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5

  ..续本文上一页只引用了一个颂文,实际上平常都是引用二个颂文的。因为,在《修次中篇》就引用二个颂文,但《修次初篇》却只有引用一个颂文。因此,「此中说言」后面的解释,是二句颂文一起解释的,不仅只是解释一个颂文而已。 此颂文在前面(中文343页第六行)曾经引用过,『如修次中篇云「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还有后面的『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此处共引用了二个经文。

   「此中说云」,即是要解释经文,但我们要先看前面(中文版343页第六行)《修次中篇》中引用的《三摩地王经》中的二个颂文,而此处《修次第初篇》只引用了一个颂文。但后面「此中说云」之后的解释,却是二个颂文一起作解释的呢。 (中文版343页第八行)『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和(中文399页第五行)如经《三摩地王经》亦云,所引用的句子应该跟前面(343页)完全一样才对啊,藏文版中的句子,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是同一个经文。但是在中文版中,「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到此处却变成了「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从中文的翻译经文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好像是不同的句子,不同的段落,其实这是同一个经文呢。

   很可能原因是,因为法尊法师翻译此书时,并不是一天、二天就翻译完成的,很可能从开始到完成这中间,其实已经过了很长久的时间,所以翻译到后面的段落时,可能没有把前面段落的翻译再看一看,因此又翻译成为另外一个不同的句子。其实,在藏文版里,它们是相同的一个句子、相同的段落。

   此中说言「虽修三摩地」是第一个经文的第一句,「然彼不能坏我想」是第一个经文的第二句,「其后仍为烦恼恼」是第一个经文的第三句。「设若于法观无我」是第二个经文的第一句,「既观察已若修习」是第二个经文的第二句,「因能得涅槃果」第是二个经文的第三句,「由诸余因不能静」是第二个经文的第四句。所以从「此中说言」之后,就已经把引用的第一和第二经文,全部都讲解过了。

  ☆问答部分

   问:无我了空慧必须要菩提心的摄持,以前仁波切曾说过,一个是广大的了空慧,一个是狭隘的。对于这个,好像比较难体会,可否再举例说明?了空慧若无菩提心的摄持,了空慧就是不究竟、不圆满且容易退失的,我听了只感觉是文字而已,没有办法跟实在的东西结合?

   答:缘空慧在大、小乘门中都有的,大乘的缘空慧,可以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小乘的缘空慧,只能够对治烦恼障而已。有此区别,是因为「缘空慧」的力量有大小差别。为何「缘空慧」的力量会变小呢?是因为无菩提心摄持的缘故。

   问:如果光从「法无我」来看,「法无我」跟菩提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答:法无我」,这「无」不是「没有」的意思喔,不论「法无我」或者「补特伽罗无我」,都是指没有自性,或是没有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体性,都须要靠无量无边的因缘才能产生。因此,完全是因为要依靠着其他的因缘,才能让它展现,它自己是完全没有自性。所以,关于这部分的义理,我们的了解必须要越深、越广。而对于因缘的缘起法则,也必须要有相当深、相当广的了解,才可能会对于空性的道理有较深广的了解;如果对于因果缘起法则,没有深广的了解,那对于空性义理,也不会有较深广的了解。因此,在缘起法的部份,我们会修自他换、菩提心、业因果,并且要思惟十二缘起等等,透过这些学习,之后对于缘起的体悟,才会愈来愈深广,之后空性的道理也才可能会较深广的了解。「空」不是「没有」,而是指必须要依靠着无量无边的缘,它才能够产生这个法,是透由此缘起法,空性的道理就显现出来。由此知道,体会空性,非常须要依靠缘起法的道理。所以,如果缘起的道理体会的不够深广,那空性的道理,也会相当薄弱。

   问:您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修大悲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扩大缘起的作用,一定要在大悲心的基础上,去观修空正见,此空正见才是圆满的。即是依靠着大悲心,来帮助我们扩大缘起的部份。

   答:没有错。

  

广论毘钵舍那《二》

  

讲授: 雪歌仁波切 翻译:张福成老师 2009-07-31

   调整闻法动机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学习胜观的课程,从今天开始我们慢慢地学习。就胜观方面而言,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目标到底在哪里呢?对于甚深空性的意义,内心有些粗略的了解。靠着这粗略的了解,对于佛陀薄伽梵,我们的相信之心就会更加地强烈。而且对于佛陀所开示的取舍教法,就是业力因果的部分,在修行上面也会做得更好。对于黑色的恶业逐渐、逐渐地努力减少,对于白色的善业逐渐地努力增加。所以,在自己身、口、心三门方面,对于黑白善恶业的取舍道理而言,佛陀曾经开示的取舍关键、重点,因为修持做到之故,相信之心-信心会越来越强烈。信心越来越强烈,是个非常必要的目标。因此之故,靠着对于空性意义的了解,我们对于四圣谛的相信之心也会越来越强烈。而且对于四圣谛教法之开示者---佛陀薄伽梵,我们的相信之心会更加地强烈。同样地,对于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业力、因果、善恶取舍的道理-这些教法,我们的相信之心会更加地强烈。而且,因为信心强烈之故,所以在我们身、口、心三门方面,在一天廿四个小时里面,能不能合乎善恶取舍来做,在这方面就会更加加油、会做得更好。所以,要达到前面所说的这些效果,经由胜慧,我们的信心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当然,以前内心就有信心存在,但是现在透过胜慧学习之故,由胜慧的帮助我们的信心还更加强烈,会达到这个效果的。

  所以主要而言,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二谛的教法、四圣谛的教法,这些法可以说是究竟方面的教法、究竟方面的开示。把这部分的内容仔细地、深入地推理、分析,之后,慢慢地对深奥的部分就有很深入地了解,所以推理分析做得愈坚固,内心产生坚定的了解就越来越强烈。因此,对于二谛、四圣谛所开示的内容,就我们现在对空性的意义好好地闻思,就可以很深入地明白了解二谛、四圣谛所开示的这些道理。之后,就能知道佛陀对二谛、四圣谛,这些究竟深奥的教法,很清楚、明晰地开示,而且丝毫没有颠倒,因此对于佛陀-开示者的相信之心当然就会更加强烈。因为对于佛陀的相信之心非常强烈,所以自己的身、口、心三门,应该怎么做佛陀都有开示:如果你这样做,这种业是黑业,是不好的,是不善业;如果你做这种事情、那种事情,这个业是白业,是善业,是好的。这些好跟坏的部分,我们身、口、心三门要做的,佛陀都曾经开示过了。因此,现在了解到佛陀所开示的这些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将来很深奥的教法开示也没有错误;对于眼前自己身、口、心三门善恶取舍的部分的开示,也完全没有错误。对于善恶取舍的法产生相信之后,自己的行为就会符合这个法而做。

  依于前所讲诸多原因,一般来讲,我们能够成办增上生是靠善恶取舍的教法;如果要成办决定胜,就要靠四圣谛教法的内容。所以,就了解方面而言,应该是成办决定胜的四圣谛的教法在前面先了解,成办增上生善恶取舍的教法在后面了解。可是,如果付诸行动,就修持方面来讲,就必须善恶取舍的法在前面先学习,四圣谛的意义则是在后面学习。为什么?因为,如果说我要符合善恶取舍去做的话,首先我要对业力因果有所了解。如果我要对业力因果有所了解,我必须对业力因果的开示者-佛陀,要完全地相信,因此,我才相信业力因果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我要对佛陀有完全的信心,那要对他所开示最主要的核心教法--- 二谛、四圣谛的教法,这些内容做很深入的分析。假设我很深入地去分析里面深奥的内容,发现佛陀所开示的二谛的内容、四圣谛的内容都是完全地正确无误的,我对于佛陀薄伽梵的信心当然就非常地强烈。对二谛、四圣谛的教法内容完全地相信,对于开示者 --- 佛陀---的相信之心当然也就更加地强烈。因为我对佛陀完全地相信,所以佛陀开示的善恶取舍的教法,我就相信完全无误。因为相信这些善恶取舍、业力因果的教法完全无误,所以我的言行举止当然就尽量符合善恶取舍因果的内容去做。因此在了解上面而言,应该是决定胜的教法在前面先了解,增上生方面的教法在后面了解。可是,就付诸行动修持方面来讲,却是增上生这部分的教法,要在前面先学习去做到,之后,决定胜这方面的教法在后面去做。

  必修胜观之因

  

  • 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

  原文:此中说言「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虽修习此,然终上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

  上次(中文399页倒数第6行、藏文564页)引用《修次初篇》的内容,里面又引用了《三摩地王经》的一个颂文,这个段落所谈的内容是什么呢?至尊仁波切在这边开示:不应当只有修安止就认为足够了,后面还要加…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