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12

  ..續本文上一頁面最重要的部份。所以要先介紹說明這部份。

  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若于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故。

  【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這是結論(所立)。爲什麼呢?原因如下,【若于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故】。我們現在要修的是出世間的勝觀。因此就出世間的勝觀而言,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對于所要修的對象—對境的空性要有正確的了解,這就是最主要的資糧,是不能欠缺的。爲什麼呢?「若于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故」,因爲,如果對于真實性的意義沒有決定的見地的話,不可能産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之故,是以此來解釋的。

  如果要産生出世間的勝觀(勝觀是有境),但是,沒有對境的話,是絕對不可能産生有境的勝觀的。所以,對于空性了解的見地,是最主要的資糧。

  在「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之前,至尊仁波切又講了好幾個句子。首先,要親近(依止)無倒了達佛語宗要(關鍵)的智慧者,在其跟前聽聞無垢清淨經論,之後,又要用聞慧思慧才能夠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這些詞句主要在說明,要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其實沒有那麼容易。也就是說要通達真實性見地,首先,要依止一位老師,而且是一位了達佛語宗要的善知識,這是老師的部份。

  其次,還要靠自己,「聽聞無垢清淨經論」廣大聽聞無垢清淨經論。不僅要做廣大聽聞,還要深入研究分析思惟,靠著這些條件都齊備,由聞慧思慧才會産生通達真實性見地。所以,前面談到叁個條件:要依止非常好的善知識:之後,在善知識的跟前仔細、深入的聽聞清淨的經論;並且還要深入的去研究分析産生思慧。具備這叁個條件,就可以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

  通達真實性見地的産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依賴前面的叁個條件,才會産生。之後,所立宗:通達真實性見地是産生勝觀不可缺少的原因資糧。後面是原因,若于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這是由原因提出所立宗。

  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乃能解悟了義經義。

  前面談到原因資糧—要産生通達真實性見地,這是必不可少一定要有的,而此見地是怎樣的一個見地呢?【又此正見,要依(賴)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要得到這個見地,是要一個怎麼樣的主體(補特伽羅)才能夠産生這種見地呢?在此處我們可以了解,按照我們現在的個性、我們現在的情形,要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大概不太有希望,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應該是要能夠依賴了義,而不會去依賴不了義,這樣的人去尋求的話,就有可能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

  有四種依賴: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本智不依神識。我們現在的習慣都是不依賴的部分我們去依賴,要依賴的部份卻不依賴。意即我們現在都是依賴于不了義,不會依賴于了義。倒數第四行的內容「又此正見…」,是指我們要把以前依賴不了義、不依賴了義的習慣改爲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如此的一個人去尋求此見地,見地才有可能産生。

  能夠分辨清楚了義、不了義,做到依賴了義,不依賴不了義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如果僅僅只是承認這些教言都是佛陀所開示的,還達不到這個條件,這樣的人還沒有做到依賴了義不依賴不了義。應該要具有能力去分析佛陀所開示的教言,是屬于了義或不了義,能夠區分清楚的人,才有能力去依賴于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他必須是一個能分析者,不僅是一個能分析清楚佛陀的教言哪些是屬于了義,哪些是屬于不了義,更進一步要了解其能立因何在?即要了解能夠說明其爲了義或不了義的邏輯推理何在,如此才能達到能夠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

  除此之外,按照我們現在的習慣,如果僅僅只是以"這些經文教言是佛陀所開示"作爲能立因,就表示我們還不齊備區分了不了義的能力,在不齊備此能力的情況下,就無法做到依賴于了義,不依不了義。

  如果要達到這種程度,應當像怙主龍樹、月稱菩薩一樣,在承認佛陀的經文之外,還能夠深入的分析佛陀的教言哪些是不了義,並且解釋說明。或哪些是了義,它的意義已經徹底究竟。要達到這種程度,才可以有依賴于了義的能力。但是,如果要變成這個樣子,就要好好的深入的學習他們的經論,特別是要學習其中邏輯推理的方式,透過這個方式去了解裏面的意義,然後,自己會運用邏輯推理變成非常聰明、推理非常靈敏的一個人。

  (P401倒數第四行),「又此正見」,指通達真實性見地,必須怎麼去尋求呢?下文要稍作修改,應該是一位能夠「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之行者而善尋求」,這是指主體的條件,即必須是一位行者(補特伽羅),他能夠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此之行者去尋求此見地。尋求者必須要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樣一個人應該如何做?「故須先知」,因此,我們必須變成一位能夠依賴于了義,不依不了義的一個人,如此這樣一個人才能夠通達真實性見地。而我們現在要如何做才能變爲這樣一個人呢?「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乃能解悟了義經義。」如果要變成這樣一個人,必要先了解了不了義的區別,了解其差別後,再去徹底通達了義經論的內容。

  不僅僅是區別清楚了不了義,接下來,還要對于開示了義的經論教言深入的去廣大聞思。深入的徹底通達了義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了義部份的了解,要呼應到前面,(一)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的智者,即要好好的依止善知識,(二)廣大聽聞清淨的經論,(叁)産生思所生慧。要齊備這叁個條件。所以,如果要對于了義的意義要深入的話,就必須依賴于好的善知識、廣大的徹底聽聞,聽聞之後,還要徹底的思惟産生聞慧思慧,之後,就有可能産生通達真實性的見地。

  這裏談到我們要變成這樣一個人,因爲,通達真實性見地是産生勝觀不可缺少的原因資糧,是一定要具備的。但是,這種見地在誰的身上會産生呢?必須是一個能夠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的人,才會産生這個見地。而我要怎麼變成這種人呢?就要先了解了不了義的差別何在?區分清楚之後,再進一步,對于佛陀所開示的經論了義的內容意義徹底通達的了解。這二個項目都必須透過原因(邏輯推理)來達成。

  此若不依定量大轍解密意論,如同生盲又無導者而往險處,故當依止無倒釋論。爲當依止何等釋論?謂佛世尊于多經續明了授記,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徧揚叁處,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

  了義不了義的區分要靠原因(推理)來做說明,其次,要徹底通達了義內容的批注闡述,也是要靠原因(正理)。因此,對于這些原因(正理)的了解,必須依賴大論來學習其中的邏輯推理的方式,假設不依賴于大論來學習的話,無論如何,對邏輯的推理是不可能了解的。因此,有必要追隨龍樹菩薩在論典裏所運用的邏輯推理的方式、原因的闡述說明,透過這個學習,邏輯推理的運用就會進步很多,腦袋會變得很靈光,思惟非常的靈敏,原來沒有那麼靈敏,不太聰明的,以後會變得很聰明、腦袋靈敏,邏輯推理非常快速。

  在思惟辨證很清晰的情況下,當然就很容易了解了不了義的區別所在,對于了義內容的批注就很容易徹底的通達。因此,就有必要追隨龍樹菩薩來學習邏輯推理的方式。所以,後面的經文就如此談到,「此若不依定量大轍解密意論(大乘解釋密意的論典),如同生盲又無導者而往險處,故當依止無倒的釋論。」此意指我們學習之時,一定要根據一部解釋的大論來學習。如果不依賴大博士的批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進行,就沒有辦法了解了不了義的區別何在,了義的內容是什麼。就好像一個沒有眼睛的人,走路的時候常危險,會走到一個很悲慘的地方。所以,必須依賴怙主龍樹的批注,使我們的邏輯推理、了解更加進步。

  因此,有必要追隨怙主龍樹對于佛陀思想的解釋。如此去學習,我們才有能力去區分了義不了義,而且對于開示了義的經文才能夠有辦法徹底通達,因此,追隨龍樹,在邏輯推理方面就會學得非常純粹、非常好。除此之外,假設追隨其他學者學習,對于了不了義的區分,以及開示了義內容的經文就沒有辦法徹底的通達了解。而且追隨龍樹菩薩,也是佛陀曾經預言授記過,特別對于佛陀所開示空性意義的教言經文的意義能夠了解得很清楚,而且透過邏輯的推理闡述明白的就是怙主龍樹,意思就是有必要追隨怙主龍樹。

  看課文,【爲當依止何等釋論?謂佛世尊于多經續明了授記,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徧揚叁處,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應依彼論」,是指應該依靠他的論典之後才能夠通達空性的見地,這是指依靠龍樹菩薩所闡述的典籍去學習,我們的邏輯推理就會增強,當我們的邏輯推理力量增強,就有能力去區分了不了義,同時對于開示了義的經文也能夠徹底通達了解。這些都做到了,就會變成能夠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的這種人,當我們變成這種人之後,再去尋找通達真實性的見地是什麼,然後內心才會産生真實性的見地。

  第401頁就是談到,如果我們追隨龍樹菩薩的思想去學習,邏輯推理的能力就會非常好,因此,才能夠達成前面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就會變成一個能夠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的人,如果變成這種人,就有可能找得到不顛倒的見地,內心也就有可能産生了。

  以上是簡略說明要如何成爲一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一個人。我們說,要尋找正見要先變成一個能夠依賴了義不依不了義的這種人,那沒有達…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