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贯之的来作禅修,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大概可以这样说,若是一位进行《广论》的禅修者,他对于《广论》的内容却还没有完整的通达了解,实际上这就表示他是还没有办法去进行《广论》的禅修。因此一个要禅修《广论》的行者,就必须要先对《广论》有个整体的通达了解,如此才有办法进行《广论》的禅修。因为先对于《广论》的内涵有整体的了解通达,是一个禅修《广论》必要的前提。故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行《广论》最后面的阶段-----「毘钵舍那(胜观)」的学习,这是我开此课程的第二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开始所谈到的,「方便」与「胜慧」分支,二者不能偏废,此二者必须要能「双运」,融会贯通在一起。第二个原因是,就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行者而言,必须要能够「四方为道」,即对《广论》的整体内涵先要能通达了解,才有能力去禅修《广论》,为了要有整体的通达了解之故,因此开出了这学习「毘钵舍那(胜观)」的课程。 「依止善知识」是实修的入门,后面还有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而在上士道中,又分为「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两部份。若如前面所说,要将一切法的精华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四方为道」,应如此来作禅修。
(二)说明禅修关键重点
1. 观修「依止善知识」所应注意的重点
那又应当如何在进行禅修「依止善知识」时,把后面的道次第内涵全部都融会贯通涵盖在其中呢? 修「依止善知识」,最主要是意乐和加行二个部份,其中意乐依止,最主要是对师长修敬信心,由认识了解师长功德而对他产生信心,由忆念师长恩惠而产生恭敬心。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修学段落中,主要有二项:意乐和加行。意乐部份又有二项:信心和恭敬。 如何对善知识产生信心呢?其因是了解善知识本身的修证功德,在下士道的禅修他作得有多么好!在中士道的禅修他又是如何作的?上士道的禅修又是如何修行?在上士道方便分的部份和胜慧分的部份,他又是如何进行修学的,修行又有什么样的成就!若能了解这位善知识是有多么殊胜,对他的信心当然就会非常强烈,强烈的信心是由此所引发而产生的。
当然这种情况是,我自己本身先对于下士、中士、上士道的内容,上士道中的个别段落,广大道次的部份和甚深见地的部份等有所认识。自己总是先要有一些粗浅的学习,要有一些大略的了解,假设以前都没有学过这些内容,还没有大略的了解,那又如何能知道善知识有哪些功德呢?不可能了解的。又因为不了解善知识有这些功德之故,对善知识会不会产生出信心呢?不会。因此在禅修「依止善知识」的阶段时,也应当要能够含盖包括到后面道次的全部内容精华。
2. 观修共下士道法类时的重点
相同的道理,在进行共下士道的禅修时,又应如何把其他的道次第内涵也包括在其中呢?下士道的根本之处,是相信三宝、相信业力因果法则。而其中的根本核心是相信三宝。因为我已经完全的相信三宝,所以三宝所开示的业力因果法则,我就会非常的相信。因此,我会十分重视业力因果法,并且依循着此业力因果法则,去做到取善舍恶,此即是下士道禅修的内容精华。
那又应当如何把其他的道次的内涵,都包括在这下士道的禅修里呢? 譬如,下士道的修学根本之处,是在相信三宝,因此要皈依三宝。在皈依三宝之后,对于三宝的信心,也要非常好非常的坚固,而这个部分的修证,最主要是要依靠上师的加持。假设我们在修学「依止善知识」的部分没有做好,那对于三宝就不容易产生出信心,就是产生了信心也不会很坚固,这部分的圆满证悟就没有办法达成。因此之故,要能够先把「依止善知识」的修证作好,再将之融会贯通于此处下士道次的修学之中。
其次,对于三宝产生信心之后,又应如何把中士和上士道次的内涵融会在这个段落中呢?对于三宝已经完全相信,并且产生了信心,而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要对于法宝,产生出强烈的信心。因为法宝主要开示的,就是能得到「解脱」的方法,和得到成就「一切智的佛果」的方法。其中能得到「解脱」的方法,就是中士道次的修学内涵,而能得到佛果的方法,就是上士道次的修学内涵。
假设我们想要对法宝产生出强烈的信心,那应当先对于法宝的内涵有所了解,即是对于中士、上士道次等的内容,应当要好好的全盘深入的了解。假设对于中士、上士道次等,并没有好好的作了解,那就表示,我们对于法宝其实也没有好好的了解,若是对于法宝的内容,并没有好好的了解,那会不会对它产生信心呢?当然不会!若是对于法宝没有信心,那当然对于讲说法宝的佛宝,也就不会有信心了,对于追随着法宝而学习的僧宝,也是不会有信心的。如此,等于是对于三宝都是没有信心的。因此,虽然我们眼前是在进行着下士道次的修学,但是也应当要把中士和上士道次的内涵,全部都融会贯通在其中。
3.观修共中士道次的关键
在修行中士道的时候,又应如何包含着下士和上士道次的内涵呢?在修行中士道时,最主要的意乐(内心的想法),是对于四圣谛、十二缘起的法类,进行深广的思惟,而由此引发内心的出离心,此是内心意乐(想法)的部份。在加行方面的实践,最主要的是三学---戒、定、慧的修学,其中又以戒学为主。
在此中士道的修学段落,假设之前的「依止善知识」并没有好好的作修证,实际上,这个中士道段落的证悟也不会产生。因此在这个段落的修学中,又应如何把下士和上士道次的修证融合呢?上士道的「菩提心」、「了空慧」的部份,如何才能包括融会在其中呢?在修中士道的时候,最为主要的是运用下士道修证的部份。因为即使是在修中士道时,也必须要先把前面的十分恶劣、粗猛的行为,即十种不善业的部份,先遮止断除掉。并且把这遮止恶行,当作是一种未来修学的顺缘,或是当作一种「前行」准备。假设,已经能够将这种「前行」作得好,那到了后面的阶段,才能再将之运用来对治,再把细分的烦恼也完全断除掉,这种运用的能力才能算是够齐备。
假设现在我们的内心还在受到粗分烦恼的控制,那些恶劣的行为、十种不善业,都还不能够遮止断除的话,那这样有没有能力去对治较细分的烦恼呢?不可能的!因此,若是在下士道没有修学好,一定是没有办法作中士道的禅修。因此,必须先把下士道的修证作好,才有办法去进行中士道的禅修。这是此二者的关系。
其次,在进行中士道的禅修时,又应如何包含上士道的内涵呢?一般而言,当我们在禅修中士道的时候,实际上是要修共通中士的道路。所谓的共通中士的道路,是指修行者已经对于上士道的内涵,即菩提心和了空慧的部份,都事先好好的作过了闻思理解。因为已经好好的理解之故,所以对于菩提心、了空慧的证悟,会有强烈的欲求之心产生。为了要达到这样的欲求目标,因此进行现在的努力。所以,之前要先听闻思惟过上士道的内涵,必须要齐备这样的条件!假设,这些条件并不齐备,就直接去学习中士道法类的话,那一定就会变成不是共通的中士道路了。 然而,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是共通的中士道路。这两者差别的基本因素,就在于对上士道的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内涵,是否已经作过了深广的闻思。若是已经对上士道次的内涵作过了深广的闻思,并因此而产生出强烈的追求心,又为了要得到这样的目标之故,去进行这前面的准备功夫,这样才算是学习共通的中士道次。假设,没有这个部分(先学习道总理论---包括了上士道的内涵)的准备,就直接去学习中士道的法类,很可能就会变成了不是共通中士道的学习。因此,现在虽然是在进行共中士道的修学阶段,但是必须要先将上士道次的内涵完整的融会贯通在其中,而且对于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内涵,也是必须要再三学习的。这样才是共中士道修学时融会贯通的情形!
4.观修上士道的关键
关于上士道修学的部份,例如「菩提心」证悟的产生,这基本上要先依靠「大悲心」,因此先要再三观修「大悲心」。如果再三观修「大悲心」能够作好的话,将来证悟的「菩提心」力量就会非常的强大。可是,「大悲心」的证悟产生,必须要依靠「出离心」。因此,要先再三的思惟轮回生死的痛苦。假设这些部份都没有作好,那就不会产生坚固的「大悲心」。所以,再三的思惟轮回的痛苦,就会引发产生坚固的「出离心」。对于那些粗分的烦恼、细分的烦恼,以及这些烦恼所引发的恶业(坏的行为),它们各别的因和果等等,若是能将这些部分的内涵都仔细的作分析,了解到真正的毛病何在,如此再三的思惟,就会产生出很纯粹坚固的「出离心」。
即使是想要得到上士道次中「菩提心」证悟的产生,那也和下士、共中士道次的修学有密切的相关。因为,必须要先依靠着下士道的修学努力,来把粗分的烦恼、恶劣的行为压伏,之后再以中士道的修证努力,将较细分的烦恼断除,运用修证的对治力去对付较细分的烦恼。对于这许多粗细的烦恼,恶劣的行为等等,要能够先看到它们是不好的(使自他都受损害),要能了解它们的毛病过患,并且希望自心不要被它们沾染到,因此不会随烦恼而行,走向那个恶业的方面。要想修学到这样能够调伏烦恼的程度,那就一定要依靠下士和中士的禅修努力,因此,是以这样的修学方式,来让内心产生出很纯粹坚固的「出离心」。
可见,这些前行努力在作「菩提心」的禅修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出离心」的证悟产生,要靠着下士和中士道的修学。而「菩提心」证悟的产生,要靠着「大悲心」的证悟;这「大悲心…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