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最重要的部份。所以要先介绍说明这部份。
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
【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这是结论(所立)。为什么呢?原因如下,【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出世间的胜观。因此就出世间的胜观而言,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对于所要修的对象—对境的空性要有正确的了解,这就是最主要的资粮,是不能欠缺的。为什么呢?「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因为,如果对于真实性的意义没有决定的见地的话,不可能产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之故,是以此来解释的。
如果要产生出世间的胜观(胜观是有境),但是,没有对境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有境的胜观的。所以,对于空性了解的见地,是最主要的资粮。
在「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之前,至尊仁波切又讲了好几个句子。首先,要亲近(依止)无倒了达佛语宗要(关键)的智慧者,在其跟前听闻无垢清净经论,之后,又要用闻慧思慧才能够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这些词句主要在说明,要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也就是说要通达真实性见地,首先,要依止一位老师,而且是一位了达佛语宗要的善知识,这是老师的部份。
其次,还要靠自己,「听闻无垢清净经论」广大听闻无垢清净经论。不仅要做广大听闻,还要深入研究分析思惟,靠着这些条件都齐备,由闻慧思慧才会产生通达真实性见地。所以,前面谈到三个条件:要依止非常好的善知识:之后,在善知识的跟前仔细、深入的听闻清净的经论;并且还要深入的去研究分析产生思慧。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通达真实性见地的产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依赖前面的三个条件,才会产生。之后,所立宗:通达真实性见地是产生胜观不可缺少的原因资粮。后面是原因,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这是由原因提出所立宗。
又此正见,要依了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悟了义经义。
前面谈到原因资粮—要产生通达真实性见地,这是必不可少一定要有的,而此见地是怎样的一个见地呢?【又此正见,要依(赖)了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要得到这个见地,是要一个怎么样的主体(补特伽罗)才能够产生这种见地呢?在此处我们可以了解,按照我们现在的个性、我们现在的情形,要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大概不太有希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应该是要能够依赖了义,而不会去依赖不了义,这样的人去寻求的话,就有可能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有四种依赖: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本智不依神识。我们现在的习惯都是不依赖的部分我们去依赖,要依赖的部份却不依赖。意即我们现在都是依赖于不了义,不会依赖于了义。倒数第四行的内容「又此正见…」,是指我们要把以前依赖不了义、不依赖了义的习惯改为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此的一个人去寻求此见地,见地才有可能产生。
能够分辨清楚了义、不了义,做到依赖了义,不依赖不了义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如果仅仅只是承认这些教言都是佛陀所开示的,还达不到这个条件,这样的人还没有做到依赖了义不依赖不了义。应该要具有能力去分析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是属于了义或不了义,能够区分清楚的人,才有能力去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他必须是一个能分析者,不仅是一个能分析清楚佛陀的教言哪些是属于了义,哪些是属于不了义,更进一步要了解其能立因何在?即要了解能够说明其为了义或不了义的逻辑推理何在,如此才能达到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
除此之外,按照我们现在的习惯,如果仅仅只是以"这些经文教言是佛陀所开示"作为能立因,就表示我们还不齐备区分了不了义的能力,在不齐备此能力的情况下,就无法做到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
如果要达到这种程度,应当像怙主龙树、月称菩萨一样,在承认佛陀的经文之外,还能够深入的分析佛陀的教言哪些是不了义,并且解释说明。或哪些是了义,它的意义已经彻底究竟。要达到这种程度,才可以有依赖于了义的能力。但是,如果要变成这个样子,就要好好的深入的学习他们的经论,特别是要学习其中逻辑推理的方式,透过这个方式去了解里面的意义,然后,自己会运用逻辑推理变成非常聪明、推理非常灵敏的一个人。
(P401倒数第四行),「又此正见」,指通达真实性见地,必须怎么去寻求呢?下文要稍作修改,应该是一位能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之行者而善寻求」,这是指主体的条件,即必须是一位行者(补特伽罗),他能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此之行者去寻求此见地。寻求者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样一个人应该如何做?「故须先知」,因此,我们必须变成一位能够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一个人,如此这样一个人才能够通达真实性见地。而我们现在要如何做才能变为这样一个人呢?「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悟了义经义。」如果要变成这样一个人,必要先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了解其差别后,再去彻底通达了义经论的内容。
不仅仅是区别清楚了不了义,接下来,还要对于开示了义的经论教言深入的去广大闻思。深入的彻底通达了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了义部份的了解,要呼应到前面,(一)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的智者,即要好好的依止善知识,(二)广大听闻清净的经论,(三)产生思所生慧。要齐备这三个条件。所以,如果要对于了义的意义要深入的话,就必须依赖于好的善知识、广大的彻底听闻,听闻之后,还要彻底的思惟产生闻慧思慧,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这里谈到我们要变成这样一个人,因为,通达真实性见地是产生胜观不可缺少的原因资粮,是一定要具备的。但是,这种见地在谁的身上会产生呢?必须是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才会产生这个见地。而我要怎么变成这种人呢?就要先了解了不了义的差别何在?区分清楚之后,再进一步,对于佛陀所开示的经论了义的内容意义彻底通达的了解。这二个项目都必须透过原因(逻辑推理)来达成。
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释论。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徧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
了义不了义的区分要靠原因(推理)来做说明,其次,要彻底通达了义内容的批注阐述,也是要靠原因(正理)。因此,对于这些原因(正理)的了解,必须依赖大论来学习其中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假设不依赖于大论来学习的话,无论如何,对逻辑的推理是不可能了解的。因此,有必要追随龙树菩萨在论典里所运用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原因的阐述说明,透过这个学习,逻辑推理的运用就会进步很多,脑袋会变得很灵光,思惟非常的灵敏,原来没有那么灵敏,不太聪明的,以后会变得很聪明、脑袋灵敏,逻辑推理非常快速。
在思惟辨证很清晰的情况下,当然就很容易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所在,对于了义内容的批注就很容易彻底的通达。因此,就有必要追随龙树菩萨来学习逻辑推理的方式。所以,后面的经文就如此谈到,「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大乘解释密意的论典),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的释论。」此意指我们学习之时,一定要根据一部解释的大论来学习。如果不依赖大博士的批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就没有办法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何在,了义的内容是什么。就好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走路的时候常危险,会走到一个很悲惨的地方。所以,必须依赖怙主龙树的批注,使我们的逻辑推理、了解更加进步。
因此,有必要追随怙主龙树对于佛陀思想的解释。如此去学习,我们才有能力去区分了义不了义,而且对于开示了义的经文才能够有办法彻底通达,因此,追随龙树,在逻辑推理方面就会学得非常纯粹、非常好。除此之外,假设追随其他学者学习,对于了不了义的区分,以及开示了义内容的经文就没有办法彻底的通达了解。而且追随龙树菩萨,也是佛陀曾经预言授记过,特别对于佛陀所开示空性意义的教言经文的意义能够了解得很清楚,而且透过逻辑的推理阐述明白的就是怙主龙树,意思就是有必要追随怙主龙树。
看课文,【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徧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应依彼论」,是指应该依靠他的论典之后才能够通达空性的见地,这是指依靠龙树菩萨所阐述的典籍去学习,我们的逻辑推理就会增强,当我们的逻辑推理力量增强,就有能力去区分了不了义,同时对于开示了义的经文也能够彻底通达了解。这些都做到了,就会变成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这种人,当我们变成这种人之后,再去寻找通达真实性的见地是什么,然后内心才会产生真实性的见地。
第401页就是谈到,如果我们追随龙树菩萨的思想去学习,逻辑推理的能力就会非常好,因此,才能够达成前面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如果变成这种人,就有可能找得到不颠倒的见地,内心也就有可能产生了。
以上是简略说明要如何成为一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一个人。我们说,要寻找正见要先变成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这种人,那没有达…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