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經)說開示無我及無生等,斷絕戲論是名了義,」「等」包括空性、無相…等前面全部的內容,把所有戲論全部排除這方面的開示就是了義的經文。宣說我等是不了義,請看倒數第五行「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等」是指「我…等」十個項目的內容,如果經文有宣說開示我等等十個項目的內容就是不了義的經文。從此處可以看到,是由所诠釋的宗旨來區分是了義或不了義的經文。
「此說開示無我及無生等,斷絕戲論是名了義,宣說我等是不了義,故亦應知…」,「故亦應知」就是從前面所引用的經文,就可以明白的了解,經文第二段的內容是說明以什麼方式來開示世俗谛及勝義谛?所以,從(第402頁第九行~第十二行)引用的經文內容很明白就可以了解,是怎麼開示世俗谛及勝義谛,所以加上「故」字,也就是經文就很容易明白。因此,開示有補特伽羅、輪回、有情、生命等等…這些都是開示世俗的內容。開示世俗谛的內容就是解釋說明補特伽羅有的情形、輪回有的情形、衆生如何存在的情形,這是不了義的經文。這些部份都不是開示究竟的實相,因爲如果是屬于勝義谛、究竟的實相,就要去尋找對境,去尋找(研究分析)的時候會發現找不到,這種內容是屬于是究竟抉擇量,這是用究竟抉擇的心識去研究分析,現在對于衆生是存在這部份不用究竟抉擇的量去做分析,對于輪回有的情形也不須用究竟抉擇量去研究分析,只是解釋說明他有、存在的情形,這就是世俗谛。
開示世俗谛並沒有說明,我是谛實不能夠成立,也就是沒有開示自性不存在、谛實不能夠成立的內容。但是也沒有開示我、生命等等這些都是有,那是如何開示世俗谛的呢?(第402倒數第四行)「…補特伽羅、意生…等等于無我中顯似有我」,把對境本來是無我的,可是顯現出好像有我的樣子,把它顯現出來的樣子作一個解釋說明,這就稱爲不了義,這是解釋世俗谛的部份。
解釋世俗谛的部份,不會去解釋我谛實不能夠成立、沒有自性,但是也沒有去解釋它有。所以不開示無、究竟實相的部份,也沒有直接開示他有,那到底開示什麼呢?開示他有就不可以,而是開示他雖然是無我,但是卻顯現像有我的樣子,這是從名言識去認識萬法的時候,當然萬法是以谛實成立的樣子呈現出來,但是不能說萬法是谛實成立,所以開示世俗的時候並沒有開示萬法是谛實成立。那是開示什麼呢?開示萬法像谛實成立的樣子顯現出來,就其所顯現的部份來解釋說明。
就名言識而言,萬法顯現出來的時候,好像是谛實成立的樣子,當然實際上它不是谛實成立,所以也不能開示它谛實成立而有,但是于無我中顯似有我,顯現出來好像有我的樣子,是從這個部份去解釋說明,這就是開示世俗谛。
顯現的部份,在心類學談到:「執取」與「顯現」不太一樣,譬如了悟空性的推比去執取空性的時候,當然不是把空性執取成爲谛實成立,因爲如果把空性執取爲谛實成立,就是谛實成立的執著,可是就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它也是了悟空性的內心,當然是不可以說它是谛實成立的執著。可是就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它畢竟還是一個分別的妄念,所以空性跟它顯現出來的時候,還是顯現爲谛實成立的樣子。所以在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空性還是顯現成爲谛實成立的樣子,但是它不會執取它爲谛實成立,因爲它是了悟空性的心,這就是所顯與執著這二者的差別,如果沒有學過心類學,當然就比較困難了解。
總之,在名言識上來講,對境是顯現爲谛實成立,但是,它本身並不是谛實成立,所以,就其顯現成爲谛實成立的樣子來解釋說明,這就是開示世俗谛,這樣的經文就是不了義的經文。
●名言量、了空慧了知對境的方式
譬如以我們的五個根門識去了知對境色聲香味觸,就了知而言:是眼識的量、耳識的量、鼻識的量、舌識的量、身識的量…這些是名言量,以名言量去了知對境(色聲香味觸),此種了知是現證,因爲沒有錯誤,眼識去執取色法、耳識去了知聲音,這些沒有錯誤,因此它是現證。但就此現證而言,去了知對境的時候,雖然它是沒有錯誤的、是現證,可是這樣一個量去執取去了知它的對境的時候,對境色聲香味觸在名言量上顯現出來,還是顯現成爲谛實成立的樣子。就這些眼識、耳識等等去執取對境的時候,會不會執取成爲谛實成立呢?不會的。因爲,如果把它執取成爲谛實成立的話,就變成顛倒識,但是它現在是現證的量,所以不會執取成爲谛實成立,就算沒有把它執取成爲谛實成立,可是在名言識上對境顯現出來還是顯現成爲谛實成立的樣子。
接下來是對于色聲香味觸這些對境上的空性來進行了知,前面談到名言量,這些根門識去了知對境,只是去現證或說是了知色聲香味觸,並沒有去了知、現證對境色聲香味觸上的空性,現在有一個內心去現證對境色聲香味觸上的空性,以這種現證的內心而言,對境色聲香味觸根本不會以谛實成立顯現出來,就連對境也沒有顯現出來,就現證空性的心而言,不但沒有對境谛實成立的顯現,就連對境色聲香味觸也沒有顯現出來。
現證空性的了空慧是去了知對境究竟實相的部份;如果去了知色聲香味觸,這種了知的心就稱爲名言量,譬如眼識的量、耳識的量、鼻識的量等等…它們對于對境了悟的方式,就只有了悟到對境世俗的部份,並不是去了悟勝義的部份。可見了悟世俗與勝義,了知它們的方式是不一樣。因此,這裏才會談到于無我中顯似有我的樣子,這是指就名言量去了知對境的時候,對境都顯現爲谛實成立的樣子,從顯現成爲谛實成立的方式而有的方式去了解(了知)它,這是名言量去了解的方式。如果去了解對境它的空性(究竟實相)的部份,這種了解則是了空慧的部份,所以,了空慧、名言量去了解對境的時候,了知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個段落就是說明這個內容。
●引經論成立開示勝義爲了義,開示世俗爲不了義
(第402頁倒數第二行)故亦應知無我無生等是勝義,這是勝義的情形,也這是了義的經文。所以,在佛經有時候開示沒有我,沒有補特伽羅等等,這是了義的經文。佛經若開示有我、有補特伽羅、有生等等就是不了義的經文。因此,當開示無我、無生、無補特伽羅等等,這是要說明對境究竟的實相。其次,如果開示有我、有補特伽羅、有衆生等等,這是解釋說明對境世俗的情形。(我、補特伽羅是同義詞)假設去研究分析我、補特伽羅這個法,去尋找它的施設義,會發現找不到,對境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這就是勝義的情形。還有解釋說明色聲香味觸,譬如:色的大小、形狀等等…這是說明對境世俗的內容。可是如果去研究分析這個法,去找它的施設義,會發現找不到,這部份的性質是屬于勝義谛的情形,所以每一法都可以分成世俗方面的情況以及勝義方面的情況。
《無盡慧經》引用二段經文已經講解完畢,後面又引《叁摩地王經》雲(第402頁倒數第一行應該改爲《叁摩地王經》亦雲),引用這些經文到底要成立什麼呢?即所立宗是什麼?請看第402頁第叁行,此就所诠安立。了義不了義是從所诠宗旨(討論的主題)來安立。如果是解釋勝義的內容就是了義的經文,解釋世俗的內容就是不了義的經文,這是主張,所立的宗(目標)。能立就是引用《無盡慧經》、《叁摩地王經》、蓮華戒論師所寫的《中觀光明論》來解釋說明,所以爲什麼說《叁摩地王經》亦雲?就是要成立出我的主張:用所诠宗旨來分類,顯示開示勝義就是了義經文,開示所诠宗旨是世俗就是不了義經文。至尊仁波切在此談到前面引用《無盡慧經》是要成立這個主張,再來又引用《叁摩地王經》來成立所立的主張。
(第402頁倒數第一行)《叁摩地王經》亦雲:「當知善逝宣說空,是爲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士,其法皆是不了義。」,數取士就是補特伽羅,這些內容與前面《無盡慧經》的內容是一樣的,很容易了解的。《中觀光明論》「亦雲」,是說明至尊仁波切要成立的主張,從所诠宗旨來分類,這個主張《無盡慧經》已經說明清楚,再引《叁摩地王經》也談到相同的內容,再引《中觀光明論》也談到相同的內容,所以《叁摩地王經》、《中觀光明論》都要加上「也」開示。
蓮華戒論師所造的《中觀光明論》亦雲:「是故應知,唯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如果開示勝義內容就是了義,若開示與此顛倒(世俗)的部份,就是不了義的經文。整段《中觀光明論》的內容應是:「是故應知,唯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莊嚴經》雲:『所有了義是名勝義。』《無盡慧經》說:『無生等是名了義』,故定應知爲無生等說名勝義。」(第403頁第一行~第叁行)到此爲止都是《中觀光明論》的內容。
「是故應知,唯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這是蓮華戒大師的主張(所立宗),他所引用的能立因就是《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莊嚴經》雲:『所有了義是名勝義。』《無盡慧經》說:『無生等是名了義』的內容。引用二個經文後,蓮花戒大師說:「故定應知爲無生等說名勝義。」所以,這整個都是《中觀光明論》的內容。
到此就可以成立出所立宗,引用了叁部經文來說明。看科判的名稱,辨明了不了義的經文,要怎麼區分清楚呢?從所诠宗旨來區分,即經文所诠的內容是诠釋勝義的內容就是了義的經文,如果是诠釋世俗的內容就是不了義的經文,這是至尊仁波切提出來的主張,這是所立(所要成立的主張),因此,就引用了二部佛經及一部論典作爲能立來成立自己的所立宗。
●了義經及了義的差別
科判中,此又分叁:㈠明了義不了義經。經文必須是佛陀所說,是至言的意思,了義不了義的至言,「至言」就是佛陀所開示的教言。要如何去區分佛陀所開…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