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钵舍那(胜观)。此处的「而更」两字的意思,就是指后面还要再作观修,二者是有着前后次第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才是来观修毘钵舍那。所以,这里谈到的是「出世间的胜观」(缘取空性来修的胜观),此是『必不可少的支分』。但是,修此毘钵舍那的前面,先要能对于空性义理有所了解,产生出「了空慧」,对空性很明白通达体悟,然后再进一步,再缘取空性观修毘钵舍那,是指此意! 先对空性有所了解,然后才有办法缘取空性修胜观。(399页第二行),应当先产生对于真实义---空性的意义,无颠倒的决定了解---「了空慧」,如此,才有办法进行缘取空性的观修-----缘空胜观。可见,缘空胜观的禅修是放在最后面的阶段。譬如就安止来讨论,首先,要先能了解所缘的对境是什么,了解所缘对境之后,才能够学习将心「专一安住」在这对境上面,此二者是有着前后的关系,所以,了解所缘对境和修安止,是不同的过程步骤喔!
与此情况完全一样,首先,「毘钵舍那」的对境当然是空性,所以要先了解对境空性,这是前面的步骤。了解空性这对境之后,才有办法去进行缘取空性的观修(胜观),这是不同的二个过程步骤。所以《广论》上面有说,必须要能『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意即要先了解对境空性的部份,产生出「了空慧」(胜慧),在已经了解之后,才能再来进行胜观的观修,因此,是有着前后的关系。所以,了解空性和缘取空性来修胜观,此二者完全不一样,缘空胜观的观修必须是在后面的步骤才能进行的。
此部分若是从「地道」理论来谈,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就了空慧(空性的证悟)而言,就算是大乘的资粮道,乃至未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都可能了悟空性,即使是在中士道的修证段落,也都可能了悟空性,或者在还未禅修道次第之前,也是有可能了悟空性。可是,要缘取空性修胜观而得到「缘空胜观」,就必须是大乘加行道的修行者才可能证得,即证得「缘空胜观」与进入大乘加行道,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可是在加行道的前面,资粮道也有可能得到「了空慧」,乃至更前面的未入道者,都有可能产生「了空慧」,「了空慧」可以在很前面的修证阶段就可以得到。得到「了空慧」之后再缘取空性来修胜观,缘取空性后再三修、再三修,久而久之,终于证得「缘空胜观」,当「缘空胜观」证得的时候,就算是已经进入加行道,这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可见得「了空慧」和「缘空胜观」不同,看广论上所讲的,两者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这是「了空慧」(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后面再修「缘空胜观」的,才算是「毘钵舍那」。可见,前前和后后这两者是不太一样的。
有问「胜观」是否亦是「胜慧」呢?「毘钵舍那」是否亦是「胜慧」呢?当然是!缘空的胜观当然是「胜慧」中的一种,不过它是比较细致的、比较高级的、境界比较高的那一种胜慧。譬如安止也是一样,分为几种过程。在修正式的安止,前面先要让内心能够专一的安住,得到一个「专一的等持」,得此之后继续禅修,慢慢的正式的安止才会产生。所以,正式安止的产生,是在最后面的阶段,而前面要能先得到一个「专一的等持」,亦即先得到此「无过失的等持」,再依此「无过失的等持」继续修,然后才会引发出「住心」的次第。要经过九住心的住心次第,最后才会得到一个正安止。可见得,正安止虽然是一种「等持」,但是正安止本身是一种很高级的、境界是很高的。而在正式证得之前,还有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所以,两者是有前后次第的关系。 此与修毗钵舍那的情况完全一样。在正修之前要先证得「了空慧」,再继续观修,之后再得到一个「缘空胜观」。此缘空胜观当然也是胜慧的一种,但是它是很高级的、境界是很高的那一种,就如同安止一样,与其他过程中的是有差别的。内心产生「了空慧」,与内心「证悟空性」是一样的意思,这是在观修「缘空胜观」之前所必须先作的。因此,在还没有进行禅修「缘空胜观」之前,要先得到「了空慧」(证悟空性),意即在还没有观修「缘空胜观」(毘钵舍那)之前,必须要具足一个顺缘(资粮),即是必须有「了空慧」(证悟空性)。
4. 说明毘钵舍那的四个大纲
请看「毘钵舍那」这一章的大纲,(请参阅广论中文版401页,藏文版567页)。『第二、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一. 依止毘钵舍那资粮,二. 毘钵舍那所有差别,三. 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四. 由修习故毘钵舍那成就之量』其中的第二点,差别即是分类,第三点,「缘空胜观」既然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进行禅修,禅修的方式是什么呢?第四点,经由如此禅修之后,要如何知道成功,已经证得了「缘空胜观」呢?要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呢?因此,必须要说明清楚成功证得之量的标准。「 毘钵舍那」分为这四个项目。其中第二个项目---『毘钵舍那所有差别』即是缘空胜观的分类,它的篇幅在藏文版中是从769页才开始,而在中文版中是从531页开始的。所以,从那里才开始要讲第二个大纲、第三个大纲、第四个大纲,一直到最后560页结束,篇幅不是很多,总共才30页,要说明第二、三、四点大纲。 可是从401页开始,一直到530页,只有说明第一个大纲而已。可见得,毘钵舍那所有的重点,差不多都放在第一个大纲之中了。而这第一个大纲,所要说明的是修毘钵舍那的资粮,仅仅只是第一个大纲而已。居然修毘钵舍那的资粮,要说明这么这么多的内容,那就表示正式禅修毘钵舍那的前面,要先齐备很多的资粮(顺缘)。而此顺缘,即是必须具足「了空慧」,而得到「了空慧」之前,也必须要先了解「空性」义理。所以,必须要把空性义理,细而又细的全都详细的说明清楚。必须要把这些资粮全部都准备好,之后要进行正式的禅修,那就会很容易了。所以,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胜观」部分,所要说明的最主要的内容,就只有第一个大纲,即是「了空慧」的部份,而要产生「了空慧」的证悟,就要将对境空性的义理,先详细明白的了解,所以,书中所占的篇幅就有这么长。
5. 说明必修毘钵舍那的理由
故得安止之后,并不能停滞不前,还是有必要再继续修胜观(毘钵舍那),仅仅只是得到安止都还不够呢!这原因何在?(请看广论399页第三行),『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此即如果得到安止之后,不再继续修胜观。这里的『不尔者』,就是指应当要修胜观但却不这样做。那有何毛病过失呢?如果不修胜观,『其三摩地与外道共。』『唯修习彼,如外道道,终不能断烦恼种子,解脱三有。』其中的「外道道」,是指外道的修行道路。此即说明为何我们必修毘钵舍那的原因。『 终不能』得到的结果有二个,第一个是不能断除粗细的烦恼种子;第二个是,不能离开三有轮回,得到解脱果位。确实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得到了正安止,而不能够再进一步修胜观,如此则与外道的修行是一样的,与外道修行的是一条共通的道路呢!在前面修安止之后,就立刻谈到胜观的禅修方式。而其中世间的胜观,完全是与外道共通的。至于出世间的胜观,那只有佛法内道才有,外道是没有的。所以,假设我们已得到安止,却又修世间的胜观,那结果还是跟外道一样。
假设,没有修出世间的胜观,其实跟外道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此会有何后果呢?后果很严重!第一,不能断掉(破坏)烦恼种子,其次,没有办法脱离三有轮回,得到解脱,这些都没有办法得到。由此原因即可成立,在安止之后,有必要继续修缘取空性的胜观,这个步骤是一定要做的,不能没有。所以,从『若不尔者』至『解脱三有』,中间这一段是至尊仁波切宗大师,特别举出为何一定要修缘空胜观的主要原因。
6. 说明此见解的法源出处
得到安止以后,一定要修「缘空胜观」的原因说明清楚之后,还要再说明其法源出处(根据),表示此主张不是宗大师个人的想法,完全都是根据前辈圣者的见解,此主张即是根据莲花戒大师所写的《修次初篇》而来的。故先说明得安止之后,一定要再修胜观。接着说明其原因为何,再来就说明其法源出处。而此法源 出处,必须要参阅《修次初篇》经文的内容︰『如是于所缘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如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断惑。』此处『于所缘境心坚固已』是指已得到正安止。『应以智慧而善观察』,是指产生「了空慧」。『若能发生智慧光明』是指修缘空胜观。『若不尔者』是指如果不能继续修胜观的话。『如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断惑。』那就像是外道的三摩地一般,并不能够断除烦恼。『如经亦云『是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其中的『为烦恼恼』是指为烦恼所困恼,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胜观。这整个段落都是直接引用《修次初篇》的句子,中间的『如经亦云』指的则是《三摩地王经》,而此段亦是在《修次初篇》中当时所引用的经文,因此要把『如经亦云』上面的引号去掉,而在「如经亦云」的后面,再加入个双引号,一直到『如增上行修此定』,这一整段全部都是《修次初篇》的内容。
(399页第六行)「此中所言」之后的这一段,是要解释《三摩地王经》的文字内容。因为经文意义、词句深奥,不易了解,故作解释说明。可是《三摩地王经》…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