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引用了一個頌文,實際上平常都是引用二個頌文的。因爲,在《修次中篇》就引用二個頌文,但《修次初篇》卻只有引用一個頌文。因此,「此中說言」後面的解釋,是二句頌文一起解釋的,不僅只是解釋一個頌文而已。 此頌文在前面(中文343頁第六行)曾經引用過,『如修次中篇雲︰「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眠故。」』還有後面的『叁摩地王經雲「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爲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余能寂滅。』」此處共引用了二個經文。
「此中說雲」,即是要解釋經文,但我們要先看前面(中文版343頁第六行)《修次中篇》中引用的《叁摩地王經》中的二個頌文,而此處《修次第初篇》只引用了一個頌文。但後面「此中說雲」之後的解釋,卻是二個頌文一起作解釋的呢。 (中文版343頁第八行)『叁摩地王經雲「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爲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余能寂滅。』和(中文399頁第五行)如經《叁摩地王經》亦雲,所引用的句子應該跟前面(343頁)完全一樣才對啊,藏文版中的句子,是一模一樣的,因爲是同一個經文。但是在中文版中,「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爲煩惱亂,如外道修定。」到此處卻變成了「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從中文的翻譯經文看起來好像不一樣、好像是不同的句子,不同的段落,其實這是同一個經文呢。
很可能原因是,因爲法尊法師翻譯此書時,並不是一天、二天就翻譯完成的,很可能從開始到完成這中間,其實已經過了很長久的時間,所以翻譯到後面的段落時,可能沒有把前面段落的翻譯再看一看,因此又翻譯成爲另外一個不同的句子。其實,在藏文版裏,它們是相同的一個句子、相同的段落。
此中說言「雖修叁摩地」是第一個經文的第一句,「然彼不能壞我想」是第一個經文的第二句,「其後仍爲煩惱惱」是第一個經文的第叁句。「設若于法觀無我」是第二個經文的第一句,「既觀察已若修習」是第二個經文的第二句,「此因能得涅槃果」第是二個經文的第叁句,「由諸余因不能靜」是第二個經文的第四句。所以從「此中說言」之後,就已經把引用的第一和第二經文,全部都講解過了。
☆問答部分
問:無我了空慧必須要菩提心的攝持,以前仁波切曾說過,一個是廣大的了空慧,一個是狹隘的。對于這個,好像比較難體會,可否再舉例說明?了空慧若無菩提心的攝持,了空慧就是不究竟、不圓滿且容易退失的,我聽了只感覺是文字而已,沒有辦法跟實在的東西結合?
答:「緣空慧」在大、小乘門中都有的,大乘的緣空慧,可以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而小乘的緣空慧,只能夠對治煩惱障而已。有此區別,是因爲「緣空慧」的力量有大小差別。爲何「緣空慧」的力量會變小呢?是因爲無菩提心攝持的緣故。
問:如果光從「法無我」來看,「法無我」跟菩提心,好像沒有什麼關系?
答:「法無我」,這「無」不是「沒有」的意思喔,不論「法無我」或者「補特伽羅無我」,都是指沒有自性,或是沒有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體性,都須要靠無量無邊的因緣才能産生。因此,完全是因爲要依靠著其他的因緣,才能讓它展現,它自己是完全沒有自性。所以,關于這部分的義理,我們的了解必須要越深、越廣。而對于因緣的緣起法則,也必須要有相當深、相當廣的了解,才可能會對于空性的道理有較深廣的了解;如果對于因果緣起法則,沒有深廣的了解,那對于空性義理,也不會有較深廣的了解。因此,在緣起法的部份,我們會修自他換、菩提心、業因果,並且要思惟十二緣起等等,透過這些學習,之後對于緣起的體悟,才會愈來愈深廣,之後空性的道理也才可能會較深廣的了解。「空」不是「沒有」,而是指必須要依靠著無量無邊的緣,它才能夠産生這個法,是透由此緣起法,空性的道理就顯現出來。由此知道,體會空性,非常須要依靠緣起法的道理。所以,如果緣起的道理體會的不夠深廣,那空性的道理,也會相當薄弱。
問:您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修大悲心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擴大緣起的作用,一定要在大悲心的基礎上,去觀修空正見,此空正見才是圓滿的。即是依靠著大悲心,來幫助我們擴大緣起的部份。
答:沒有錯。
廣論毘缽舍那《二》
講授: 雪歌仁波切 翻譯:張福成老師 2009-07-31
◆調整聞法動機
今天是我們第二次學習勝觀的課程,從今天開始我們慢慢地學習。就勝觀方面而言,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目標到底在哪裏呢?對于甚深空性的意義,內心有些粗略的了解。靠著這粗略的了解,對于佛陀薄伽梵,我們的相信之心就會更加地強烈。而且對于佛陀所開示的取舍教法,就是業力因果的部分,在修行上面也會做得更好。對于黑色的惡業逐漸、逐漸地努力減少,對于白色的善業逐漸地努力增加。所以,在自己身、口、心叁門方面,對于黑白善惡業的取舍道理而言,佛陀曾經開示的取舍關鍵、重點,因爲修持做到之故,相信之心-信心會越來越強烈。信心越來越強烈,是個非常必要的目標。因此之故,靠著對于空性意義的了解,我們對于四聖谛的相信之心也會越來越強烈。而且對于四聖谛教法之開示者---佛陀薄伽梵,我們的相信之心會更加地強烈。同樣地,對于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業力、因果、善惡取舍的道理-這些教法,我們的相信之心會更加地強烈。而且,因爲信心強烈之故,所以在我們身、口、心叁門方面,在一天廿四個小時裏面,能不能合乎善惡取舍來做,在這方面就會更加加油、會做得更好。所以,要達到前面所說的這些效果,經由勝慧,我們的信心會産生很大的幫助。當然,以前內心就有信心存在,但是現在透過勝慧學習之故,由勝慧的幫助我們的信心還更加強烈,會達到這個效果的。
所以主要而言,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二谛的教法、四聖谛的教法,這些法可以說是究竟方面的教法、究竟方面的開示。把這部分的內容仔細地、深入地推理、分析,之後,慢慢地對深奧的部分就有很深入地了解,所以推理分析做得愈堅固,內心産生堅定的了解就越來越強烈。因此,對于二谛、四聖谛所開示的內容,就我們現在對空性的意義好好地聞思,就可以很深入地明白了解二谛、四聖谛所開示的這些道理。之後,就能知道佛陀對二谛、四聖谛,這些究竟深奧的教法,很清楚、明晰地開示,而且絲毫沒有顛倒,因此對于佛陀-開示者的相信之心當然就會更加強烈。因爲對于佛陀的相信之心非常強烈,所以自己的身、口、心叁門,應該怎麼做佛陀都有開示:如果你這樣做,這種業是黑業,是不好的,是不善業;如果你做這種事情、那種事情,這個業是白業,是善業,是好的。這些好跟壞的部分,我們身、口、心叁門要做的,佛陀都曾經開示過了。因此,現在了解到佛陀所開示的這些內容是正確無誤的;將來很深奧的教法開示也沒有錯誤;對于眼前自己身、口、心叁門善惡取舍的部分的開示,也完全沒有錯誤。對于善惡取舍的法産生相信之後,自己的行爲就會符合這個法而做。
依于前所講諸多原因,一般來講,我們能夠成辦增上生是靠善惡取舍的教法;如果要成辦決定勝,就要靠四聖谛教法的內容。所以,就了解方面而言,應該是成辦決定勝的四聖谛的教法在前面先了解,成辦增上生善惡取舍的教法在後面了解。可是,如果付諸行動,就修持方面來講,就必須善惡取舍的法在前面先學習,四聖谛的意義則是在後面學習。爲什麼?因爲,如果說我要符合善惡取舍去做的話,首先我要對業力因果有所了解。如果我要對業力因果有所了解,我必須對業力因果的開示者-佛陀,要完全地相信,因此,我才相信業力因果是正確的。可是,如果我要對佛陀有完全的信心,那要對他所開示最主要的核心教法--- 二谛、四聖谛的教法,這些內容做很深入的分析。假設我很深入地去分析裏面深奧的內容,發現佛陀所開示的二谛的內容、四聖谛的內容都是完全地正確無誤的,我對于佛陀薄伽梵的信心當然就非常地強烈。對二谛、四聖谛的教法內容完全地相信,對于開示者 --- 佛陀---的相信之心當然也就更加地強烈。因爲我對佛陀完全地相信,所以佛陀開示的善惡取舍的教法,我就相信完全無誤。因爲相信這些善惡取舍、業力因果的教法完全無誤,所以我的言行舉止當然就盡量符合善惡取舍因果的內容去做。因此在了解上面而言,應該是決定勝的教法在前面先了解,增上生方面的教法在後面了解。可是,就付諸行動修持方面來講,卻是增上生這部分的教法,要在前面先學習去做到,之後,決定勝這方面的教法在後面去做。
◆必修勝觀之因
- 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
原文:此中說言「雖修叁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叁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上能斷除我執,故雲「然彼不能壞我想」。
上次(中文399頁倒數第6行、藏文564頁)引用《修次初篇》的內容,裏面又引用了《叁摩地王經》的一個頌文,這個段落所談的內容是什麼呢?至尊仁波切在這邊開示:不應當只有修安止就認爲足夠了,後面還要加…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