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2

  ..續本文上一頁以貫之的來作禅修,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大概可以這樣說,若是一位進行《廣論》的禅修者,他對于《廣論》的內容卻還沒有完整的通達了解,實際上這就表示他是還沒有辦法去進行《廣論》的禅修。因此一個要禅修《廣論》的行者,就必須要先對《廣論》有個整體的通達了解,如此才有辦法進行《廣論》的禅修。因爲先對于《廣論》的內涵有整體的了解通達,是一個禅修《廣論》必要的前提。故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行《廣論》最後面的階段-----「毘缽舍那(勝觀)」的學習,這是我開此課程的第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開始所談到的,「方便」與「勝慧」分支,二者不能偏廢,此二者必須要能「雙運」,融會貫通在一起。第二個原因是,就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行者而言,必須要能夠「四方爲道」,即對《廣論》的整體內涵先要能通達了解,才有能力去禅修《廣論》,爲了要有整體的通達了解之故,因此開出了這學習「毘缽舍那(勝觀)」的課程。 「依止善知識」是實修的入門,後面還有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而在上士道中,又分爲「廣大道次」和「甚深道次」兩部份。若如前面所說,要將一切法的精華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四方爲道」,應如此來作禅修。

  ()說明禅修關鍵重點

  1. 觀修「依止善知識」所應注意的重點

  那又應當如何在進行禅修「依止善知識」時,把後面的道次第內涵全部都融會貫通涵蓋在其中呢? 修「依止善知識」,最主要是意樂和加行二個部份,其中意樂依止,最主要是對師長修敬信心,由認識了解師長功德而對他産生信心,由憶念師長恩惠而産生恭敬心。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修學段落中,主要有二項:意樂和加行。意樂部份又有二項:信心和恭敬。 如何對善知識産生信心呢?其因是了解善知識本身的修證功德,在下士道的禅修他作得有多麼好!在中士道的禅修他又是如何作的?上士道的禅修又是如何修行?在上士道方便分的部份和勝慧分的部份,他又是如何進行修學的,修行又有什麼樣的成就!若能了解這位善知識是有多麼殊勝,對他的信心當然就會非常強烈,強烈的信心是由此所引發而産生的。

   當然這種情況是,我自己本身先對于下士、中士、上士道的內容,上士道中的個別段落,廣大道次的部份和甚深見地的部份等有所認識。自己總是先要有一些粗淺的學習,要有一些大略的了解,假設以前都沒有學過這些內容,還沒有大略的了解,那又如何能知道善知識有哪些功德呢?不可能了解的。又因爲不了解善知識有這些功德之故,對善知識會不會産生出信心呢?不會。因此在禅修「依止善知識」的階段時,也應當要能夠含蓋包括到後面道次的全部內容精華。

  2. 觀修共下士道法類時的重點

   相同的道理,在進行共下士道的禅修時,又應如何把其他的道次第內涵也包括在其中呢?下士道的根本之處,是相信叁寶、相信業力因果法則。而其中的根本核心是相信叁寶。因爲我已經完全的相信叁寶,所以叁寶所開示的業力因果法則,我就會非常的相信。因此,我會十分重視業力因果法,並且依循著此業力因果法則,去做到取善舍惡,此即是下士道禅修的內容精華。

  那又應當如何把其他的道次的內涵,都包括在這下士道的禅修裏呢? 譬如,下士道的修學根本之處,是在相信叁寶,因此要皈依叁寶。在皈依叁寶之後,對于叁寶的信心,也要非常好非常的堅固,而這個部分的修證,最主要是要依靠上師的加持。假設我們在修學「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沒有做好,那對于叁寶就不容易産生出信心,就是産生了信心也不會很堅固,這部分的圓滿證悟就沒有辦法達成。因此之故,要能夠先把「依止善知識」的修證作好,再將之融會貫通于此處下士道次的修學之中。

   其次,對于叁寶産生信心之後,又應如何把中士和上士道次的內涵融會在這個段落中呢?對于叁寶已經完全相信,並且産生了信心,而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要對于法寶,産生出強烈的信心。因爲法寶主要開示的,就是能得到「解脫」的方法,和得到成就「一切智的佛果」的方法。其中能得到「解脫」的方法,就是中士道次的修學內涵,而能得到佛果的方法,就是上士道次的修學內涵。

   假設我們想要對法寶産生出強烈的信心,那應當先對于法寶的內涵有所了解,即是對于中士、上士道次等的內容,應當要好好的全盤深入的了解。假設對于中士、上士道次等,並沒有好好的作了解,那就表示,我們對于法寶其實也沒有好好的了解,若是對于法寶的內容,並沒有好好的了解,那會不會對它産生信心呢?當然不會!若是對于法寶沒有信心,那當然對于講說法寶的佛寶,也就不會有信心了,對于追隨著法寶而學習的僧寶,也是不會有信心的。如此,等于是對于叁寶都是沒有信心的。因此,雖然我們眼前是在進行著下士道次的修學,但是也應當要把中士和上士道次的內涵,全部都融會貫通在其中。

  3.觀修共中士道次的關鍵

   在修行中士道的時候,又應如何包含著下士和上士道次的內涵呢?在修行中士道時,最主要的意樂(內心的想法),是對于四聖谛、十二緣起的法類,進行深廣的思惟,而由此引發內心的出離心,此是內心意樂(想法)的部份。在加行方面的實踐,最主要的是叁學---戒、定、慧的修學,其中又以戒學爲主。

   在此中士道的修學段落,假設之前的「依止善知識」並沒有好好的作修證,實際上,這個中士道段落的證悟也不會産生。因此在這個段落的修學中,又應如何把下士和上士道次的修證融合呢?上士道的「菩提心」、「了空慧」的部份,如何才能包括融會在其中呢?在修中士道的時候,最爲主要的是運用下士道修證的部份。因爲即使是在修中士道時,也必須要先把前面的十分惡劣、粗猛的行爲,即十種不善業的部份,先遮止斷除掉。並且把這遮止惡行,當作是一種未來修學的順緣,或是當作一種「前行」准備。假設,已經能夠將這種「前行」作得好,那到了後面的階段,才能再將之運用來對治,再把細分的煩惱也完全斷除掉,這種運用的能力才能算是夠齊備。

   假設現在我們的內心還在受到粗分煩惱的控製,那些惡劣的行爲、十種不善業,都還不能夠遮止斷除的話,那這樣有沒有能力去對治較細分的煩惱呢?不可能的!因此,若是在下士道沒有修學好,一定是沒有辦法作中士道的禅修。因此,必須先把下士道的修證作好,才有辦法去進行中士道的禅修。這是此二者的關系。

   其次,在進行中士道的禅修時,又應如何包含上士道的內涵呢?一般而言,當我們在禅修中士道的時候,實際上是要修共通中士的道路。所謂的共通中士的道路,是指修行者已經對于上士道的內涵,即菩提心和了空慧的部份,都事先好好的作過了聞思理解。因爲已經好好的理解之故,所以對于菩提心、了空慧的證悟,會有強烈的欲求之心産生。爲了要達到這樣的欲求目標,因此進行現在的努力。所以,之前要先聽聞思惟過上士道的內涵,必須要齊備這樣的條件!假設,這些條件並不齊備,就直接去學習中士道法類的話,那一定就會變成不是共通的中士道路了。 然而,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是共通的中士道路。這兩者差別的基本因素,就在于對上士道的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內涵,是否已經作過了深廣的聞思。若是已經對上士道次的內涵作過了深廣的聞思,並因此而産生出強烈的追求心,又爲了要得到這樣的目標之故,去進行這前面的准備功夫,這樣才算是學習共通的中士道次。假設,沒有這個部分(先學習道總理論---包括了上士道的內涵)的准備,就直接去學習中士道的法類,很可能就會變成了不是共通中士道的學習。因此,現在雖然是在進行共中士道的修學階段,但是必須要先將上士道次的內涵完整的融會貫通在其中,而且對于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內涵,也是必須要再叁學習的。這樣才是共中士道修學時融會貫通的情形!

  4.觀修上士道的關鍵

   關于上士道修學的部份,例如「菩提心」證悟的産生,這基本上要先依靠「大悲心」,因此先要再叁觀修「大悲心」。如果再叁觀修「大悲心」能夠作好的話,將來證悟的「菩提心」力量就會非常的強大。可是,「大悲心」的證悟産生,必須要依靠「出離心」。因此,要先再叁的思惟輪回生死的痛苦。假設這些部份都沒有作好,那就不會産生堅固的「大悲心」。所以,再叁的思惟輪回的痛苦,就會引發産生堅固的「出離心」。對于那些粗分的煩惱、細分的煩惱,以及這些煩惱所引發的惡業(壞的行爲),它們各別的因和果等等,若是能將這些部分的內涵都仔細的作分析,了解到真正的毛病何在,如此再叁的思惟,就會産生出很純粹堅固的「出離心」。

   即使是想要得到上士道次中「菩提心」證悟的産生,那也和下士、共中士道次的修學有密切的相關。因爲,必須要先依靠著下士道的修學努力,來把粗分的煩惱、惡劣的行爲壓伏,之後再以中士道的修證努力,將較細分的煩惱斷除,運用修證的對治力去對付較細分的煩惱。對于這許多粗細的煩惱,惡劣的行爲等等,要能夠先看到它們是不好的(使自他都受損害),要能了解它們的毛病過患,並且希望自心不要被它們沾染到,因此不會隨煩惱而行,走向那個惡業的方面。要想修學到這樣能夠調伏煩惱的程度,那就一定要依靠下士和中士的禅修努力,因此,是以這樣的修學方式,來讓內心産生出很純粹堅固的「出離心」。

   可見,這些前行努力在作「菩提心」的禅修時,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出離心」的證悟産生,要靠著下士和中士道的修學。而「菩提心」證悟的産生,要靠著「大悲心」的證悟;這「大悲心…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