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毘缽舍那《一》
講授: 雪歌仁波切 翻譯:張福成老師 2009-07-10
今天這一堂課我會透過翻譯來講述,因爲「毘缽舍那」的意義深澳,所以解釋用詞一定要非常正確精准,而且經典原本的用詞也非常難,所以我沒辦法直接用中文講解,因此沿用之前在四講修佛學會的講述方式,請張老師幫忙翻譯爲中文,如此用詞會比較准確。
(一)說明必學「毘缽舍那」的理由
1. 第一個理由-------使修學完整不偏
就《道次第廣論》的學習者而言,特別是現在我們學習到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如百煉純金的聖教傳承的機會,真的是非常殊勝難得。尤其是現在我們都得到了暇滿人身,這更是非常殊勝珍貴的。我們已得此暇滿人身,而且現在又有機會學習到至尊大主《道次第廣論》的教法,將來要再進一步去學習《密咒乘道次第廣論》。我們在世上這一輩子,要先以聞、思此教法作爲學習的基礎,而後在此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將理論實踐運用來作禅修。如此,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修學,在這一條成佛的道路上,自己就能夠往前移動幾步,好好的多走幾步。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善緣機會啊!
在至尊大主所寫的《道次第廣論》中有「廣大道次」和「甚深道次」兩部份,我們現在所要聽聞與思惟的「毘缽舍那」是在《廣論》最後面的段落,屬于「甚深道次第」的學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要透過聽聞師長的講說來進行思惟學習,而後慢慢的才能得到「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甚深道次」的義理,先作廣泛的聞思學習。假設我們對「甚深道次」的內涵不學習也不作聞思,而僅僅只是想要依靠著「廣大道次」這部份的內涵,只是單獨的在此範圍中來進行聞思學習,而且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來努力修學,若僅只是在這種的學習狀況中,那將來還是可能會走上學習的岔路,仍然存在著可能會「墮入常邊」的極大危險呢!
因此一般來講,這《道次第》的學習包含了「廣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方便分支」和「勝慧分支」,這兩個內涵應當是要結合在一起,「雙運」貫通的,要能如此的來學習,這是非常有重要的!通常,我們在「勝慧分支」的部份,不管是能夠學習進步得到多少,都是一定會直接再幫助到「方便分支」的部份,而使這部份的體悟也會隨之更加擴大,而且力量也會更增強。因此,如果僅只是單單重視「廣大道次」一個部份,實際上是會走上岔路的,仍會存在「墮入常邊」的危險。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甚深道次」作廣泛的聞思學習,這是大家都應該要重視的!
這就是必須要「多聞」的道理,佛陀在佛經裏也曾經開示過,沒有「方便」所攝持的「勝慧」,那是一種束縛;沒有「勝慧」所攝持的「方便」,也會形成另外一種束縛,這些我在前面的課程中也都曾經講過。「束縛」,簡言之,就是不管怎麼做,都不能夠得到解脫和成就佛果。因此「廣大道次」和「甚深道次」,一定是要相輔相成的。若「廣大道次」沒有得到「甚深道次」的攝持,那仍然沒有用處,因此修學「甚深道次」----勝慧的部份,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若「甚深道次」沒有得到「廣大道次」--「方便」(菩提心)的攝持,也就是只有「甚深道次」----勝慧的部份,而沒有了「方便」(菩提心)去幫助它,那無論勝慧修得如何深奧精采,也是可能會發生偏差錯誤的,會有「墮入斷邊」的危險存在!
因此,當我們對《菩提道次第》進行廣大的聞思修學時,應當要記住蓋噶當派大善知識種敦巴曾經開示過的,要能以「四方」作爲道路,而這只有上師大佛尊才能夠做得到呢!這是大佛尊阿底峽尊者教法的特色,而大佛尊教法的特色,(噶當派修行的方式)就是以「四方爲道」。 所謂的四方都能作爲修學道路,其意義是指,不管我們是在修學下士、中士、上士的哪一階段,或是修學顯教乘門或密咒乘門,小乘或大乘等等,無論我們眼前是在修持哪一階段的法,實際上都應當要,將這一條完整的成佛道路中所有階段的精華內涵,全都濃縮包涵在眼前的學習之中,而且也必須是和其他任一階段的法不相違背的。 譬如在修學下士道的法類時,也是要能夠將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精華內容都包括在裏面的,而且是彼此不相違背。就算是在修學小乘的法類,也是必須要將大乘法的精華融會貫通在其中的;而同樣的,當修學大乘法類時,也是要能含蓋包括小乘法的內涵。此種特殊的禅修方式,即所謂的「四方爲道」,無論是從四個角的哪一個出發,都是能夠作爲修學的道路,最後一定會達到目的地。
至尊大主開示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然也開示了下士、中士、上士道次,這些階段雖然都是個別分開來作詳細說明。但在這些個別說明的前面,還有一個段落,就是要能對道的整體理論先引發定解。 因此,當我們在修學《道次第》的時候,雖然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都是個別分開的,但是因爲在這學習之前,已經對于道的整體理論有了定解之故,所以,之後無論是在下士、中士或上士,任何個別修學階段的時候,也都還是會和其他階段的修學不相違背的。因此,即使我們現在是在修學下士道的階段,但中士、上士的道次內涵,也都要能夠濃縮含蓋在其中,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能夠這樣作修學的話,這些法類就會變成是彼此能夠相輔相成的。
因此,雖然現在是修下士,但是對于將來中士、上士道次的禅修,也都會發揮出很大的功效,使得將來能夠在正式修學中士、上士道次時,變得很容易進行,而且內心的證悟也會很迅速的産生。因爲在修學下士道的段落時,基礎已經打得非常好了,所以將來在進入中士、上士的修學階段時,就顯得容易多了,而且內心的證悟也很快産生。如此,對于「成就佛果」這最高目標,也是能更加快速的達到,所以這是非常快速的一條成佛道路。是有這麼一個特色存在! 就《廣論》而言,在「成就佛果」方面的開示,可以說是非常殊勝、非常好的,要比這個更好也沒有了。班禅大師洛桑耶謝曾經針對此內涵,寫作了《捷速道(速疾道)》(道次第的批注),談到了「成就佛果」最快速的道路就是在此!
2. 必學的第二個理由------在禅修廣論之前,必須先有完整的道總認識
我們都很重視《道次第廣論》,也都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學習,因此在學習《廣論》的時候,無論是在學習其中的哪一項法類,對于其他階段的精華內涵,也是必須要能夠全部含蓋在其中。若我們想要真正的達到這樣的修學程度,那先要對于《廣論》的整體內容有個完整的了解。假設對于《廣論》的整體內容沒有了解的話,那在修學其中的一個段落時,又該如何把其他段落的內涵濃縮含蓋在裏面呢?當然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對于《廣論》的學習者而言,必須要先對《廣論》作廣泛的聞思學習,之後才可能産生出整體的認識了解,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
譬如,在《廣論》的前面部份有「依止善知識」的階段,之後依次有下士、中士、上士的學習階段,而在上士道之中,最特別的就是「甚深道次」的部份。當然各個段落的內涵都是不同的,但就修學「依止善知識」而言,它是和後面每一段落的修學都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在禅修「依止善知識」時,也必須要能通達了解後面全部階段的內涵,要將它們整個融會貫通在一起,這是一切修學道路的關鍵基礎。若已有了這樣的理解,再來禅修「依止善知識」,那將來再進一步修學到後面的「廣大道次」----方便分(菩提心)和「甚深道次」----勝觀等。在正式的禅修這些較高深的法類時,是會迅速的産生內心證悟,而且比較容易能夠發揮出功效,産生出很大的幫助。
又譬如在禅修下士道次的法類時,前面已具足了「依止善知識」部份的基礎,後面中士的道次,再後面是上士的道次,而其中最後面則是個別的「甚深道次-----勝觀」的部份。若是我們都能夠像之前所談到的一樣,要將全部道次的精華內涵都完整貫通,並融會在眼前這下士道的法類修學之中。那相同的道理,在修中士道次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最前面是修「依止善知識」和下士的道次,後面則是上士的道次,而在上士道次裏的「菩提心」、「空性」的禅修,這些都應當要能夠貫通,全部融會在這中士的道次修學之中。若是能這樣作的話,雖然好像只是在禅修中士道階段的法,但實際上,一切成佛道路的內涵精華也都全部包括在其中了。
而當禅修上士道次時,最主要的是「菩提心」和「了空慧」的學習,譬如修上士道次中「菩提心」的段落,當然最前面一開始的入門處,仍是「依止善知識」,之後有下士、中士道次,而在修菩提心之後,還有「甚深道次---空性」的部份,這些內涵也都應當要濃縮包括在修「菩提心」之中,必須要這樣的掌握住關鍵重點。 再後面則是修「甚深道次」---空性(勝觀)的段落,在禅修此時,也要能夠融會貫通,一開始入門的「依止善知識」、下士、中士、上士道次、「菩提心」---「方便分支」的部份,這些內涵也都要能夠濃縮在「甚深空性」的禅修裏呢!
如果一位行者能夠以這種方式來修行,就稱之爲「四方爲道」。掌握住關鍵要點之後,「四方」都能夠作爲修學的道路,意即要掌握住「四方爲道」的關鍵重點。因此就一個禅修者而言,應該把道的整體內涵融會貫通來作禅修,如果能這樣作,那無論是修學其中的任何一個法類,也都是能夠和其他的法類不相違背的。如此,融會貫通,一…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