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11

  ..續本文上一頁有多少時間多少能力盡力去做,一定要做一點,做的時候,可以跟著有規劃或哪些方面特別有經驗的人,跟著他們的引導去做,如果我們做的時候想要名利,或我要這個團體、我要那個團體,這就不是正確的作幫忙的作法。實際上,在複原方面哪一個真正會,做,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不用區分你的、他的,一些大災害來的時候,就知道我們這種執著,求名利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團體,很有規劃,會做的,我們就跟隨,有時,一些大的團體做不到的,小的團體也會做。不一定大團體做得一定好。所以,我們要用智慧好好判斷,不必執著這些名義,了解實際上誰在這方面能做得好,衡量我們自己的時間,能力有多少,我們去幫忙,這是現在非常必要的。

  至于心裏上怎麼調整?一般我們說當不好的事發生,壞的、不好的業就結束了;當遇到好的享受,圓滿的事的時候,過去的善業就消了,這個道理。所以祈求佛菩薩,現在出現的不好的果,能不能代替將來更不好的業,也一起消滅。譬如,我們平常修自他相換的法,遇到自己生病時,會想自己受的病苦,能不能代替、消除一切衆生的苦,也會這樣祈求佛菩薩。一樣的道理,我們想到這次水災,也祈求佛菩薩,希望這次的災害能夠代替將來臺灣乃至全世界的災害,讓一切的災害都結束,將來不要出現。

  至于好的部分,就要祈求觀世音菩薩或是一切佛菩薩,希望這些災民若有甚麼苦,能夠打開心胸,透由擴大心胸能不能從內心改變,而不會覺得很苦,祈求佛菩薩加持他們,心情好一點。因爲有些人的父母、親人、或小孩往生了,所以祈求佛菩薩可不可以讓他們心裏的苦減少一點。

  14:平常觀修空性,是先了解所遮品之量,接下來是以七相推求。此所遮品之量很難去緣,可否請舉例說明依止所遮品之量及七相推求去觀修空性義?空性的義共相是該用什麼樣的文字表達、诠述?布薩日時,比丘尼要在比丘前啓白忏悔還淨,如果逢布薩日不能回寺院作忏悔還淨的法行,該如何做呢?

  14:(收訊不是很清楚,我只聽到一點點,所以回答一下。)修空性的時候有沒有現證空性?不可能,我們一定沒有現證空性,現證空性是很高級的。我們一定是先有義共相,透過義共相修空性,但這不代表我們要想義共相,不是的。我們想要空性。因爲,我們想空性的時候,自然就想空性的義共相了,我們不可以說,我要想空性的義共相,如果想空性的義共相,就變成自然想到空性的義共相的義共相了,這樣就不對了。所以,我們修空性的時候,不可以想空性的義共相,我們一直要想空性,譬如,想道次第的毘缽舍那或者心經、略論裏面所講的空性的道理,一直想,一直想…,想的時候自然就有想空性的義共相,這樣子一直努力想空性的結果,空性的義共相就慢慢,慢慢地…會減少,有一天義共相完全不見了,那就現證空性。因此,不可以說我們有想義共相,我們沒有現證空性,所以我們要想空性的義共相,不可以喔!我們不要想空性的義共相,我們要想空性。剛剛我講的意思知道了吧!今天的收訊不好,我們就到這裏結束。

  廣論毘缽舍那《四》P401 L62009-08-28

  

講授: 雪歌仁波切

  

口譯: 張福成老師

  聽聞動機

  現在我們是針對佛陀婆伽梵教言裏的心要精華部份―甚深空性的意義,來進行聽聞思惟。就聽聞思惟的方式而言,也必須是針對于如理追隨佛陀教言的龍樹菩薩,我們要跟著他所批注、開示的內容來學習。但是對于,追隨龍樹菩薩的思想來聽聞思惟學習的時候,又必須針對能夠以不顛倒正確批注龍樹菩薩思想的月稱菩薩,以他所批注的內容作爲基礎,我們才能夠去取得龍樹菩薩內心的思想。

  月稱菩薩的批注是自己親自見到龍樹菩薩,取得教誡之後,了解內容再傳給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因此宗喀巴大師根據所得到的教誡,撰寫了《廣論》勝觀品的部份來加以解釋。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透過至尊大主所寫《廣論》勝觀品的部份,來了解月稱菩薩的思想。之後,透過這個方式了解佛陀教言裏心要心要的部份——甚深空性的意義。

  透過這樣的了解,我們的內心在究竟上能夠得到解脫、成就佛果,在暫時方面由于對甚深空性意義的聽聞與思惟,所以對于自己的惡業、罪障能夠産生很大的淨化力量的效果。譬如,我們現在依于外在的環境,許多人造作惡業,投生惡道的情形,能夠將之避免使惡業逐漸淨化去除,將來不用投生到惡道,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來聽聞教法。

  特別,我們現在要回向、發願、祝福臺灣南部的水災災難很多的往生者,現在他們都在中陰的階段,所以,以此善根來祝福、回向,希望他們能夠罪業清淨,不要投生在惡道。如此發願回向也非常的好。

  複習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中文P401(藏文P567),第二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這句上面應該要加上「如前」。如前,第二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如前」就是如前所述,如同前面所講過的重點之故,所以現在要分四個方面來講。此「如前」是如前面的哪裏呢?

  中文P399L2(藏文P564),不應喜足,僅僅得到安止不應該就此滿足,那應該要做什麼呢?應當對于真實性的意義(實義),不顛倒的産生了解,通達之後,好好學習勝觀引發決定(勝)慧,而更加深入學習勝觀、産生勝觀,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談到應當學習毘缽舍那(勝觀)之故,也就接到現在所談第二項。

  對于安止不應喜足,應于實義,無顛倒引發決定(勝)慧(按上次仁波切解說,此應爲智慧,以勝慧與毘缽舍那是同義故,請參閱「毘缽舍那03第五頁回答4」)。即要先産生對于空性有所了解的智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勝觀),因此,這時候還沒有産生勝觀,而是才要去修勝觀。所以,修勝觀的前面要先引發一個(智)慧(這裏的智慧,指對于對境空性不顛倒的了解),之後,再緣取空性來修勝觀。

  P399L2,對于得到安止不應喜足,應當對于真實性的意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智)慧,之後再進一步的去修勝觀,這是結論的部份。在此結論中提到,對于對境引發決定勝(智)慧(對于對境空性了解的智慧)要分成五項來做說明,所以,下文「若不爾者」是勝(智)慧對于對境空性應該要有什麼樣的了解,分成五項來做說明。

  其次,有境的部份看中文P401L2(藏文P567L4);在此之前《修次中篇》經文的前面講的是對境空性的部份,共有五個段落。「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莫于靜慮誤爲慧度,更須生慧。」這裏就講到有境的部份。接著引用《解深密經》。所以對境空性的部份講了五項,有境勝慧的部份講了一項,共分六項來說明,並成立一個結論,即(P399L2)得到安止還不夠,應于真實性的意義,無倒引發決定的勝(智)慧,之後,才進一步的去修勝觀。所以,這個等于是所要成立的結論,也就是講解完對境空性五個段落及有境勝慧一個段落之後,由此即能成立「有了安止還不夠,還要進一步産生勝慧,修勝觀」的結論。所以,就接到今天的段落,「如前,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如同前面所談到的結論,有了安止還不夠,還要勝觀,接著就講解第二項勝觀的禅修方式。

  正講

  第二、如前,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缽舍那資糧。二、毘缽舍那所有差別。

  叁、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四、由修習故毘缽舍那成就之量。今初

  「如前」就是指如同前面所成立的結論,有必要修勝觀,要如何修呢?所以,接著分四項解釋,(P401L6)如前,第二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缽舍那資糧:進行勝觀的禅修之前,當然先要齊備順緣資糧。(二)毘缽舍那所有差別:如果順緣資糧已經齊備,就要開始修勝觀,但修勝觀時對于各種各類的勝觀要先辨明清楚,了解自己所要修的是哪一種類型,才能開始進行,所以第二項就是要做分類。(叁)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已經了解明白所要修的毘缽舍那是哪一種類型之後,就, 要正式去做,那修的方式是什麼,要如何去禅修,所以有了第叁項。(四)由修習故毘缽舍那成就之量:方式都了解也都做了,那如何知道自己成功了呢?我的勝觀是否産生了?所以有第四項,即勝觀成就的量標准何在。所以共分此四點來說明,這四點中最爲主要,所要修的部份—空性的意義,在哪一個段落做解釋呢?第一項毘缽舍那的資糧。

  

  勝觀是指有境(主體),但在有境勝觀産生之前,應當對于所要觀修的客體(對境空性)的部份要有所了解,因此,第一項依止毘缽舍那資糧,就詳細的解釋空性的意義。雖然,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項,可是,依止毘缽舍那資糧,在整個勝觀品裏大概占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篇幅。第二個大綱「毘缽舍那所有之差別」在中文P531(藏文P769)才出現,此即表示這個部份實在非常重要。

  第一個段落是依止毘缽舍那資糧。中文P402(藏文P568)「此又分叁」,即其原因資糧又分叁項科判。但在此之前,中文P401後段,又用一個篇幅作解釋,並沒有馬上進入科判,因爲,如果馬上列出科判會覺得非常奇怪,這些科判的項目到底是怎麼來的,爲何會有這幾個項目?此叁項爲何是勝觀的資糧呢?因此,前面要先解釋說明,爲何此叁項是勝觀的資糧,之後,再列出科判詳細說明此叁項。

  這叁項當中最主要的是要好好了解對境空性的意義,因爲我們現在要修的是出世間的勝觀,是能夠使我們解脫輪回,能夠斬斷輪回的根本無明的這種勝觀。如果要修這種勝觀,首先,對空性的意義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此部份就是原因的資糧,也是資糧裏…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