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3

  ..续本文上一页」的证悟产生,又是要靠着「出离心」的证悟;「出离心」的证悟产生,又是要靠下士和中士道的修学,此即是,为什么「三主要道」会有这三个主要部分的原因。 「出离心」的部份,讲的就是下士和中士道次的实修,所以纯粹的「出离心」证悟产生,是必须要靠下士和中士道的修学。而「大悲心」的证悟产生,前面一定要依靠着很纯粹坚固的「出离心」。而「菩提心」证悟的产生,又必须要依靠着「大悲心」的证悟。可见,就「菩提心」证悟的产生而言,有必要把之前的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内涵,再三的修学融会贯通。先要让「出离心」的力量很强大,当「出离心」的力量强大之后,「悲心」的力量就会随之增强;在「悲心」的力量强大之后,那当然「菩提心」的证悟就容易产生了,而且这「菩提心」的力量也会很强大。因此,在「菩提心」的禅修阶段中,若是没有先达到之前的下士和中士道的修证准备,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如此,菩提心的禅修也是绝对不可能作好的。

   其次,就「依止善知识」而言,又应如何将整体道次的内涵包括在其中呢?「依止善知识」的证悟要能产生,必须要靠观想资粮田,知道上师是三宝的总集,然后再运用资粮田这三宝的总集去进行观修。必须要如此作观修,才能够累积资粮、净除罪障,证悟才可能产生。假设没有先进入到「依止善知识」的段落,那后面任何一个阶段的证悟,想要产生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想要得到上士道的证悟,都还是要依靠着先修学最前面的基础---「依止善知识」,之后也要修学下士和中士道的内涵,这些都是必要的过程,因为之前这些努力,都是与上士道菩提心证悟的产生相关连。

  5.说明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的关连性

   那「菩提心」证悟的产生又和「了空慧」有什么关系呢?假设没有「了空慧」的摄持,这「菩提心」恐怕没有办法达到很纯粹的程度。就菩提心证悟的产生而言,是可以透由修「自他换」而产生,但是「自他换」的禅修,一定是要以「了空慧」作为基础帮助的。假设没有「了空慧」,那一定没有办法去禅修「自他换」,也就一定没有办法产生「菩提心」的证悟。因为「自他换」,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把「我爱执」完全消灭掉,如果要把「我爱执」完全消灭掉,那一定要靠「了空慧」的帮助。因此,就菩提心的产生而言,不能没有「了空慧」;假设没有「了空慧」的摄持,那「菩提心」的证悟,恐怕也是很难产生的。 所以,就上士道的段落来讲,「菩提心」的禅修是和之前的「依止善知识」有关系,也跟下士、中士道的修证有关系。还有,和后面的「了空慧」的修证也是有关系的。若是有「了空慧」的摄持,「菩提心」的禅修就会更好。如此,在菩提心的修证段落里面,是不是能将整个道次的内容,全都融会贯通在其中了呢,这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上士道中还有一个部份,就是「了空慧」的修证。「了空慧」的实修,当然也要包括「菩提心」的内涵。假设,在此之前并没有「菩提心」的话,仅仅只是去学习「了空慧」而已,因为没有了「菩提心」作为修证基础之故,「了空慧」的力量就没有办法很强烈。因此,假设没有了「菩提心」的帮助,不能用无边理门(各种角度)去思惟证成,这样的「了空慧」可能也存在着衰损的危险,力量也不会非常强大。所以,就一个行者而言,趣入大乘法门之后,进入资粮道的阶段,还是会有「菩提心」衰损、「了空慧」衰损的危险。这都是因为之前,他并没有以无量无边的理门去思惟证成之故,因此会导致「菩提心」衰损,「了空慧」的力量薄弱。想要让 「了空慧」力量增强,一定要靠「菩提心」的帮助,而「菩提心」证悟得的产生,也是要靠「了空慧」的帮助。因此,在修学「菩提心」和「了空慧」的阶段,也是跟下士、中士道都完全连结,是密切相关的。修证「菩提心」的时候,一定要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的修证,也是要依靠着「出离心」,也是要依靠着下士、中士道的修证。所以,在「了空慧」部份的修证,一定要依靠着「菩提心」的摄持,力量才会很强大,当然也是要依靠「依止善知识」和下士、中士道的修证。假设没有了这些帮助,「了空慧」照样会衰损。所以,上士道的修证,也是一定要能贯通融会其他阶段的修学内涵的。

  (三) 正式开始解说广论中「毘钵舍那」的内涵

  1.先说明修毘钵舍那的前行-------修正奢摩他的重点

   在《广论》中最后一阶段是谈「毘钵舍那」(胜观),请参阅藏文版564页、中文版399页。『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这一段文句说明,仅仅靠着前面修学所得的奢摩他(安止),心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对境上面,『如其所欲安住』,而且内心没有分别妄念,这是达到安止--奢摩他状态的第一个特色。之后心又能够离开沉没,并且达到明白清晰的状态,这是第二个特色。再加上内心也能够产生出「胜利」,即利益功德---喜乐,这些条件都齐备了,之后想再进一步的话,那对于此种情况也不应觉得满足, 这段文句总共谈到了达到安止--奢摩他的三个特色。

  第一个条件是,『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在得到前面所谈过的等持之后,内心能够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没有分别妄念。不仅仅是这个样子,假设没有分别妄念,内心可能还是会有沉没的毛病,那当然也不行。所以不只是没有分别妄念,而且内心还要具备非常清晰、明利的条件,这是第二个条件,『离沉没具足明显』。在这二个条件之后,还要再加第三个条件,身心都在喜乐之中。先要能够修证得到这样境况的安止--奢摩他。还仅仅只是这样而已喔,这样还不够呢! 这是指前面所说的,奢摩他的修证也作了也学习了,之后在一个所缘的对境上,内心能够专一安住在那上面。而且是想要专住多久,就能够专住多久,也没有任何的分别妄念,粗分、细分的沉没也全部都排除掉,内心是非常清晰灵敏,而且不管安住多么久,内心也不会觉得劳累粗重,身心都还能够是充满喜乐的状态,这样殊胜的奢摩他(安止)就算是得到啦!但是仅仅只是得到了这样的奢摩他(安止),还不够喔!所以『不应喜足』,还不要觉得满足,因为 还有更上面殊胜的修证道路要进行呢!

  2.说明毘钵舍那的特色-----必修缘空胜观

  这更高一层的修证道路,指的是要能够再继续进行毘钵舍那(胜观)的观修。应如何进行观修呢?就毘钵舍那的内涵而言是「了空慧」,而这「了空慧」(有境)应当有一个对境,就是「空性」,所以对于所要观修的对境空性,应当要有所了解,在对「空性」义理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够去缘取空性而修胜观,因此后面就谈到这些内容 ,『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婆舍那』(参阅中文版广论399页第二行) 。之前的『不应喜足』,是指在得到了前面所谈的三个安止的具足特色之后,还不够不应满足,还要再继续修证更上面的道路,即是应该要能够对于真实义(对境空性的部份),『无倒引发决定胜慧』,即对于对境---真实义空性的部份,有很正确无颠倒的认识了解,产生了『胜慧』,之后再更进一步观修毘钵舍那(胜观),是以此方式来进行的。

   「毘钵舍那」有分为世间的胜观和出世间的胜观,前面已讲解过了。如果缘取空性而修胜观,此是「缘空胜观」(即出世间的胜观),此对境是「空性」。若是修世间的胜观,即是缘取「粗静行相」而观修,对境是「粗静相道」,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不好的,而上方的世界则是微细的、是好的,产生初为上界的追求之心,所以是把「粗静相道」当作所缘的对境,缘取此对境来修胜观,此是世间的胜观。因此胜观分为二种,前面已讲解了。(修奢摩他的段落,参阅393页第7行)

   前面谈到得到一个安止境界之后,还要再进一步观修胜观,但是胜观有分两种,可以修世间的胜观,其对境是「粗静行相」;还有出世间的胜观可以修,其对境就是空性,缘取空性来修胜观。这其中的世间胜观是必须要修的吗?因为修证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各类的情况出现,由于修行者所具备的条件又是各自不同,所以,有些是可以作的,有些却不用作,这完全是由修行者看自己的条件来作选择决定的。

   可是,出世间的胜观,是肯定每位想成就的修行者所必须要具足的,不能欠缺的。此部分上次也谈过了。(请参阅广论392页第三行),『(世间胜观) 是圆满支分,非必不可少,后(出世间的胜观) 是必不可少之支。』出世胜观是一定要有的。『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毘钵舍那。』求解脱者,这个条件是一定要有的,所以,这是必不可少的分支。而世间的胜观,就不是必不可少的,意即是要看修行者自己的情况来作调整。但后者出世间的胜观这支分,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缘取空性来修胜观,就一定要有,不能够没有!

  3. 修毗钵舍那的资粮----证悟空性

   如果要缘取空性来作观修,是不是必须先对空性义理要能明白了解呢?假设,内心对于空性,并没有明白的了解,在内心中并不能够浮现出空性的意义,内心不能有此定解,那又如何能缘取空性来观修呢?不可能嘛!(参阅399页第二行),『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对于真实义要能够不颠倒正确的引发出「胜慧」,此「胜慧」还不是「胜观」喔!是对于真实性意义(空性)的部分,先产生「了空慧」(胜慧),而后更进一步,才是修习毘…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