内容非常明白的开示,『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第四个颂文就明白地说明,一定要观修胜慧才能得到解脱,如果修其他道路则不能得到解脱,没有其他方式的。所以在《三摩地王经》引用两个颂文,这两个颂文所开示的内容就是:如果我们要得到解脱,原因没有任何其他者,只有无我胜慧。就这一点做了明白的开示。所以(400页第1行)「此言明显」就是说《三摩地王经》的内容非常明白地开示,只有无我胜慧才是解脱的原因,能够永远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本。而且这个意义在修次第中篇里面也明白地做开示。莲花戒论师写了《修次初篇》、《修次中篇》跟《修次末篇》。在《修次中篇》里面把《三摩地王经》的两个颂文引用出来,做了明白的开示:无我慧才是解脱的因。但是莲花戒论师写《修次中篇》时的目标是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张。『故于此义当获定解』,所以从这些引文的意义,我们对于这一点一定要非常了解。

  我们现在要做禅修,大乘和尚也主张禅修,也对禅修的方式做了很多的解释。可能我们对于他解释禅修的内容,产生了羡慕、好乐之心、有一点好奇之心,就趣入学习,然而这样也许会有走入颠倒道路的危险发生。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危险,莲花戒论师于是写了《修次初篇》、《修次中篇》、《修…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