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禅修勝觀,因爲假設認爲我修到安止就足夠的話,那麼就跟外道沒有任何差別的。因爲外道可以透過安止的力量,把煩惱暫時消滅掉,但是僅僅只是如此而已。因爲後面沒有禅修勝觀之故,所以在用正對治去對付煩惱,把煩惱連同種子完全地拔除掉,消滅地幹幹淨淨,徹底地脫離輪回,在這個方面,外道絲毫不可能達成的,所以就做了如此的說明。
至尊仁波切引經據典來說明能立因。他引用《修次初篇》(399頁第4行)的內容,而裏面又引用了《叁摩地王經》一個頌文。(第4行到倒數第6行)修次初篇雲:「如是于所緣境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而善觀察,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叁摩地上能斷惑。如經亦雲:『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如增上行修此定。』」其中「如經亦雲」,指《修次初篇》又引用《叁摩地王經》這麼一句話。『此中說言』,此中指的是《叁摩地王經》中的句子。所以後面的內容就要把《叁摩地王經》的句子說明一下。爲什麼?因爲《叁摩地王經》開示一些重要的內容,所以至尊仁波切在此談到,有必要把《叁摩地王經》的頌文做一個解釋說明。可是,在《修次初篇》只引了《叁摩地王經》『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一個頌文。但是在《修次中篇》卻引用兩個頌文,所以應該把兩個頌文配合在一起直接做解釋。『世人雖修叁摩地』,是第一個頌文的第一個句子。『雖修叁摩地者,謂如前說』中「如前說」就是前面至尊仁波切在修安止等持的部分都有詳細討論。叁摩地就是等持,在前面奢摩他就討論過了。「雖修叁摩地」:雖然得到了如前面所討論過的等持——俱足了無分別妄念、俱足明析等等特色的等持。『等』字還代表喜樂,『差別』是特色、特別的性質的意思。雖然修等持修到齊備了無分別妄念、又明析,又有喜樂等等的特色。但是就算達到這樣的等持,又怎樣呢?『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雲「然彼不能壞我想」』。「然彼不能壞我想」是第一個頌文的第二句。假設把第一句跟第二句配合在一起來看,就算已經修到前面所討論過的等持,也還不能斷除我執。所以這邊先說明一個主張——不能斷除我執。
- 「不能斷除我執」是指修這麼好的等持也是不能斷除我執。這是主張。「不能斷除我執」這句話的意思在那裏有談到呢?「故雲」是指佛經裏有談到,《叁摩地王經》第一個頌文的第二句談到「然彼不能壞我想」,所以不能斷除我執的這個意義、內容在「然彼不能壞我想」中就已經說明了。所以「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是意義、內容,而它的引文就是「然彼不能壞我想」。因爲不能夠把我執斷除之故,所以將來煩惱還會繼續産生、還要受到煩惱的幹擾。因爲沒有加上修證悟真實義這個勝觀,所以就算前面等持這麼好,還是不能把我執斷掉呢!
- 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
原文:此中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雲「其後仍爲煩惱惱」。
如果沒把我執斷掉會怎樣呢?(倒數第4行)『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假設不能斷掉我執的話,將來還要被煩惱幹擾。沒有修勝觀只有修安止的話,當然暫時可以把煩惱滅掉,但將來煩惱還是繼續生長出來,還會造成很大的幹擾,這是沒有修勝觀之故。這個意義由第叁句『其後仍爲煩惱惱』來說明,其中第二個「惱」是幹擾之意。(倒數第3行)『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這是意義說明。然後,它的引文就是『其後仍爲煩惱惱』,用這個句子來說明前面的意義。這個部分解釋完畢之後,後面還有第四個句子,這是個比喻,但是至尊仁波切對此比喻沒有做說明。爲什麼呢?因爲引用經文最主要就是它的意義。意義只有第一句、第二句、第叁句叁個句子。所以把重要的意義做解釋說明之後,比喻的內容就很容易了解了。以上是《叁摩地王經》的兩個頌文中的第一個頌文講解完畢。
- 設若于法觀無我,既觀察已若修習,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諸余因不能靜
原文: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雲,「設若于法觀無我」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又雲「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若能修習無我正見。「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脫,若修余法能得解脫否,又雲,「由諸余因不能靜。」謂除此外而修余道,若全無此,苦及煩惱不能寂靜。此言明顯,唯無我慧乃能永斷叁有根本。修次論中,亦引此文破和尚執,故于此義當獲定解。
接下來講解第二個頌文(399頁倒數第4行)『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這在《修次中篇》就引用過了。這裏談到初篇只引用《叁摩地王經》的第一個頌文。第二個頌文的部分,其實至尊仁波切在前面的篇幅引用《修次中篇》就曾經談到過了。「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如果修安止沒有勝觀,將來會被煩惱所幹擾、不能得到解脫,那我要如何修才能得到解脫呢?『即前引經無間又雲』,「無間」是馬上、接著的意思。前面所引用的《修次初篇》的經文中,第一個頌文講解完畢,接著、馬上第二個頌文又談到了。「前引經」,即前面(中文343頁倒數第6行、藏文479頁)所引用的《修次中篇》所談到的『叁摩地王經雲,「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爲煩惱亂,如外道修定。」』;接下來就第二個頌文『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余能寂滅。』,(399頁倒數第4行)『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雲,「設若于法觀無我」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若爾由修何等,能不能得到解脫呢?前面引用經文的第二個頌文第一句「設若于法觀無我。」,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就是我修什麼才能得到解脫呢?假設深入地分析無我的法的意義而有所了解的話,好好地修勝觀,這是成辦能夠解脫的一個因。如果這部分不做的話,就沒有可能得到任何成辦解脫的因了。這裏談到的是,如果你想要得到解脫,就要禅修無我了慧、了悟無我的勝慧,這是第一個頌文所開示的「設若于法觀無我。」,要把無我慧好好地觀修。無我慧屬于修所生慧,修所生慧一定要透過觀修才會産生,沒有透過觀修就不會産生。所以第一個句子就開示要得到解脫的話,要觀修無我,要得到無我了慧。
第二個頌文(399頁倒數第2行)『又雲「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若能修習無我正見』,修習是串習的意思,串習就是繼續繼續地修觀修的意思。前面談到的無我了慧,觀修之後修慧當然也産生了。可是僅僅産生修慧之後,把無我的證悟放著不管它,那就沒有用處了。所以勝慧已經産生了,非常有必要還要繼續地觀修、繼續地觀修。「既觀察已若修習。」這個意思是指已經得到無我的正見、見地之後,還要繼續地維持、繼續地禅修。「若能修習無我正見」,見地得到了之後還要繼續禅修。這樣做會有什麼效果?第叁個頌文『此因能得涅槃果』,「此」指已經得到無我了慧,見地證悟之後,接下來還要繼續做禅修,把繼續禅修這件事當作能夠得到涅槃果位的原因。所以假設見地得到之後繼續禅修,就會成爲得到涅槃果位的一個原因。這是叁個句子解釋完畢。
前面談到得到解脫的因——好好地觀修無我,還有沒有其他的道路,也許我修一修就可以得到解脫呢?這一個問題的答案:解脫因只有這一項,除此之外任何其他者都不能得到解脫。由第四個頌文說明這個意思。(399頁倒數1行)『如由修此能得解脫』,把無我勝慧好好地觀修、串習,就得到解脫。『若修余法能得解脫否』,現在我不修這個,修其他法能得到解脫嗎?『又雲,「由諸余因不能靜」』透過其他的原因不能得到寂靜。『謂除此外而修余道』,除了現在所談到的無我勝慧、對真實義的了解、無我勝慧的觀修這個道路之外,『若全無此』,假設不把這個道路做觀修的話,『苦及煩惱不能寂靜』,輪回的痛苦,還有痛苦的原因煩惱就不能寂靜止息。『此言明顯』,這個內容非常明白的開示,『唯無我慧乃能永斷叁有根本。修次論中,亦引此文破和尚執,故于此義當獲定解』,第四個頌文就明白地說明,一定要觀修勝慧才能得到解脫,如果修其他道路則不能得到解脫,沒有其他方式的。所以在《叁摩地王經》引用兩個頌文,這兩個頌文所開示的內容就是:如果我們要得到解脫,原因沒有任何其他者,只有無我勝慧。就這一點做了明白的開示。所以(400頁第1行)「此言明顯」,就是說《叁摩地王經》的內容非常明白地開示,只有無我勝慧才是解脫的原因,能夠永遠斷除叁有輪回的根本。而且這個意義在修次第中篇裏面也明白地做開示。蓮花戒論師寫了《修次初篇》、《修次中篇》跟《修次末篇》。在《修次中篇》裏面把《叁摩地王經》的兩個頌文引用出來,做了明白的開示:無我慧才是解脫的因。但是蓮花戒論師寫《修次中篇》時的目標是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張。『故于此義當獲定解』,所以從這些引文的意義,我們對于這一點一定要非常了解。
我們現在要做禅修,大乘和尚也主張禅修,也對禅修的方式做了很多的解釋。可能我們對于他解釋禅修的內容,産生了羨慕、好樂之心、有一點好奇之心,就趣入學習,然而這樣也許會有走入顛倒道路的危險發生。爲了避免發生這樣的危險,蓮花戒論師于是寫了《修次初篇》、《修次中篇》、《修…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