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这个标准的是谁呢?是指内道佛教四种说宗义者的「说分别部」、「经部宗」,他们对于佛陀的经文不做了义不了义的区别,凡是佛陀所开示的他们都完全承认,如语而承认,如同字面上完全承认。所以,就下宗义而言,因为对于佛陀的教言没有区分是了义或不了义,所以就不是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意指这种人不是一个能够去寻找到空性见地的人,因为他还不符合这个标准。
其次,上宗义的唯识宗、中观宗的自续和应成,他们对于佛陀的教言虽有区分了义或不了义,也批注了佛陀所开示的了义经文,但是他们批注所用的不是很纯净的逻辑推理。就唯识宗的解释而言,在龙树菩萨的批注轨则中,唯识宗的解释等于是在外面,因为,他们根本不追随龙树菩萨的主张,唯识宗对于了义、不了义都只有追随圣者无着的主张。
自续派虽然是追随龙树菩萨的批注,但并没有完完整整无颠倒的了解之故。因此,能够对于龙树菩萨正确无颠倒的了解的,在四部宗义中,应成派的批注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成为应成派,了解应成派的想法是什么?应成派的逻辑推理方式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区分清楚佛陀的教言中了义不了义是怎么区分的?原因何在?要解释说明这些都要靠应成派。
所以对于了不了义的区分,了义内容的批注,唯识宗并没有做到,自续派也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应该追随应成派的主张,变成应成派的话,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的性相就算齐备,条件就达成了。依于此原因之故,至尊大主才写了《辨了不了义》。
内心要寻找甚深空性见地的寻找者—补特伽罗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必须是能够依止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而要变成这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他必须是应成派的弟子。因此,要先了解自续派的区分理论是什么?应成派的区分理论是什么?这些好好了解之后,然后再去了解应成派的批注,应成派对于了不了义如何区分,佛陀所开示的了义教言内容是什么?彻底去学习应成派的理论之后,自己逐渐慢慢的进步,之后,明白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分、了义经文的内容,这样自己才会变成一个很正式的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如此就算合乎性相了。这个条件齐备了,再去寻找空性见地,就能够找得到、能够产生,因为这点非常重要,依于此道理,所以,至尊仁波切才写了《辨了不了义》一书。
此中分三项,首先,先辨明清楚了不了义的典籍,然后,如何解释龙猛的意趣,即对于龙树菩萨批注的内容我们如何去了解?之后,再抉择空性正见的方式。因此,要区分清楚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中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区分清楚还不够,还要说明能立之理是什么?譬如,说这是了义经文,说那是不了义的经文,为什么?原因何在?逻辑推理是什么?这些都要说明清楚。所以,必须根据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逻辑推理来学习,好好学习之后,自己就有可能变成一位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行者。
所以,首先要说明清楚:怎么去区分了义不了义,对于龙树菩萨所写的了不了义的论典要先辨明清楚我们要学习哪些?从龙树菩萨的批注中,了解他所提出的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做批注的。了解之后,再去抉择空性的见地。
对于甚深空性意义的了解,一定要依靠佛陀开示的教言。就我们而言,不依靠佛陀所开示的教言,靠自己的能力去了解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而佛陀开示的教言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心要精华的部份当然是甚深空性的意义。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无论有多少,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所调伏众的弟子,能够了悟空性的意义。因此之故,我们要了悟空性的意义,当然要靠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但是,佛陀开示的教言这么多,那我是不是要引用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教言去了悟空性的意义呢?不是的。因为佛陀开示这些教言都是随顺所调伏众他的界,他的胜解,他的了解的程度而开示的,因此,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所以,在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教言中,我到底要依靠哪些教言,对于我了悟空性方面有正式的帮助呢?所以,有必要先区分清楚哪些典籍对我有帮助。
此又分三。一、明了义不了义经。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三、抉择空性正见之法。
今初
诸欲通达真实性者,须依佛语。然诸佛语由种种机,意乐增上亦有种种,当依何等求深义耶?谓当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
必须依赖了义的佛语才有办法通达真实性的意义。这里好像说依靠不了义不能通达真实性的意义,其实不然。依靠不了义对于通达真实性的意义虽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也有间接的帮助。这里所说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是指直接的帮助,不了义的部份是间接的帮助。所以,对于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不能够全部混杂在一起去学习,那没有帮助的,一定要先区分清楚。如同藏文的鱼和太阳二个字差不多一样,不小心就完全混在一起,所以西藏人都说不能像鱼与太阳混在一起一样。因此,佛陀的教言无量无边要先区哪些是了义经文?哪些是不了义经文?之后,如果我依赖于了义经文,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就有可能产生,就有直接的帮助。
若尔何等名为了义?何等名为不了义耶?答,此就所诠安立。诠显胜义是明了义,诠显世俗应知即为不了义经。
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是从所诠释的宗旨来分类的,所诠释的内容若是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经文,所诠释的主题若是世俗的内容,就是不了义经。以下引用《无尽慧经》作为能立因,作为能立的根据,去成立前面所诠宗旨的分类。
如《无尽慧经》云「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无尽慧经》只有谈到,如果开示世俗就是不了义经文,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经文。至于为什么开示世俗就是不了义的经文呢?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的经文呢?在经文中并没有谈到,因此,后面又要引用佛经来做解释。
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世俗。
开示世俗的话就是不了义的经文,开示世俗是如何开示的呢?开示胜义的话就是了义的经文?这又是如何开示的呢?关于这些道理,《无尽慧经》又做了解释。所以看文,「如彼经云」,其中「彼经」指《无尽慧经》。「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此指对于无我的情况开示为好像为有我存在,如此以种种名言开示,即称为不了义经。
简而言之,我、有情、众生等等,实际上的情况为自性不能成立(自性为无),可是却开示为有、自性成立、自性存在。因此,这个开示还要另外再去引申解释,此情况即称为不了义。开示无我、无有情、无众生,此「无」是指无自性,自性成立的部分没有,从字面上已经直接明白清楚啦,不必再去引申,不必再做解释。因为无自性就是究竟实相的内容,所以此即了义。
☆问答部分
问1: P401倒数第二行,「圣龙猛徧扬三处」是指(一)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二)是能解深义圣教心藏,(三)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是这三处吗?
答1:看P401倒数第二行,佛陀世尊在很多佛经和密经中都曾经明白授记,能了解佛陀圣教心要意义的就是怙主龙树,怙主龙树能了解到佛陀圣教心要意义是远离一切有无二边的,这样的人就是「圣龙猛徧扬三处」,是名称遍扬三处的圣龙树。三处是指地上、地面、地下,地上是天神的世界,地面是人类的世界,地底下是龙的世界。地上天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等于是三界。所以,在此三处怙主龙树的名号都广大流传。
问2:P402倒数第四行,补特伽罗下文的「意生」是指凡夫吗?
答2: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这些都是同义词,意思都一样。
问3:仁波切于毘钵舍那开课前开出一些参考书,这些书什么时候要看?什么时候要带?仁波切是否在上课时说明可以参考哪些书?
答3:掌中解脱比较白话,也会有帮助。真正要深入懂道理就须要参考《四部宗义》、《宗义宝鬘》,还有宗大师《辨了不了义》、《善显密义疏》这些也可以参考但这蛮难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可以先参考《四部宗义》、《宗义宝鬘》。
问4:刚刚的问题是问以前仁波切开出了七本参考书,上课要不要都带?
答4:不用,只要上课的地方有一套可以给老师参考,你们回家再参考就可以。
问5:法王星期天晚上会到台湾,很多人都很希求,会掉泪,仁波切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答5:学佛的弟子遇到老师时,基本要做的就是欢喜地祈求加持,但是,真正最主要的是自己平常的学习。
问6:401页,毘钵舍那的正因资粮有三个条件,跟《广论》(P106)皈依学处中的摄分中出所谈的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是一样的吗?
答6:不一样,现在不只讲广行方便的法,这里是特别讲深见空性的法,与广行方便的法不一样,因为它特别的难,特别须要逻辑,所以,一定要透过广大的闻思,正确增长我们的智慧。因此,这个老师须要非常通达整个空性的法,了…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