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缽舍那(勝觀)。此處的「而更」兩字的意思,就是指後面還要再作觀修,二者是有著前後次第的關系。然後再進一步,才是來觀修毘缽舍那。所以,這裏談到的是「出世間的勝觀」(緣取空性來修的勝觀),此是『必不可少的支分』。但是,修此毘缽舍那的前面,先要能對于空性義理有所了解,産生出「了空慧」,對空性很明白通達體悟,然後再進一步,再緣取空性觀修毘缽舍那,是指此意! 先對空性有所了解,然後才有辦法緣取空性修勝觀。(399頁第二行),應當先産生對于真實義---空性的意義,無顛倒的決定了解---「了空慧」,如此,才有辦法進行緣取空性的觀修-----緣空勝觀。可見,緣空勝觀的禅修是放在最後面的階段。譬如就安止來討論,首先,要先能了解所緣的對境是什麼,了解所緣對境之後,才能夠學習將心「專一安住」在這對境上面,此二者是有著前後的關系,所以,了解所緣對境和修安止,是不同的過程步驟喔!
與此情況完全一樣,首先,「毘缽舍那」的對境當然是空性,所以要先了解對境空性,這是前面的步驟。了解空性這對境之後,才有辦法去進行緣取空性的觀修(勝觀),這是不同的二個過程步驟。所以《廣論》上面有說,必須要能『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意即要先了解對境空性的部份,産生出「了空慧」(勝慧),在已經了解之後,才能再來進行勝觀的觀修,因此,是有著前後的關系。所以,了解空性和緣取空性來修勝觀,此二者完全不一樣,緣空勝觀的觀修必須是在後面的步驟才能進行的。
此部分若是從「地道」理論來談,是比較容易了解的。就了空慧(空性的證悟)而言,就算是大乘的資糧道,乃至未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都可能了悟空性,即使是在中士道的修證段落,也都可能了悟空性,或者在還未禅修道次第之前,也是有可能了悟空性。可是,要緣取空性修勝觀而得到「緣空勝觀」,就必須是大乘加行道的修行者才可能證得,即證得「緣空勝觀」與進入大乘加行道,二者是同時發生的。 可是在加行道的前面,資糧道也有可能得到「了空慧」,乃至更前面的未入道者,都有可能産生「了空慧」,「了空慧」可以在很前面的修證階段就可以得到。得到「了空慧」之後再緣取空性來修勝觀,緣取空性後再叁修、再叁修,久而久之,終于證得「緣空勝觀」,當「緣空勝觀」證得的時候,就算是已經進入加行道,這二者是同時發生的。
可見得「了空慧」和「緣空勝觀」不同,看廣論上所講的,兩者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應于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這是「了空慧」(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後面再修「緣空勝觀」的,才算是「毘缽舍那」。可見,前前和後後這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有問「勝觀」是否亦是「勝慧」呢?「毘缽舍那」是否亦是「勝慧」呢?當然是!緣空的勝觀當然是「勝慧」中的一種,不過它是比較細致的、比較高級的、境界比較高的那一種勝慧。譬如安止也是一樣,分爲幾種過程。在修正式的安止,前面先要讓內心能夠專一的安住,得到一個「專一的等持」,得此之後繼續禅修,慢慢的正式的安止才會産生。所以,正式安止的産生,是在最後面的階段,而前面要能先得到一個「專一的等持」,亦即先得到此「無過失的等持」,再依此「無過失的等持」繼續修,然後才會引發出「住心」的次第。要經過九住心的住心次第,最後才會得到一個正安止。可見得,正安止雖然是一種「等持」,但是正安止本身是一種很高級的、境界是很高的。而在正式證得之前,還有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所以,兩者是有前後次第的關系。 此與修毗缽舍那的情況完全一樣。在正修之前要先證得「了空慧」,再繼續觀修,之後再得到一個「緣空勝觀」。此緣空勝觀當然也是勝慧的一種,但是它是很高級的、境界是很高的那一種,就如同安止一樣,與其他過程中的是有差別的。內心産生「了空慧」,與內心「證悟空性」是一樣的意思,這是在觀修「緣空勝觀」之前所必須先作的。因此,在還沒有進行禅修「緣空勝觀」之前,要先得到「了空慧」(證悟空性),意即在還沒有觀修「緣空勝觀」(毘缽舍那)之前,必須要具足一個順緣(資糧),即是必須有「了空慧」(證悟空性)。
4. 說明毘缽舍那的四個大綱
請看「毘缽舍那」這一章的大綱,(請參閱廣論中文版401頁,藏文版567頁)。『第二、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一. 依止毘缽舍那資糧,二. 毘缽舍那所有差別,叁. 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四. 由修習故毘缽舍那成就之量』其中的第二點,差別即是分類,第叁點,「緣空勝觀」既然如此重要,那要如何進行禅修,禅修的方式是什麼呢?第四點,經由如此禅修之後,要如何知道成功,已經證得了「緣空勝觀」呢?要以何種標准來衡量呢?因此,必須要說明清楚成功證得之量的標准。「 毘缽舍那」分爲這四個項目。其中第二個項目---『毘缽舍那所有差別』即是緣空勝觀的分類,它的篇幅在藏文版中是從769頁才開始,而在中文版中是從531頁開始的。所以,從那裏才開始要講第二個大綱、第叁個大綱、第四個大綱,一直到最後560頁結束,篇幅不是很多,總共才30頁,要說明第二、叁、四點大綱。 可是從401頁開始,一直到530頁,只有說明第一個大綱而已。可見得,毘缽舍那所有的重點,差不多都放在第一個大綱之中了。而這第一個大綱,所要說明的是修毘缽舍那的資糧,僅僅只是第一個大綱而已。居然修毘缽舍那的資糧,要說明這麼這麼多的內容,那就表示正式禅修毘缽舍那的前面,要先齊備很多的資糧(順緣)。而此順緣,即是必須具足「了空慧」,而得到「了空慧」之前,也必須要先了解「空性」義理。所以,必須要把空性義理,細而又細的全都詳細的說明清楚。必須要把這些資糧全部都准備好,之後要進行正式的禅修,那就會很容易了。所以,在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勝觀」部分,所要說明的最主要的內容,就只有第一個大綱,即是「了空慧」的部份,而要産生「了空慧」的證悟,就要將對境空性的義理,先詳細明白的了解,所以,書中所占的篇幅就有這麼長。
5. 說明必修毘缽舍那的理由
故得安止之後,並不能停滯不前,還是有必要再繼續修勝觀(毘缽舍那),僅僅只是得到安止都還不夠呢!這原因何在?(請看廣論399頁第叁行),『若不爾者,其叁摩地與外道共。』此即如果得到安止之後,不再繼續修勝觀。這裏的『不爾者』,就是指應當要修勝觀但卻不這樣做。那有何毛病過失呢?如果不修勝觀,『其叁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叁有。』其中的「外道道」,是指外道的修行道路。此即說明爲何我們必修毘缽舍那的原因。『 終不能』得到的結果有二個,第一個是不能斷除粗細的煩惱種子;第二個是,不能離開叁有輪回,得到解脫果位。確實是這個樣子!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得到了正安止,而不能夠再進一步修勝觀,如此則與外道的修行是一樣的,與外道修行的是一條共通的道路呢!在前面修安止之後,就立刻談到勝觀的禅修方式。而其中世間的勝觀,完全是與外道共通的。至于出世間的勝觀,那只有佛法內道才有,外道是沒有的。所以,假設我們已得到安止,卻又修世間的勝觀,那結果還是跟外道一樣。
假設,沒有修出世間的勝觀,其實跟外道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如此會有何後果呢?後果很嚴重!第一,不能斷掉(破壞)煩惱種子,其次,沒有辦法脫離叁有輪回,得到解脫,這些都沒有辦法得到。由此原因即可成立,在安止之後,有必要繼續修緣取空性的勝觀,這個步驟是一定要做的,不能沒有。所以,從『若不爾者』至『解脫叁有』,中間這一段是至尊仁波切宗大師,特別舉出爲何一定要修緣空勝觀的主要原因。
6. 說明此見解的法源出處
得到安止以後,一定要修「緣空勝觀」的原因說明清楚之後,還要再說明其法源出處(根據),表示此主張不是宗大師個人的想法,完全都是根據前輩聖者的見解,此主張即是根據蓮花戒大師所寫的《修次初篇》而來的。故先說明得安止之後,一定要再修勝觀。接著說明其原因爲何,再來就說明其法源出處。而此法源 出處,必須要參閱《修次初篇》經文的內容︰『如是于所緣境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而善觀察,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叁摩地不能斷惑。』此處『于所緣境心堅固已』是指已得到正安止。『應以智慧而善觀察』,是指産生「了空慧」。『若能發生智慧光明』是指修緣空勝觀。『若不爾者』是指如果不能繼續修勝觀的話。『如諸外道,唯叁摩地不能斷惑。』那就像是外道的叁摩地一般,並不能夠斷除煩惱。『如經亦雲『是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其中的『爲煩惱惱』是指爲煩惱所困惱,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勝觀。這整個段落都是直接引用《修次初篇》的句子,中間的『如經亦雲』指的則是《叁摩地王經》,而此段亦是在《修次初篇》中當時所引用的經文,因此要把『如經亦雲』上面的引號去掉,而在「如經亦雲」的後面,再加入個雙引號,一直到『如增上行修此定』,這一整段全部都是《修次初篇》的內容。
(399頁第六行)「此中所言」之後的這一段,是要解釋《叁摩地王經》的文字內容。因爲經文意義、詞句深奧,不易了解,故作解釋說明。可是《叁摩地王經》…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