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的法。这里所强调的是我们学习深见空性法的时候,不像广行方便的法,广行方便的法没有那么深,也不太须要深广逻辑,也不须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解释。这里是指须要一位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行者,才能够找到空性的见解。
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我们所要依止的善知识老师是不颠倒的能够通达佛陀教言的关键的一位学者。佛陀所开示的教言里,当然也开示了我也存在,自性也存在,但是其中的宗要关键(心要)就是空性的意义,没有我、没有自性,这部份善知识要彻底通达了解,我所要依止的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
前面皈依学处所谈的是指我要学习佛法所要依靠的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但对于特别的条件是什么?还有对于论典深入广大闻思的部分,前面并没有谈到,因为前面是属于广大行,所以没有那么强调。但是,现在要学的是甚深空性(甚深见地)的部份,所以特别强调,要依赖的老师应当要齐备什么条件,自己要做什么事情。
前面讲的是要依止三宝的缘故,所以上师可以代表三宝。比如说,他当老师所以可以代表佛宝;他所开示的佛法我们跟着他修行也会坚固,就是法宝的代表;然后他也当我们的榜样,也是僧宝的代表。所以我们依止三宝的学处中,也须要好好的跟随上师的意思而已,并没有特别说明上师须要具备通达空性、通达了义不了义的经论的条件,也没有说我们要寻找这样的老师。
而现在所要寻找的老师就强调须要什么的条件,找到之后,我们要好好跟着他,特别对于了义的法要广大的闻,并且从自己的内心深入的思考,要生起定解,这样之后,我们就会产生空性的见解,这就是不一样。
如果,这里是广行的法,宗大师就不会讲这些,因为广行的法并没有区分小乘的宗义、大乘的宗义,甚么都没有区分,小乘的宗义也会讲菩提心,广行的法都讲,毗婆沙宗、经部宗也都会讲,大乘的宗义也都会讲,广行的法也没有区分了义不了义,逻辑推理也不须要那么强。
空性的法是如所有性,法是怎么存在?究竟体性是什么?这是要逻辑性的,不是从方便的角度讲的,就我们了解的角度也不是从方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是要如理的了解,所以一定要逻辑性的,逻辑一定要最正确、最标准的,因此,就要跟随龙树、月称菩萨,才会达到最标准应成论式的思想。
问7:了解空性与成佛是几句的关系?
答7:地道中谈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要现证空性,见道到无学道要二大阿僧只劫,所以,现证空性之后还须要二大阿僧只劫才可以成佛。现证空性之前要了解空性、通达空性,这部份资粮道之前也有的,也就是在第一大阿僧只劫累积资粮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解或通达空性,这之后才开始三大阿僧只劫。不可以说三大阿僧只劫是从无始劫来开始的,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三大阿僧只劫已经圆满了。(哈哈哈…)所以,通达空性与成佛的关系是「成佛一定是通达空性」「通达空性不一定成佛」这样的关系。
广论毘钵舍那《五》
雪歌仁波切 讲授
张福成老师 口译
2009/09/04
第402页第一行~第403页第九行
【听闻动机】
今天我们对胜观的部份进行闻思修之后,依此闻思修将来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成效呢?现在这个闻思修,具有可以究竟利益自己以及其他遍满虚空的无边有情众生的能力,并非只有暂时的利益、快乐。而且像老母亲的一切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内心的追求都是希望离苦得乐,能够使其离苦得乐的目的圆满地满足和达成。而能够成办者,当然只有圆满的佛陀,因此,得到圆满佛果就非常的重要。
就得到圆满的佛果而言,有必要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这二种盖障。不管是要断除烦恼障或所知障,主要是依靠了解空性的意义,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对空性的内容来进行闻思,逐渐地把烦恼障、所知障这二种盖障断除,得到圆满的佛果,然后靠着得到此圆满果位,能够使除了自己之外,以及其他遍满虚空像老妈妈一样的有情众生追求离苦得乐的目标逐渐达成。
不仅如此,一般来讲,我们的内心都有强烈的执着──执着自己的党派、其他者的党派等等…内心这种分别心的执着都很强烈,内心的执着如果很强烈的话,往往会引发强烈的烦恼,由此造作严重的恶业,透过对空性进行闻思这种执着会逐渐减弱,而且能够避免(造作严重的恶业)。心里思惟这些目标,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学习教法。
【复习】
●辰一、明了义不了义经
(藏文第569页倒数第九行,中文第402页倒数第二行)
此又分三:一明了义不了义经;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
这个「此」是什么意思呢?就胜观的段落而言,需要什么资粮呢?就胜观而言,最主要是对于对境空性的部份产生一个了悟的见地,但要透过什么方式来产生这种了悟的见地呢?一位补特伽罗如果能够依于了义,不会依赖不了义而去学习的话,就有可能在内心产生这种见地。可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依赖不了义,而不是依赖于了义,以此情况要去寻找见地,恐怕就比较困难一点点,所以首先要成为一位能够依赖了义,而不会依赖不了义的补特伽罗;其次,已经成为这种补特伽罗之后,要如何去寻找见地,关于这部份的讨论,就是这个「此」字的意思。
关于这部份的讨论,分成三项:首先,先说明了不了义的经文,此了不了义的经文,是从所诠宗旨来分类的,基于所诠释宗旨的内容去界定、说明清楚什么是了义的经文,什么是不了义的经文。所以,从所诠释的宗旨来讲,如果诠释胜义谛的内容就是了义经文,如果诠释说明世俗谛就是不了义经文,应当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界定。
㈠明了义不了义经,「明」就是界定、辨明、区分清楚。依于所诠宗旨来进行区分这种说法,其根据为何?是引用《无尽慧菩萨请问经》、《三摩地王经》来说明。首先,《无尽慧经》所引用的经文,主要分为二项:⑴佛陀薄伽梵如何说明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⑵佛陀如何开示世俗谛、胜义谛?
因为,前面谈到了义经文开示胜义谛,它是怎么进行开示的呢?不了义的经文是指开示世俗谛,是怎么开示的呢?这是第一个大纲的内容,上次已经讲解完毕《无尽慧经》引用的内容。(第402页倒数第二行)
【正讲】
●以所诠胜义谛、世俗谛的内容而区分了义、不了义
《无尽慧经》经文的第二个项目是谈到开示的方式是如何?第一项谈到先明白界定什么是了义的经文,什么是不了义的经文。开示的内容是什么呢?就开示胜义谛的方式是如何来进行的?就是谈到了义的经文,是如何开示胜义谛的内容?请看第402页倒数第四行,《无尽慧经》:「若有显示(即开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这里就说明什么是了义,又怎么开示胜义谛?也就是以空性、无相等等这些词句来解释。
一般而言,就法与补特伽罗而言,补特伽罗当作受用者,他受用的对境就称为法,如果先做一个粗糙的分类,即分为「受用者的主体」与「他所受用的对象」。假设去研究分析我们所受用的对境,就会发现实际上没有(究竟上没有),而且去寻找会发现了不可得,分析的情况下去寻找找不到,就是对境本身它究竟的实境,是究竟的了义,这是胜义谛的情形。
就我们所受用的法,色声香味触等等(外在的情器世界)在不进行任何研究分析的情况之下,当然它出现了。可是假设我们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对境,会发现它不存在、仔细去寻找会发现找不到。因此,去寻找而找不到,就是它究竟的实相。但是不去寻找的时候,那当然有啦!都在啦!可是去寻找却发现找不到,所以去寻找而发现找不到──这就是胜义谛的情形、就是究竟的实相,这部份是属于胜义谛。因此,经文谈到开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我、无生等等,就是开示法的究竟实相(胜义谛的性质),就这部份性质开示的教言,就称为了义的契经(指经文)。
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第402页倒数第五行)
这里谈到十个项目,对这些项目不做任何检查分析的情况下,他们都显现成为有,显现成为确实真的存在,所以,在不做任何分析下就其显现的样子直接开示说明,这种就是开示世俗谛。也就是不去深入分析它究竟实相的部份,(如果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去寻找是找不到的,现在不做这种分析)就显现出来它好像存在、好像有,以这个作为基础,直接解释说明,因此,在此情况之下,就开示我、众生、有情、生命等等都是有的,这种情况就是开示世俗谛,这是就某一法世俗方面的特性的解释说明。
任何一个法都有世俗方面的特性,以及胜义方面的情形。就世俗方面的特性而言,不是它的究竟实相,这是由我们的名言识能够了解的对境。但是就究竟实相而言,是指如果详细研究分析去寻找,却发现找不到它,这部份是属于究竟的实相。所以就任何一个法而言,都有世俗的情形、胜义的情形这二部份。就世俗的部份而言,是指不要去做深入的研究分析,而是从它显现出来是有、显现出来是生的样子去做解释说明的话,这就是开示世俗方面的情形,把这部份解释说明的开示经文就是不了义的经文。
引用完《无尽慧经》之后,至尊仁波切(指宗喀巴大师)做了一个解释,(第402页倒数第二行)「此(指…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