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7

  ..續本文上一頁次末篇》。然後在《修次中篇》的地方,特別做了一個明白的開示,而且引用《叁摩地王經》兩個頌文來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張,所以我們對于這個內容一定要有明白的了解,才不會走入顛倒的道路呢!「故于此義當獲定解」,其中「當獲定解」意思是指蓮花戒論師在《修次中篇》裏面曾經明白地開示,內容主要重點在破除大乘和尚的主張,所以要好好地深入了解這個部分的意義。如果不了解會怎樣呢?因爲喜歡禅修之故,有可能走入大乘和尚所主張的禅修方式,就算不是,也會非常類似。總之,因爲對于空性的意義都沒有學習,但是又很喜歡禅修,經常參禅、禅修,久而久之對于空性的意義都不了解,那就跟和尚的主張就非常地類似了,這種修法修再久也不能脫離輪回得到解脫,那就跟外道非常地類似,其實也沒有什麼差別呢!

  

  • 外道雖有禅定功德,然因乏無我正見,終不能略越生死

  原文: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

  (400頁第3行)『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這裏談到外道修定,當然會引發一點點的神通。就像我們前面談到的,禅修做了非常久,卻都沒有觀修空性的意義。但是因爲禅修做了很久,也會有些功效,自己的內心總是會比較幹淨。內心比較幹淨的情況下,因爲我們內心留下許多習氣,就是前輩子的、下輩子的、或者未來要出現的,或者曾經出現過的,這些情形自己也約略地感受到,慢慢就會引發神通,變成宿命通。或者別人內心在想甚麼,也慢慢有點了解,這就變成他心通。當然不可能完全了解,但是自己能力之下會有部分地了解,這就是神通。所以會有等持、神通等等的功德能力。可是因爲缺乏無我正見之故,都沒有禅修空性、無我的意義,所以這個禅修本身不能得到解脫,『終不能略越生死』不能超越輪回、得到解脫。對解脫根本沒任何幫助和好處,所以跟外道很類似了。這句話要講的是,在我要脫離輪回方面,唯一有幫助的就是前面所談到的無我勝慧的觀修,純粹只有這個道路而已。

  

  • 佛陀密意---從他聽聞解脫生死

  原文: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雲,「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叁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說雲,由從他聞解脫生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又此定爲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聽聞思惟無我深義,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

  前面是《修次中篇》裏面引用的《叁摩地王經》經文,並作說明。接下來談到論點,『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雲』,這是講《菩薩地經》的內容,所以要引用《菩薩地經》的經文之後再做說明。這個引文的意義是,僅僅修安止的等持是不夠的,還一定要禅修勝慧、勝觀的部分,所以無我慧勝觀的禅修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引用了佛經---《叁摩地王經》,也引用了論典---《菩薩地經》的內容來成立根據。此處「前引」是指在343頁倒數第6行(藏文480頁)已引用《叁摩地王經》及《菩薩藏經

  (400頁第4行)『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叁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說雲,由從他聞解脫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說雲,由從他聞解脫生死。』這是《菩薩地》的經文。其中「故我于此密意說雲,由從他聞解脫生死」是在《菩薩地經》裏面所引用的佛經經文。未知佛經所說諸真實義,唯能修叁摩地等持而感到喜悅滿足,即便于此起增上傲慢心,說我是在修習甚深意義道路,因此之故始終都不能解脫輪回。此處「未知經說諸真實義…」的引文講的較前面343頁簡略一點:(343頁倒數第5行)『菩薩藏經亦雲,「若未聞此菩薩法門,亦未聽聞聖調伏法,唯叁摩地而得喜滿足,爲憍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諸大苦蘊。如來于此密意說雲,『從他聽聞解脫老死』,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這整個都是《菩薩藏經》的經文。是說若未聞此菩薩法門,亦未聽聞聖菩薩調伏法,唯叁摩地等持安止而得喜足滿足,爲憍慢轉墮增上慢內心産生逐漸傲慢之心,這樣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諸大苦蘊。因爲前面的意思之故,所以如來特別開示:從他聽聞才能解脫輪回,因此之故,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該在修安止之後再修勝慧。這裏先說明佛陀開示「從他聽聞」的意思,如果我們要脫離輪回得到解脫的話,一定要修勝慧、得到無我了慧;若要得到無我了慧,一定要從其他者 --- 善知識那裏,聽聞無我的意義是什麼,而且要廣大地聽聞。廣大地聽聞、禅修得到無我勝慧見地後,還要不斷地努力禅修,才能得到解脫,脫離輪回。所以在成立這個意義時,《修次中篇》就引用《解深密經》的經文、《菩薩地經的經文,在《菩薩地經》的經文中又談到佛陀親口所開示的經文。

  (400頁第5行)『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大師」是導師佛陀,在前面引用《菩薩地經》的經文裏已經引用佛陀自己所開示的經文,「自取密意」以他自己內心的想法,內心所承許的主張,「顯了宣說」明白地說清楚。導師內心的想法就是,要得到解脫一定要從他聽聞,從其他者或佛陀所開示的了義經文做廣大的聞思,這是佛佗內心的思想、主張,而且佛陀親自明白地把它說清楚了。後面宗喀巴大師開始解釋前面引用的經文:『從他聞者從他那裏聽聞對于無我意義開示的教法,還要廣大的聽聞,爲什麼呢?因爲這樣對脫離輪回得解脫有很大的幫助呢!廣大聽聞之後自己的證悟才會産生。所以如果要脫離輪回、老死,就要從他人聽聞無我的開示,才能達成這個目標。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是,首先要從別人那裏聽聞無我意義的開示,之後經過禅修,內心産生無我勝慧,進一步做禅修,之後就能夠脫離輪回,一定是這樣子的。所以,就無我勝慧的了悟而言,一定要靠外在的老師,還有自己廣大地聞思佛陀所開示的論典。如果這些都不做,自己跑到深山裏,就說我要禅修、我要證悟,然後自己內在的證悟就會産生,有沒有這種可能?不可能!因此爲了使這種的誤解不致發生,所以至尊仁波切就引用佛經的經文--- 從他聽聞---作爲開示的內容。

  『又此定爲破除邪執』,前面談到要「從他聞」的意思是要破除誤解(邪執),即:不需要靠著外面的善知識、論典,聽聞思維無我的勝義,『內自能生只要躲到深山裏,我內心自然就能産生無我的了悟,這是不可能的!這是誤解。爲了破除掉這個誤解,才引用前面佛經談到的「從他聞」。所以佛陀特別開示要「從他聞」,是要破除一些我們大家可能都有的毛病:我喜歡禅修,我要禅修空性,而所謂空性是什麼?是腦袋什麼都不想,只要躲到深山去,然後端身而坐裝樣子,然後腦袋盡量達到什麼都沒想。當自己腦袋什麼都沒有想的時候,內心還以爲悟了空性呢!其實證悟空性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什麼都不必思維就是證悟空性,這也太容易了。這就是誤解,爲了去除這種誤解,所以佛陀在佛經特別開示,要「從他聞」。「從他聞」意指無我勝慧不是在內心自然産生的,也不是只要坐著什麼都不要想,就證了無我,這不可能的!一定要靠外在的老師 --- 善知識,還有佛陀所開示的論典,之後自己廣大地聽聞,之後再加上努力禅修,繼續不斷的禅修,內心才會産生證悟。假設舍棄這些方式都不做,只是不思維的話,證悟是絲毫不可能産生的。(400頁第6行)『從他聽聞,謂從他聞解釋無我』到這邊爲止,把《菩薩地經》及所引用的經文說明完畢。前面「謂從他聞解釋無我」以字面意思做批注,後面至尊仁波切深入解釋經文的意義。『又此定爲是至尊仁波切說明佛陀的思想是什麼:『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聽聞思惟無我深義表示佛陀當時也有一些人有這樣的誤解,佛陀才開示這個句子破除誤解。所以至尊仁波切才談到「又此定爲」肯定是這樣子的意思。

  

  • 總諸佛語,或直接開示,或間接開示,令趣向臨入真實性義

  原文:總諸佛語,有者直顯真實性義,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于實性趣向臨入。

  一般而言,佛陀開示的教法無邊無量,我們看佛說部大藏經,佛陀開示的內容非常多,他的目標就是希望衆生能了解無我的意義,因此才會講到從他聞解脫老死。這表示佛陀希望衆生對無我的意義多多地廣大聽聞及學習,之後證悟無我的宗義,所以才講到『從他聞解脫生死』。就佛陀的想法而言,把所開示無我義的教法多多地聞思,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證明是佛陀的想法?佛陀開示的經文非常地多,主要是要使衆生證悟無我;使有些衆生能夠證悟完整的無我意義;有些衆生只能證悟粗糙的、略微的部分,所以就講述的很簡略;有些衆生現在完全無法證悟無我的意義,所以對這部分就不做說明,就說明世俗谛的意義,透過世俗谛的意義讓他有所了解之後,逐漸地在未來他也能了悟無我的意義。因此,佛陀就開示了世俗谛的教法。在《入菩薩行論》勝慧品有談到:「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希爲勝慧說,」一切的分支,能仁(佛陀)都是爲了勝慧的目標而做開示。所以,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衆生能無顛倒地了悟無我義。至尊仁波切寫的《緣起贊》「盡所有佛開示,唯由緣起而撰寫」,這與《入行論》勝慧品第一句、第二句意思完全一樣。…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