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16

  ..续本文上一页示的教言是属于了义或是不了义呢?是由所诠宗旨来分类,如果佛陀的教言是开示世俗的情形,就是属于不了义的教言,如果佛陀的教言是开示胜义实相的部份,就是佛陀了义的至言。因为是从所诠宗旨来分类,因此就可以这样讲,怙主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观六理聚》(1)还有其他的批注,这些内容也是追随佛陀所开示胜义实相的部份作解释说明,因为是解释胜义实相的部份,所以《中观六理聚》及诸批注等等也可以说是了义,但是不能说是了义的经文,因为经文是佛陀所说的教言,这些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言,只能说是了义,但不是了义的至言。

  请看文,故中观理聚及诸解释(佛经的批注),应知如实宣说了义,应知它就是了义。故中观理聚…中的「故」要接到第402页第三行,此就所诠安立,诠释胜义内容称为了义经文,诠释世俗内容称为不了义经文。因此之故,因为这个主张之故,把所立宗当成能立,因为这个所立宗的原因之故,所以能够成立出中观理聚及诸批注也可以说它是开示了义内容,为什么呢?以(因为)广抉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以此原因所以可以说它是开示了义。

  (第403页第三行)「故中观理聚及诸解释,『应知』如实宣说了义」请改为「故『应知』中观理聚及诸解释,是如实宣说了义」。「以广抉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请改为「以广抉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之』胜义」。

  这个段落的科判是区分清楚什么是了义经文?什么是不了义经文?(第402页第一行)所以从前面讨论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明白了解(第403页第三行),「故应知中观理聚…」,因为从前面所诠宗旨来分类了义的经文与不了义的经文,我们也可以了解、也可以区分清楚中观六理聚及一些解释的论典,也是如实宣说了义。为什么它们也是开示了义呢?因为它们都广大的去抉择「把生与灭一切戏论都排除掉的胜义内容」,所以可以知道《中观六理聚》等等的书也是如实宣说了义。

  (第402页第一行)科判分为三项:第一个大纲是先界定清楚什么是了义经文(指佛陀的教言),什么是不了义经文。第二个大纲是对于龙树菩萨的解释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大纲是抉择空性的见地,进行抉择的方法是什么?这是科判的内容。看一看科判,龙树菩萨的主张「意趣」(指所批注的内容)其实是放在第一个大纲,但是对于龙树菩萨的思想进行解释的那些批注就放在第二个大纲。「故应知中观理聚及诸解释…」这个诸解释是对龙树菩萨学说理论的解释。因此从至尊仁波切的科判里看到,第一个大纲主要说明的是佛陀的教言而言,什么类型是了义,什么类型是不了义,但是附带也说明怙主龙树的《中观六理聚》也列入了义,在第一个大纲中一起做说明。之后,把龙树菩萨的思想作说明解释的论典就放在第二个大纲。所以,第二个大纲如何解释龙猛意趣,是说明对于龙树菩萨的理论作批注的论典。

  第一个大纲的主体内容,是说明如何把佛陀开示的教言区分成了义或不了义?可是附带又谈到龙树无萨的论典也要列入了义,因为龙树菩萨对佛陀婆伽梵的教言之中了义的部份作了详细的批注,所以龙树无萨的论典也要列入了义的部份,这是第一个大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的内容是说明对龙树菩萨的典籍进行批注的内容是什么?

  了义、不了义的名词解释

  其次是解释名词,为什么开示世俗的内容称为不了义,开示胜义的内容称为了义?(第403页第四行)「何故如是二种宣说,而名了义、不了义耶?」为什么开示胜义、世俗二种宣说,就取名为了义及不了义?「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义决定的)。因为开示胜义的经文,其所开示的内容已经是究竟(胜义)的实相,不能够再更进一步、深入引申到他处做解释(即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再没有比它更深入的究竟实相了,这样的开示就称为了义,或义是决定(或决定义),「了」是决定、究竟的意思。所谓了义就是所讲的内容已经是决定了,不能够再深入的解释,因为它已经是究竟的实相。

  (第403页第四行)「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抉择事到究竟故。诸余补特伽罗除此不可引显余义,由此具足能成量故。」了义已经是真实性的意义、实相的部份,了义所开示的内容是究竟的实相,因此不能在其上还有另外更深入的究竟实相的解释,因为这已经是究竟的彻底的解释。所以其他的补特伽罗也不能说你讲错了,这不是究竟的实相,还有其他的究竟实相,又做了一个逻辑推理来反驳,这个不行,因为他所解释的内容是究竟实相。就究竟实相而言它有它能立的量,此能立的量还是最好的量,而且还具有最大的能量,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抉择解释说明,不管是谁、任何其他者都不能再反驳说这不是究竟实相,还有更深奥的究竟实相。这是直接来说明了义这个名词的意思,附带也说明不了义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问题是问到:何故如是二种宣说,而名了义不了义耶?这其实是问了二个问题,了义的名词是什么意思?不了义的名词是什么意思?虽然是问了二个,可是只有回答,「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直接上只有回答了义的名词是代表什么意思,不过附带也可以了解不了义的名词是什么意思。

  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释名词的时候,问了二个问题,但是只有解释了义是什么意思,字面上并没有解释不了义这个名词的意思,为什么用这个方式来进行呢?因为《中观光明论》也是解释了义的名词,并没有特别解释不了义的名词,也就是不了义的名词是附带可以了解。后面引用了《中观光明论》云:「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此义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增上」就是把胜义谛当做重点、主要的对象来作解释说明,而且有量作为根据,其他人不能再解释还有其他的究竟实相,因此《中观光明论》的经文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了解,只有解释什么是了义,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不了义。

  前面的解释用了二个原因,为什么用了义这个名词呢?第一个原因,「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第二个原因,「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抉择事到究竟故。诸余补特伽罗除此不可引显余义,由此具足能成量故。」用了这二个原因说明为什么称为了义,所以了义要具足二个特色:㈠文章的内容所诠宗旨必须是空性,即此处所说此义即是真实性义(空性)。㈡文章的内容可以如同字面上来做解释(字面上的意义也都确实存在)。

  齐备这二个条件就是了义,所以《中观光明论》云:「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此即是可以由字面上来做解释,「此义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不能对现在的说明来做反驳破坏,因为所解释的内容已经是究竟实相之故,不能再说明还有其他的究竟实相。

  在藏文中,「了义」是「决定义」的意思。(第403页第五行)「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它的意思是指所解释对境是究竟实相,因此对于所解释的对境的究竟实相是很决定的、很肯定的。而且对所决定的内容,其他者不能够驳倒,所以就开示的词句是决定的,所讲述的词句也没有与实际情形不符合,所以别人不能提出反驳破坏,因此就所用的词句也是决定的,不能再被驳倒了。所以就「了」这个字其实包括二个意思:㈠就对境而言,所诠释的内容是究竟实相,这部份是非常决定的、很坚固的。㈡就我讲述的词句而言,词句所解释的内容确实也是存在,因此不能再被其他者所破坏了,这个词句是很坚固、很稳定的、很决定的。

  因此开示胜义谛(究竟实相)的时候,就有这二个特色:㈠所诠宗旨、内容是很决定、稳固的。㈡解释的词句也是很决定、很稳固的,不能再被破坏了。

  对照《中观光明论》与至尊仁波切开示的内容来看:《中观光明论》谈到「何等名为了义」什么情况之下才能称为了义呢?谓有正量(具足能立的量),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依于胜义增上而说」特别针对胜义谛来解释说明,这个解释说明本身也具有能够成立的量,在这二个条件下就称为了义。把这个内容跟前面至尊仁波切所谈到的内容对照来看,顺序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其实二个条件都齐备了。

  因为至尊仁波切谈到「了义」的时候,提出二个原因,基于二个原因,因此被称为了义(第403页第四行)「而名了、不了义耶?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此句为所立。第一个能立原因是「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抉择事到究竟故。」(这是《中观光明论》中的第二项「依于胜义增上而说」),第二个原因是「诸余补特伽罗除此不可引显余义,由其具足能成量故。」(这是《中观光明论》中第一项「谓有正量」)。

  宗大师把顺序掉转的原因,是因为按照这个顺序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开示了义的时候是指所开示的内容是空性,这个比较容易明白了解,其次就开示的内容也是如同字面上的解释,就词句上而言别人也不能把我批评驳倒,如果解释的词句别人还能够提出反驳,就不能当成了义,所以,具足㈠开示的内容是空性,㈡开示所运用的词句别人不能驳倒这二条件就是了义,从了解上来看这样是比较容易了解的。

  假设字面上的解释别人不能够驳倒,然后再说明所解释的内容是空性,这样的了解过程好像比较艰涩,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先说明解释的内容是空性,其次再说明这个解释的词句完全符合实际情形,别人没有办法再批评驳倒的,这样的了解就比较容易进行。

  问答部份

  问一:张老师有指出一个名相,请大家注意,(第401页倒数第五行)「若于实义无决定见」此处的「实义」与…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