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14

  ..續本文上一頁義的法。這裏所強調的是我們學習深見空性法的時候,不像廣行方便的法,廣行方便的法沒有那麼深,也不太須要深廣邏輯,也不須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解釋。這裏是指須要一位能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補特伽羅行者,才能夠找到空性的見解。

  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爲現在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老師是不顛倒的能夠通達佛陀教言的關鍵的一位學者。佛陀所開示的教言裏,當然也開示了我也存在,自性也存在,但是其中的宗要關鍵(心要)就是空性的意義,沒有我、沒有自性,這部份善知識要徹底通達了解,我所要依止的就是這樣一位善知識。

  前面皈依學處所談的是指我要學習佛法所要依靠的善知識的條件是什麼?但對于特別的條件是什麼?還有對于論典深入廣大聞思的部分,前面並沒有談到,因爲前面是屬于廣大行,所以沒有那麼強調。但是,現在要學的是甚深空性(甚深見地)的部份,所以特別強調,要依賴的老師應當要齊備什麼條件,自己要做什麼事情。

  前面講的是要依止叁寶的緣故,所以上師可以代表叁寶。比如說,他當老師所以可以代表佛寶;他所開示的佛法我們跟著他修行也會堅固,就是法寶的代表;然後他也當我們的榜樣,也是僧寶的代表。所以我們依止叁寶的學處中,也須要好好的跟隨上師的意思而已,並沒有特別說明上師須要具備通達空性、通達了義不了義的經論的條件,也沒有說我們要尋找這樣的老師。

  而現在所要尋找的老師就強調須要什麼的條件,找到之後,我們要好好跟著他,特別對于了義的法要廣大的聞,並且從自己的內心深入的思考,要生起定解,這樣之後,我們就會産生空性的見解,這就是不一樣。

  如果,這裏是廣行的法,宗大師就不會講這些,因爲廣行的法並沒有區分小乘的宗義、大乘的宗義,甚麼都沒有區分,小乘的宗義也會講菩提心,廣行的法都講,毗婆沙宗、經部宗也都會講,大乘的宗義也都會講,廣行的法也沒有區分了義不了義,邏輯推理也不須要那麼強。

  空性的法是如所有性,法是怎麼存在?究竟體性是什麼?這是要邏輯性的,不是從方便的角度講的,就我們了解的角度也不是從方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是要如理的了解,所以一定要邏輯性的,邏輯一定要最正確、最標准的,因此,就要跟隨龍樹、月稱菩薩,才會達到最標准應成論式的思想。

  7:了解空性與成佛是幾句的關系?

  7:地道中談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見道要現證空性,見道到無學道要二大阿僧只劫,所以,現證空性之後還須要二大阿僧只劫才可以成佛。現證空性之前要了解空性、通達空性,這部份資糧道之前也有的,也就是在第一大阿僧只劫累積資糧還沒開始之前就已經有了解或通達空性,這之後才開始叁大阿僧只劫。不可以說叁大阿僧只劫是從無始劫來開始的,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叁大阿僧只劫已經圓滿了。(哈哈哈…)所以,通達空性與成佛的關系是「成佛一定是通達空性」「通達空性不一定成佛」這樣的關系。

  

廣論毘缽舍那《五》

  

雪歌仁波切 講授

  

張福成老師 口譯

  

2009/09/04

  

第402頁第一行~第403頁第九行

  【聽聞動機】

  今天我們對勝觀的部份進行聞思修之後,依此聞思修將來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成效呢?現在這個聞思修,具有可以究竟利益自己以及其他遍滿虛空的無邊有情衆生的能力,並非只有暫時的利益、快樂。而且像老母親的一切衆生,從無始輪回以來,內心的追求都是希望離苦得樂,能夠使其離苦得樂的目的圓滿地滿足和達成。而能夠成辦者,當然只有圓滿的佛陀,因此,得到圓滿佛果就非常的重要。

  就得到圓滿的佛果而言,有必要斷除煩惱障、所知障這二種蓋障。不管是要斷除煩惱障或所知障,主要是依靠了解空性的意義,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現在對空性的內容來進行聞思,逐漸地把煩惱障、所知障這二種蓋障斷除,得到圓滿的佛果,然後靠著得到此圓滿果位,能夠使除了自己之外,以及其他遍滿虛空像老媽媽一樣的有情衆生追求離苦得樂的目標逐漸達成。

  不僅如此,一般來講,我們的內心都有強烈的執著──執著自己的黨派、其他者的黨派等等…內心這種分別心的執著都很強烈,內心的執著如果很強烈的話,往往會引發強烈的煩惱,由此造作嚴重的惡業,透過對空性進行聞思這種執著會逐漸減弱,而且能夠避免(造作嚴重的惡業)。心裏思惟這些目標,調整自己的動機來學習教法。

  【複習】

  ●辰一、明了義不了義經

  (藏文第569頁倒數第九行,中文第402頁倒數第二行)

  此又分叁:一明了義不了義經;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叁決擇空性正見之法。

  這個「此」是什麼意思呢?就勝觀的段落而言,需要什麼資糧呢?就勝觀而言,最主要是對于對境空性的部份産生一個了悟的見地,但要透過什麼方式來産生這種了悟的見地呢?一位補特伽羅如果能夠依于了義,不會依賴不了義而去學習的話,就有可能在內心産生這種見地。可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依賴不了義,而不是依賴于了義,以此情況要去尋找見地,恐怕就比較困難一點點,所以首先要成爲一位能夠依賴了義,而不會依賴不了義的補特伽羅;其次,已經成爲這種補特伽羅之後,要如何去尋找見地,關于這部份的討論,就是這個「此」字的意思。

  關于這部份的討論,分成叁項:首先,先說明了不了義的經文,此了不了義的經文,是從所诠宗旨來分類的,基于所诠釋宗旨的內容去界定、說明清楚什麼是了義的經文,什麼是不了義的經文。所以,從所诠釋的宗旨來講,如果诠釋勝義谛的內容就是了義經文,如果诠釋說明世俗谛就是不了義經文,應當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界定。

  ㈠明了義不了義經,「明」就是界定、辨明、區分清楚。依于所诠宗旨來進行區分這種說法,其根據爲何?是引用《無盡慧菩薩請問經》、《叁摩地王經》來說明。首先,《無盡慧經》所引用的經文,主要分爲二項:⑴佛陀薄伽梵如何說明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⑵佛陀如何開示世俗谛、勝義谛?

  因爲,前面談到了義經文開示勝義谛,它是怎麼進行開示的呢?不了義的經文是指開示世俗谛,是怎麼開示的呢?這是第一個大綱的內容,上次已經講解完畢《無盡慧經》引用的內容。(第402頁倒數第二行)

  【正講】

  以所诠勝義谛、世俗谛的內容而區分了義、不了義

  《無盡慧經》經文的第二個項目是談到開示的方式是如何?第一項談到先明白界定什麼是了義的經文,什麼是不了義的經文。開示的內容是什麼呢?就開示勝義谛的方式是如何來進行的?就是談到了義的經文,是如何開示勝義谛的內容?請看第402頁倒數第四行,《無盡慧經》:「若有顯示(即開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及無我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這裏就說明什麼是了義,又怎麼開示勝義谛?也就是以空性、無相等等這些詞句來解釋。

  一般而言,就法與補特伽羅而言,補特伽羅當作受用者,他受用的對境就稱爲法,如果先做一個粗糙的分類,即分爲「受用者的主體」與「他所受用的對象」。假設去研究分析我們所受用的對境,就會發現實際上沒有(究竟上沒有),而且去尋找會發現了不可得,分析的情況下去尋找找不到,就是對境本身它究竟的實境,是究竟的了義,這是勝義谛的情形。

  就我們所受用的法,色聲香味觸等等(外在的情器世界)在不進行任何研究分析的情況之下,當然它出現了。可是假設我們深入的研究分析這些對境,會發現它不存在、仔細去尋找會發現找不到。因此,去尋找而找不到,就是它究竟的實相。但是不去尋找的時候,那當然有啦!都在啦!可是去尋找卻發現找不到,所以去尋找而發現找不到──這就是勝義谛的情形、就是究竟的實相,這部份是屬于勝義谛。因此,經文談到開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我、無生等等,就是開示法的究竟實相(勝義谛的性質),就這部份性質開示的教言,就稱爲了義的契經(指經文)。

  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無我中顯似有我,此等名爲不了義經。(第402頁倒數第五行)

  這裏談到十個項目,對這些項目不做任何檢查分析的情況下,他們都顯現成爲有,顯現成爲確實真的存在,所以,在不做任何分析下就其顯現的樣子直接開示說明,這種就是開示世俗谛。也就是不去深入分析它究竟實相的部份,(如果仔細去分析會發現去尋找是找不到的,現在不做這種分析)就顯現出來它好像存在、好像有,以這個作爲基礎,直接解釋說明,因此,在此情況之下,就開示我、衆生、有情、生命等等都是有的,這種情況就是開示世俗谛,這是就某一法世俗方面的特性的解釋說明。

  任何一個法都有世俗方面的特性,以及勝義方面的情形。就世俗方面的特性而言,不是它的究竟實相,這是由我們的名言識能夠了解的對境。但是就究竟實相而言,是指如果詳細研究分析去尋找,卻發現找不到它,這部份是屬于究竟的實相。所以就任何一個法而言,都有世俗的情形、勝義的情形這二部份。就世俗的部份而言,是指不要去做深入的研究分析,而是從它顯現出來是有、顯現出來是生的樣子去做解釋說明的話,這就是開示世俗方面的情形,把這部份解釋說明的開示經文就是不了義的經文。

  引用完《無盡慧經》之後,至尊仁波切(指宗喀巴大師)做了一個解釋,(第402頁倒數第二行)「此(指…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