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毘钵舍那《一》
讲授: 雪歌仁波切 翻译:张福成老师 2009-07-10
今天这一堂课我会透过翻译来讲述,因为「毘钵舍那」的意义深澳,所以解释用词一定要非常正确精准,而且经典原本的用词也非常难,所以我没办法直接用中文讲解,因此沿用之前在四讲修佛学会的讲述方式,请张老师帮忙翻译为中文,如此用词会比较准确。
(一)说明必学「毘钵舍那」的理由
1. 第一个理由-------使修学完整不偏
就《道次第广论》的学习者而言,特别是现在我们学习到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如百炼纯金的圣教传承的机会,真的是非常殊胜难得。尤其是现在我们都得到了暇满人身,这更是非常殊胜珍贵的。我们已得此暇满人身,而且现在又有机会学习到至尊大主《道次第广论》的教法,将来要再进一步去学习《密咒乘道次第广论》。我们在世上这一辈子,要先以闻、思此教法作为学习的基础,而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将理论实践运用来作禅修。如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修学,在这一条成佛的道路上,自己就能够往前移动几步,好好的多走几步。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善缘机会啊!
在至尊大主所写的《道次第广论》中有「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两部份,我们现在所要听闻与思惟的「毘钵舍那」是在《广论》最后面的段落,属于「甚深道次第」的学习阶段。首先,我们必须要透过听闻师长的讲说来进行思惟学习,而后慢慢的才能得到「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甚深道次」的义理,先作广泛的闻思学习。假设我们对「甚深道次」的内涵不学习也不作闻思,而仅仅只是想要依靠着「广大道次」这部份的内涵,只是单独的在此范围中来进行闻思学习,而且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努力修学,若仅只是在这种的学习状况中,那将来还是可能会走上学习的岔路,仍然存在着可能会「堕入常边」的极大危险呢!
因此一般来讲,这《道次第》的学习包含了「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方便分支」和「胜慧分支」,这两个内涵应当是要结合在一起,「双运」贯通的,要能如此的来学习,这是非常有重要的!通常,我们在「胜慧分支」的部份,不管是能够学习进步得到多少,都是一定会直接再帮助到「方便分支」的部份,而使这部份的体悟也会随之更加扩大,而且力量也会更增强。因此,如果仅只是单单重视「广大道次」一个部份,实际上是会走上岔路的,仍会存在「堕入常边」的危险。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甚深道次」作广泛的闻思学习,这是大家都应该要重视的!
这就是必须要「多闻」的道理,佛陀在佛经里也曾经开示过,没有「方便」所摄持的「胜慧」,那是一种束缚;没有「胜慧」所摄持的「方便」,也会形成另外一种束缚,这些我在前面的课程中也都曾经讲过。「束缚」,简言之,就是不管怎么做,都不能够得到解脱和成就佛果。因此「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一定是要相辅相成的。若「广大道次」没有得到「甚深道次」的摄持,那仍然没有用处,因此修学「甚深道次」----胜慧的部份,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若「甚深道次」没有得到「广大道次」--「方便」(菩提心)的摄持,也就是只有「甚深道次」----胜慧的部份,而没有了「方便」(菩提心)去帮助它,那无论胜慧修得如何深奥精采,也是可能会发生偏差错误的,会有「堕入断边」的危险存在!
因此,当我们对《菩提道次第》进行广大的闻思修学时,应当要记住盖噶当派大善知识种敦巴曾经开示过的,要能以「四方」作为道路,而这只有上师大佛尊才能够做得到呢!这是大佛尊阿底峡尊者教法的特色,而大佛尊教法的特色,(噶当派修行的方式)就是以「四方为道」。 所谓的四方都能作为修学道路,其意义是指,不管我们是在修学下士、中士、上士的哪一阶段,或是修学显教乘门或密咒乘门,小乘或大乘等等,无论我们眼前是在修持哪一阶段的法,实际上都应当要,将这一条完整的成佛道路中所有阶段的精华内涵,全都浓缩包涵在眼前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必须是和其他任一阶段的法不相违背的。 譬如在修学下士道的法类时,也是要能够将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精华内容都包括在里面的,而且是彼此不相违背。就算是在修学小乘的法类,也是必须要将大乘法的精华融会贯通在其中的;而同样的,当修学大乘法类时,也是要能含盖包括小乘法的内涵。此种特殊的禅修方式,即所谓的「四方为道」,无论是从四个角的哪一个出发,都是能够作为修学的道路,最后一定会达到目的地。
至尊大主开示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也开示了下士、中士、上士道次,这些阶段虽然都是个别分开来作详细说明。但在这些个别说明的前面,还有一个段落,就是要能对道的整体理论先引发定解。 因此,当我们在修学《道次第》的时候,虽然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都是个别分开的,但是因为在这学习之前,已经对于道的整体理论有了定解之故,所以,之后无论是在下士、中士或上士,任何个别修学阶段的时候,也都还是会和其他阶段的修学不相违背的。因此,即使我们现在是在修学下士道的阶段,但中士、上士的道次内涵,也都要能够浓缩含盖在其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能够这样作修学的话,这些法类就会变成是彼此能够相辅相成的。
因此,虽然现在是修下士,但是对于将来中士、上士道次的禅修,也都会发挥出很大的功效,使得将来能够在正式修学中士、上士道次时,变得很容易进行,而且内心的证悟也会很迅速的产生。因为在修学下士道的段落时,基础已经打得非常好了,所以将来在进入中士、上士的修学阶段时,就显得容易多了,而且内心的证悟也很快产生。如此,对于「成就佛果」这最高目标,也是能更加快速的达到,所以这是非常快速的一条成佛道路。是有这么一个特色存在! 就《广论》而言,在「成就佛果」方面的开示,可以说是非常殊胜、非常好的,要比这个更好也没有了。班禅大师洛桑耶谢曾经针对此内涵,写作了《捷速道(速疾道)》(道次第的批注),谈到了「成就佛果」最快速的道路就是在此!
2. 必学的第二个理由------在禅修广论之前,必须先有完整的道总认识
我们都很重视《道次第广论》,也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学习,因此在学习《广论》的时候,无论是在学习其中的哪一项法类,对于其他阶段的精华内涵,也是必须要能够全部含盖在其中。若我们想要真正的达到这样的修学程度,那先要对于《广论》的整体内容有个完整的了解。假设对于《广论》的整体内容没有了解的话,那在修学其中的一个段落时,又该如何把其他段落的内涵浓缩含盖在里面呢?当然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对于《广论》的学习者而言,必须要先对《广论》作广泛的闻思学习,之后才可能产生出整体的认识了解,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譬如,在《广论》的前面部份有「依止善知识」的阶段,之后依次有下士、中士、上士的学习阶段,而在上士道之中,最特别的就是「甚深道次」的部份。当然各个段落的内涵都是不同的,但就修学「依止善知识」而言,它是和后面每一段落的修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禅修「依止善知识」时,也必须要能通达了解后面全部阶段的内涵,要将它们整个融会贯通在一起,这是一切修学道路的关键基础。若已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禅修「依止善知识」,那将来再进一步修学到后面的「广大道次」----方便分(菩提心)和「甚深道次」----胜观等。在正式的禅修这些较高深的法类时,是会迅速的产生内心证悟,而且比较容易能够发挥出功效,产生出很大的帮助。
又譬如在禅修下士道次的法类时,前面已具足了「依止善知识」部份的基础,后面中士的道次,再后面是上士的道次,而其中最后面则是个别的「甚深道次-----胜观」的部份。若是我们都能够像之前所谈到的一样,要将全部道次的精华内涵都完整贯通,并融会在眼前这下士道的法类修学之中。那相同的道理,在修中士道次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最前面是修「依止善知识」和下士的道次,后面则是上士的道次,而在上士道次里的「菩提心」、「空性」的禅修,这些都应当要能够贯通,全部融会在这中士的道次修学之中。若是能这样作的话,虽然好像只是在禅修中士道阶段的法,但实际上,一切成佛道路的内涵精华也都全部包括在其中了。
而当禅修上士道次时,最主要的是「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学习,譬如修上士道次中「菩提心」的段落,当然最前面一开始的入门处,仍是「依止善知识」,之后有下士、中士道次,而在修菩提心之后,还有「甚深道次---空性」的部份,这些内涵也都应当要浓缩包括在修「菩提心」之中,必须要这样的掌握住关键重点。 再后面则是修「甚深道次」---空性(胜观)的段落,在禅修此时,也要能够融会贯通,一开始入门的「依止善知识」、下士、中士、上士道次、「菩提心」---「方便分支」的部份,这些内涵也都要能够浓缩在「甚深空性」的禅修里呢!
如果一位行者能够以这种方式来修行,就称之为「四方为道」。掌握住关键要点之后,「四方」都能够作为修学的道路,意即要掌握住「四方为道」的关键重点。因此就一个禅修者而言,应该把道的整体内涵融会贯通来作禅修,如果能这样作,那无论是修学其中的任何一个法类,也都是能够和其他的法类不相违背的。如此,融会贯通,一…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