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的教言是屬于了義或是不了義呢?是由所诠宗旨來分類,如果佛陀的教言是開示世俗的情形,就是屬于不了義的教言,如果佛陀的教言是開示勝義實相的部份,就是佛陀了義的至言。因爲是從所诠宗旨來分類,因此就可以這樣講,怙主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觀六理聚》(1)還有其他的批注,這些內容也是追隨佛陀所開示勝義實相的部份作解釋說明,因爲是解釋勝義實相的部份,所以《中觀六理聚》及諸批注等等也可以說是了義,但是不能說是了義的經文,因爲經文是佛陀所說的教言,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教言,只能說是了義,但不是了義的至言。
請看文,故中觀理聚及諸解釋(佛經的批注),應知如實宣說了義,應知它就是了義。故中觀理聚…中的「故」要接到第402頁第叁行,此就所诠安立,诠釋勝義內容稱爲了義經文,诠釋世俗內容稱爲不了義經文。因此之故,因爲這個主張之故,把所立宗當成能立,因爲這個所立宗的原因之故,所以能夠成立出中觀理聚及諸批注也可以說它是開示了義內容,爲什麼呢?以(因爲)廣抉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真勝義故,以此原因所以可以說它是開示了義。
(第403頁第叁行)「故中觀理聚及諸解釋,『應知』如實宣說了義」請改爲「故『應知』中觀理聚及諸解釋,是如實宣說了義」。「以廣抉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真』勝義」請改爲「以廣抉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之』勝義」。
這個段落的科判是區分清楚什麼是了義經文?什麼是不了義經文?(第402頁第一行)所以從前面討論的內容,我們也可以明白了解(第403頁第叁行),「故應知中觀理聚…」,因爲從前面所诠宗旨來分類了義的經文與不了義的經文,我們也可以了解、也可以區分清楚中觀六理聚及一些解釋的論典,也是如實宣說了義。爲什麼它們也是開示了義呢?因爲它們都廣大的去抉擇「把生與滅一切戲論都排除掉的勝義內容」,所以可以知道《中觀六理聚》等等的書也是如實宣說了義。
(第402頁第一行)科判分爲叁項:第一個大綱是先界定清楚什麼是了義經文(指佛陀的教言),什麼是不了義經文。第二個大綱是對于龍樹菩薩的解釋是如何形成的,第叁個大綱是抉擇空性的見地,進行抉擇的方法是什麼?這是科判的內容。看一看科判,龍樹菩薩的主張「意趣」(指所批注的內容)其實是放在第一個大綱,但是對于龍樹菩薩的思想進行解釋的那些批注就放在第二個大綱。「故應知中觀理聚及諸解釋…」這個諸解釋是對龍樹菩薩學說理論的解釋。因此從至尊仁波切的科判裏看到,第一個大綱主要說明的是佛陀的教言而言,什麼類型是了義,什麼類型是不了義,但是附帶也說明怙主龍樹的《中觀六理聚》也列入了義,在第一個大綱中一起做說明。之後,把龍樹菩薩的思想作說明解釋的論典就放在第二個大綱。所以,第二個大綱如何解釋龍猛意趣,是說明對于龍樹菩薩的理論作批注的論典。
第一個大綱的主體內容,是說明如何把佛陀開示的教言區分成了義或不了義?可是附帶又談到龍樹無薩的論典也要列入了義,因爲龍樹菩薩對佛陀婆伽梵的教言之中了義的部份作了詳細的批注,所以龍樹無薩的論典也要列入了義的部份,這是第一個大綱的內容。第二個大綱的內容是說明對龍樹菩薩的典籍進行批注的內容是什麼?
●了義、不了義的名詞解釋
其次是解釋名詞,爲什麼開示世俗的內容稱爲不了義,開示勝義的內容稱爲了義?(第403頁第四行)「何故如是二種宣說,而名了義、不了義耶?」爲什麼開示勝義、世俗二種宣說,就取名爲了義及不了義?「謂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義決定的)。因爲開示勝義的經文,其所開示的內容已經是究竟(勝義)的實相,不能夠再更進一步、深入引申到他處做解釋(即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再沒有比它更深入的究竟實相了,這樣的開示就稱爲了義,或義是決定(或決定義),「了」是決定、究竟的意思。所謂了義就是所講的內容已經是決定了,不能夠再深入的解釋,因爲它已經是究竟的實相。
(第403頁第四行)「謂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此義即是真實性義,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抉擇事到究竟故。諸余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余義,由此具足能成量故。」了義已經是真實性的意義、實相的部份,了義所開示的內容是究竟的實相,因此不能在其上還有另外更深入的究竟實相的解釋,因爲這已經是究竟的徹底的解釋。所以其他的補特伽羅也不能說你講錯了,這不是究竟的實相,還有其他的究竟實相,又做了一個邏輯推理來反駁,這個不行,因爲他所解釋的內容是究竟實相。就究竟實相而言它有它能立的量,此能立的量還是最好的量,而且還具有最大的能量,因此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抉擇解釋說明,不管是誰、任何其他者都不能再反駁說這不是究竟實相,還有更深奧的究竟實相。這是直接來說明了義這個名詞的意思,附帶也說明不了義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
我們看問題是問到:何故如是二種宣說,而名了義不了義耶?這其實是問了二個問題,了義的名詞是什麼意思?不了義的名詞是什麼意思?雖然是問了二個,可是只有回答,「謂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直接上只有回答了義的名詞是代表什麼意思,不過附帶也可以了解不了義的名詞是什麼意思。
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釋名詞的時候,問了二個問題,但是只有解釋了義是什麼意思,字面上並沒有解釋不了義這個名詞的意思,爲什麼用這個方式來進行呢?因爲《中觀光明論》也是解釋了義的名詞,並沒有特別解釋不了義的名詞,也就是不了義的名詞是附帶可以了解。後面引用了《中觀光明論》雲:「何等名爲了義?謂有正量依于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增上」就是把勝義谛當做重點、主要的對象來作解釋說明,而且有量作爲根據,其他人不能再解釋還有其他的究竟實相,因此《中觀光明論》的經文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了解,只有解釋什麼是了義,並沒有解釋什麼是不了義。
前面的解釋用了二個原因,爲什麼用了義這個名詞呢?第一個原因,「謂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第二個原因,「此義即是真實性義,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抉擇事到究竟故。諸余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余義,由此具足能成量故。」用了這二個原因說明爲什麼稱爲了義,所以了義要具足二個特色:㈠文章的內容所诠宗旨必須是空性,即此處所說此義即是真實性義(空性)。㈡文章的內容可以如同字面上來做解釋(字面上的意義也都確實存在)。
齊備這二個條件就是了義,所以《中觀光明論》雲:「何等名爲了義,謂有正量依于勝義增上而說」此即是可以由字面上來做解釋,「此義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不能對現在的說明來做反駁破壞,因爲所解釋的內容已經是究竟實相之故,不能再說明還有其他的究竟實相。
在藏文中,「了義」是「決定義」的意思。(第403頁第五行)「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它的意思是指所解釋對境是究竟實相,因此對于所解釋的對境的究竟實相是很決定的、很肯定的。而且對所決定的內容,其他者不能夠駁倒,所以就開示的詞句是決定的,所講述的詞句也沒有與實際情形不符合,所以別人不能提出反駁破壞,因此就所用的詞句也是決定的,不能再被駁倒了。所以就「了」這個字其實包括二個意思:㈠就對境而言,所诠釋的內容是究竟實相,這部份是非常決定的、很堅固的。㈡就我講述的詞句而言,詞句所解釋的內容確實也是存在,因此不能再被其他者所破壞了,這個詞句是很堅固、很穩定的、很決定的。
因此開示勝義谛(究竟實相)的時候,就有這二個特色:㈠所诠宗旨、內容是很決定、穩固的。㈡解釋的詞句也是很決定、很穩固的,不能再被破壞了。
對照《中觀光明論》與至尊仁波切開示的內容來看:《中觀光明論》談到「何等名爲了義」什麼情況之下才能稱爲了義呢?謂有正量(具足能立的量),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依于勝義增上而說」特別針對勝義谛來解釋說明,這個解釋說明本身也具有能夠成立的量,在這二個條件下就稱爲了義。把這個內容跟前面至尊仁波切所談到的內容對照來看,順序有點不太一樣,但是其實二個條件都齊備了。
因爲至尊仁波切談到「了義」的時候,提出二個原因,基于二個原因,因此被稱爲了義(第403頁第四行)「而名了、不了義耶?謂由此義不能更于余引轉故名爲了義,或義定了。」此句爲所立。第一個能立原因是「此義即是真實性義,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抉擇事到究竟故。」(這是《中觀光明論》中的第二項「依于勝義增上而說」),第二個原因是「諸余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余義,由其具足能成量故。」(這是《中觀光明論》中第一項「謂有正量」)。
宗大師把順序掉轉的原因,是因爲按照這個順序是比較容易了解的。開示了義的時候是指所開示的內容是空性,這個比較容易明白了解,其次就開示的內容也是如同字面上的解釋,就詞句上而言別人也不能把我批評駁倒,如果解釋的詞句別人還能夠提出反駁,就不能當成了義,所以,具足㈠開示的內容是空性,㈡開示所運用的詞句別人不能駁倒這二條件就是了義,從了解上來看這樣是比較容易了解的。
假設字面上的解釋別人不能夠駁倒,然後再說明所解釋的內容是空性,這樣的了解過程好像比較艱澀,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先說明解釋的內容是空性,其次再說明這個解釋的詞句完全符合實際情形,別人沒有辦法再批評駁倒的,這樣的了解就比較容易進行。
☆問答部份
⊙問一:張老師有指出一個名相,請大家注意,(第401頁倒數第五行)「若于實義無決定見」此處的「實義」與…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