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经)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等」包括空性、无相…等前面全部的内容,把所有戏论全部排除这方面的开示就是了义的经文。宣说我等是不了义,请看倒数第五行「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等」是指「我…等」十个项目的内容,如果经文有宣说开示我等等十个项目的内容就是不了义的经文。从此处可以看到,是由所诠释的宗旨来区分是了义或不了义的经文。
「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故亦应知」就是从前面所引用的经文,就可以明白的了解,经文第二段的内容是说明以什么方式来开示世俗谛及胜义谛?所以,从(第402页第九行~第十二行)引用的经文内容很明白就可以了解,是怎么开示世俗谛及胜义谛,所以加上「故」字,也就是经文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开示有补特伽罗、轮回、有情、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开示世俗的内容。开示世俗谛的内容就是解释说明补特伽罗有的情形、轮回有的情形、众生如何存在的情形,这是不了义的经文。这些部份都不是开示究竟的实相,因为如果是属于胜义谛、究竟的实相,就要去寻找对境,去寻找(研究分析)的时候会发现找不到,这种内容是属于是究竟抉择量,这是用究竟抉择的心识去研究分析,现在对于众生是存在这部份不用究竟抉择的量去做分析,对于轮回有的情形也不须用究竟抉择量去研究分析,只是解释说明他有、存在的情形,这就是世俗谛。
开示世俗谛并没有说明,我是谛实不能够成立,也就是没有开示自性不存在、谛实不能够成立的内容。但是也没有开示我、生命等等这些都是有,那是如何开示世俗谛的呢?(第402倒数第四行)「…补特伽罗、意生…等等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把对境本来是无我的,可是显现出好像有我的样子,把它显现出来的样子作一个解释说明,这就称为不了义,这是解释世俗谛的部份。
解释世俗谛的部份,不会去解释我谛实不能够成立、没有自性,但是也没有去解释它有。所以不开示无、究竟实相的部份,也没有直接开示他有,那到底开示什么呢?开示他有就不可以,而是开示他虽然是无我,但是却显现像有我的样子,这是从名言识去认识万法的时候,当然万法是以谛实成立的样子呈现出来,但是不能说万法是谛实成立,所以开示世俗的时候并没有开示万法是谛实成立。那是开示什么呢?开示万法像谛实成立的样子显现出来,就其所显现的部份来解释说明。
就名言识而言,万法显现出来的时候,好像是谛实成立的样子,当然实际上它不是谛实成立,所以也不能开示它谛实成立而有,但是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显现出来好像有我的样子,是从这个部份去解释说明,这就是开示世俗谛。
显现的部份,在心类学谈到:「执取」与「显现」不太一样,譬如了悟空性的推比去执取空性的时候,当然不是把空性执取成为谛实成立,因为如果把空性执取为谛实成立,就是谛实成立的执着,可是就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它也是了悟空性的内心,当然是不可以说它是谛实成立的执着。可是就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它毕竟还是一个分别的妄念,所以空性跟它显现出来的时候,还是显现为谛实成立的样子。所以在了悟空性的推比而言,空性还是显现成为谛实成立的样子,但是它不会执取它为谛实成立,因为它是了悟空性的心,这就是所显与执着这二者的差别,如果没有学过心类学,当然就比较困难了解。
总之,在名言识上来讲,对境是显现为谛实成立,但是,它本身并不是谛实成立,所以,就其显现成为谛实成立的样子来解释说明,这就是开示世俗谛,这样的经文就是不了义的经文。
●名言量、了空慧了知对境的方式
譬如以我们的五个根门识去了知对境色声香味触,就了知而言:是眼识的量、耳识的量、鼻识的量、舌识的量、身识的量…这些是名言量,以名言量去了知对境(色声香味触),此种了知是现证,因为没有错误,眼识去执取色法、耳识去了知声音,这些没有错误,因此它是现证。但就此现证而言,去了知对境的时候,虽然它是没有错误的、是现证,可是这样一个量去执取去了知它的对境的时候,对境色声香味触在名言量上显现出来,还是显现成为谛实成立的样子。就这些眼识、耳识等等去执取对境的时候,会不会执取成为谛实成立呢?不会的。因为,如果把它执取成为谛实成立的话,就变成颠倒识,但是它现在是现证的量,所以不会执取成为谛实成立,就算没有把它执取成为谛实成立,可是在名言识上对境显现出来还是显现成为谛实成立的样子。
接下来是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对境上的空性来进行了知,前面谈到名言量,这些根门识去了知对境,只是去现证或说是了知色声香味触,并没有去了知、现证对境色声香味触上的空性,现在有一个内心去现证对境色声香味触上的空性,以这种现证的内心而言,对境色声香味触根本不会以谛实成立显现出来,就连对境也没有显现出来,就现证空性的心而言,不但没有对境谛实成立的显现,就连对境色声香味触也没有显现出来。
现证空性的了空慧是去了知对境究竟实相的部份;如果去了知色声香味触,这种了知的心就称为名言量,譬如眼识的量、耳识的量、鼻识的量等等…它们对于对境了悟的方式,就只有了悟到对境世俗的部份,并不是去了悟胜义的部份。可见了悟世俗与胜义,了知它们的方式是不一样。因此,这里才会谈到于无我中显似有我的样子,这是指就名言量去了知对境的时候,对境都显现为谛实成立的样子,从显现成为谛实成立的方式而有的方式去了解(了知)它,这是名言量去了解的方式。如果去了解对境它的空性(究竟实相)的部份,这种了解则是了空慧的部份,所以,了空慧、名言量去了解对境的时候,了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个段落就是说明这个内容。
●引经论成立开示胜义为了义,开示世俗为不了义
(第402页倒数第二行)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胜义,这是胜义的情形,也这是了义的经文。所以,在佛经有时候开示没有我,没有补特伽罗等等,这是了义的经文。佛经若开示有我、有补特伽罗、有生等等就是不了义的经文。因此,当开示无我、无生、无补特伽罗等等,这是要说明对境究竟的实相。其次,如果开示有我、有补特伽罗、有众生等等,这是解释说明对境世俗的情形。(我、补特伽罗是同义词)假设去研究分析我、补特伽罗这个法,去寻找它的施设义,会发现找不到,对境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这就是胜义的情形。还有解释说明色声香味触,譬如:色的大小、形状等等…这是说明对境世俗的内容。可是如果去研究分析这个法,去找它的施设义,会发现找不到,这部份的性质是属于胜义谛的情形,所以每一法都可以分成世俗方面的情况以及胜义方面的情况。
《无尽慧经》引用二段经文已经讲解完毕,后面又引《三摩地王经》云(第402页倒数第一行应该改为《三摩地王经》亦云),引用这些经文到底要成立什么呢?即所立宗是什么?请看第402页第三行,此就所诠安立。了义不了义是从所诠宗旨(讨论的主题)来安立。如果是解释胜义的内容就是了义的经文,解释世俗的内容就是不了义的经文,这是主张,所立的宗(目标)。能立就是引用《无尽慧经》、《三摩地王经》、莲华戒论师所写的《中观光明论》来解释说明,所以为什么说《三摩地王经》亦云?就是要成立出我的主张:用所诠宗旨来分类,显示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经文,开示所诠宗旨是世俗就是不了义经文。至尊仁波切在此谈到前面引用《无尽慧经》是要成立这个主张,再来又引用《三摩地王经》来成立所立的主张。
(第402页倒数第一行)《三摩地王经》亦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数取士就是补特伽罗,这些内容与前面《无尽慧经》的内容是一样的,很容易了解的。《中观光明论》「亦云」,是说明至尊仁波切要成立的主张,从所诠宗旨来分类,这个主张《无尽慧经》已经说明清楚,再引《三摩地王经》也谈到相同的内容,再引《中观光明论》也谈到相同的内容,所以《三摩地王经》、《中观光明论》都要加上「也」开示。
莲华戒论师所造的《中观光明论》亦云:「是故应知,唯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如果开示胜义内容就是了义,若开示与此颠倒(世俗)的部份,就是不了义的经文。整段《中观光明论》的内容应是:「是故应知,唯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庄严经》云:『所有了义是名胜义。』《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了义』,故定应知为无生等说名胜义。」(第403页第一行~第三行)到此为止都是《中观光明论》的内容。
「是故应知,唯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这是莲华戒大师的主张(所立宗),他所引用的能立因就是《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庄严经》云:『所有了义是名胜义。』《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了义』的内容。引用二个经文后,莲花戒大师说:「故定应知为无生等说名胜义。」所以,这整个都是《中观光明论》的内容。
到此就可以成立出所立宗,引用了三部经文来说明。看科判的名称,辨明了不了义的经文,要怎么区分清楚呢?从所诠宗旨来区分,即经文所诠的内容是诠释胜义的内容就是了义的经文,如果是诠释世俗的内容就是不了义的经文,这是至尊仁波切提出来的主张,这是所立(所要成立的主张),因此,就引用了二部佛经及一部论典作为能立来成立自己的所立宗。
●了义经及了义的差别
科判中,此又分三:㈠明了义不了义经。经文必须是佛陀所说,是至言的意思,了义不了义的至言,「至言」就是佛陀所开示的教言。要如何去区分佛陀所开…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