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11

  ..续本文上一页有多少时间多少能力尽力去做,一定要做一点,做的时候,可以跟着有规划或哪些方面特别有经验的人,跟着他们的引导去做,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想要名利,或我要这个团体、我要那个团体,这就不是正确的作帮忙的作法。实际上,在复原方面哪一个真正会,做,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用区分你的、他的,一些大灾害来的时候,就知道我们这种执着,求名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团体,很有规划,会做的,我们就跟随,有时,一些大的团体做不到的,小的团体也会做。不一定大团体做得一定好。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好好判断,不必执着这些名义,了解实际上谁在这方面能做得好,衡量我们自己的时间,能力有多少,我们去帮忙,这是现在非常必要的。

  至于心里上怎么调整?一般我们说当不好的事发生,坏的、不好的业就结束了;当遇到好的享受,圆满的事的时候,过去的善业就消了,这个道理。所以祈求佛菩萨,现在出现的不好的果,能不能代替将来更不好的业,也一起消灭。譬如,我们平常修自他相换的法,遇到自己生病时,会想自己受的病苦,能不能代替、消除一切众生的苦,也会这样祈求佛菩萨。一样的道理,我们想到这次水灾,也祈求佛菩萨,希望这次的灾害能够代替将来台湾乃至全世界的灾害,让一切的灾害都结束,将来不要出现。

  至于好的部分,就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或是一切佛菩萨,希望这些灾民若有甚么苦,能够打开心胸,透由扩大心胸能不能从内心改变,而不会觉得很苦,祈求佛菩萨加持他们,心情好一点。因为有些人的父母、亲人、或小孩往生了,所以祈求佛菩萨可不可以让他们心里的苦减少一点。

  14:平常观修空性,是先了解所遮品之量,接下来是以七相推求。此所遮品之量很难去缘,可否请举例说明依止所遮品之量及七相推求去观修空性义?空性的义共相是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诠述?布萨日时,比丘尼要在比丘前启白忏悔还净,如果逢布萨日不能回寺院作忏悔还净的法行,该如何做呢?

  14:(收讯不是很清楚,我只听到一点点,所以回答一下。)修空性的时候有没有现证空性?不可能,我们一定没有现证空性,现证空性是很高级的。我们一定是先有义共相,透过义共相修空性,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想义共相,不是的。我们想要空性。因为,我们想空性的时候,自然就想空性的义共相了,我们不可以说,我要想空性的义共相,如果想空性的义共相,就变成自然想到空性的义共相的义共相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我们修空性的时候,不可以想空性的义共相,我们一直要想空性,譬如,想道次第的毘钵舍那或者心经、略论里面所讲的空性的道理,一直想,一直想…,想的时候自然就有想空性的义共相,这样子一直努力想空性的结果,空性的义共相就慢慢,慢慢地…会减少,有一天义共相完全不见了,那就现证空性。因此,不可以说我们有想义共相,我们没有现证空性,所以我们要想空性的义共相,不可以喔!我们不要想空性的义共相,我们要想空性。刚刚我讲的意思知道了吧!今天的收讯不好,我们就到这里结束。

  广论毘钵舍那《四》P401 L62009-08-28

  

讲授: 雪歌仁波切

  

口译: 张福成老师

  听闻动机

  现在我们是针对佛陀婆伽梵教言里的心要精华部份―甚深空性的意义,来进行听闻思惟。就听闻思惟的方式而言,也必须是针对于如理追随佛陀教言的龙树菩萨,我们要跟着他所批注、开示的内容来学习。但是对于,追随龙树菩萨的思想来听闻思惟学习的时候,又必须针对能够以不颠倒正确批注龙树菩萨思想的月称菩萨,以他所批注的内容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去取得龙树菩萨内心的思想。

  月称菩萨的批注是自己亲自见到龙树菩萨,取得教诫之后,了解内容再传给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因此宗喀巴大师根据所得到的教诫,撰写了《广论》胜观品的部份来加以解释。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透过至尊大主所写《广论》胜观品的部份,来了解月称菩萨的思想。之后,透过这个方式了解佛陀教言里心要心要的部份——甚深空性的意义。

  透过这样的了解,我们的内心在究竟上能够得到解脱、成就佛果,在暂时方面由于对甚深空性意义的听闻与思惟,所以对于自己的恶业、罪障能够产生很大的净化力量的效果。譬如,我们现在依于外在的环境,许多人造作恶业,投生恶道的情形,能够将之避免使恶业逐渐净化去除,将来不用投生到恶道,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教法。

  特别,我们现在要回向、发愿、祝福台湾南部的水灾灾难很多的往生者,现在他们都在中阴的阶段,所以,以此善根来祝福、回向,希望他们能够罪业清净,不要投生在恶道。如此发愿回向也非常的好。

  复习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中文P401(藏文P567),第二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这句上面应该要加上「如前」。如前,第二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如前」就是如前所述,如同前面所讲过的重点之故,所以现在要分四个方面来讲。此「如前」是如前面的哪里呢?

  中文P399L2(藏文P564),不应喜足,仅仅得到安止不应该就此满足,那应该要做什么呢?应当对于真实性的意义(实义),不颠倒的产生了解,通达之后,好好学习胜观引发决定(胜)慧,而更加深入学习胜观、产生胜观,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谈到应当学习毘钵舍那(胜观)之故,也就接到现在所谈第二项。

  对于安止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颠倒引发决定(胜)慧(按上次仁波切解说,此应为智慧,以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同义故,请参阅「毘钵舍那03第五页回答4」)。即要先产生对于空性有所了解的智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胜观),因此,这时候还没有产生胜观,而是才要去修胜观。所以,修胜观的前面要先引发一个(智)慧(这里的智慧,指对于对境空性不颠倒的了解),之后,再缘取空性来修胜观。

  P399L2,对于得到安止不应喜足,应当对于真实性的意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智)慧,之后再进一步的去修胜观,这是结论的部份。在此结论中提到,对于对境引发决定胜(智)慧(对于对境空性了解的智慧)要分成五项来做说明,所以,下文「若不尔者」是胜(智)慧对于对境空性应该要有什么样的了解,分成五项来做说明。

  其次,有境的部份看中文P401L2(藏文P567L4);在此之前《修次中篇》经文的前面讲的是对境空性的部份,共有五个段落。「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生慧。」这里就讲到有境的部份。接着引用《解深密经》。所以对境空性的部份讲了五项,有境胜慧的部份讲了一项,共分六项来说明,并成立一个结论,即(P399L2)得到安止还不够,应于真实性的意义,无倒引发决定的胜(智)慧,之后,才进一步的去修胜观。所以,这个等于是所要成立的结论,也就是讲解完对境空性五个段落及有境胜慧一个段落之后,由此即能成立「有了安止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产生胜慧,修胜观」的结论。所以,就接到今天的段落,「如前,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如同前面所谈到的结论,有了安止还不够,还要胜观,接着就讲解第二项胜观的禅修方式。

  正讲

  第二、如前,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钵舍那资粮。二、毘钵舍那所有差别。

  三、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四、由修习故毘钵舍那成就之量。今初

  「如前」就是指如同前面所成立的结论,有必要修胜观,要如何修呢?所以,接着分四项解释,(P401L6)如前,第二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钵舍那资粮:进行胜观的禅修之前,当然先要齐备顺缘资粮。(二)毘钵舍那所有差别:如果顺缘资粮已经齐备,就要开始修胜观,但修胜观时对于各种各类的胜观要先辨明清楚,了解自己所要修的是哪一种类型,才能开始进行,所以第二项就是要做分类。(三)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已经了解明白所要修的毘钵舍那是哪一种类型之后,就, 要正式去做,那修的方式是什么,要如何去禅修,所以有了第三项。(四)由修习故毘钵舍那成就之量:方式都了解也都做了,那如何知道自己成功了呢?我的胜观是否产生了?所以有第四项,即胜观成就的量标准何在。所以共分此四点来说明,这四点中最为主要,所要修的部份—空性的意义,在哪一个段落做解释呢?第一项毘钵舍那的资粮。

  

  胜观是指有境(主体),但在有境胜观产生之前,应当对于所要观修的客体(对境空性)的部份要有所了解,因此,第一项依止毘钵舍那资粮,就详细的解释空性的意义。虽然,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项,可是,依止毘钵舍那资粮,在整个胜观品里大概占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篇幅。第二个大纲「毘钵舍那所有之差别」在中文P531(藏文P769)才出现,此即表示这个部份实在非常重要。

  第一个段落是依止毘钵舍那资粮。中文P402(藏文P568)「此又分三」,即其原因资粮又分三项科判。但在此之前,中文P401后段,又用一个篇幅作解释,并没有马上进入科判,因为,如果马上列出科判会觉得非常奇怪,这些科判的项目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有这几个项目?此三项为何是胜观的资粮呢?因此,前面要先解释说明,为何此三项是胜观的资粮,之后,再列出科判详细说明此三项。

  这三项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好好了解对境空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出世间的胜观,是能够使我们解脱轮回,能够斩断轮回的根本无明的这种胜观。如果要修这种胜观,首先,对空性的意义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此部份就是原因的资粮,也是资粮里…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