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達等四不共加行。
(51)具性相:此處之具性相指前述各項條件。
(52)二顯:能顯及所顯,由無明生我執,我執起自他能所。
(53)二障:煩惱障、所知障。
(54)五佛各別之叁昧耶:本處課誦本及此講解本均省略全文。今在此補全如下:一切諸佛與菩薩,勇父及諸瑜伽母,普願垂慈愍念我,由我持明者某名從今已往今爲始。乃至菩提藏要間,有如叁時諸怙主,於菩提乃決定爲菩提心爲最無上,我今即發此殊勝,受持清淨諸戒律,一切善法總皆集饒益有情叁種戒,各當堅固而受持,正覺妙法及僧伽,最上無比叁寶尊正覺瑜伽中所生,戒儀從今堅固持,廣大最勝金剛種,金剛鈴杵及手印真實性中而受持,上師受持亦如是,廣大最勝珍寶種,誓句悅意皆具足每於晝夜六時中,常行四種妙布施,廣大菩提所出現,清淨蓮華大種姓,外內秘密之叁乘,受持正法盡無余,廣大最勝羯磨種,具足一切諸禁戒,真實性中而受持供養事業盡力爲,菩提心是勝無上,我今即發此殊勝,爲利一切有情故我持禁戒盡無余,未救度者令救度,未解脫者令解脫,未蘇息者令蘇息,安置衆生於涅槃。
(55)四力:分別爲依止力,忏除力、防護力,對治力。
(56)性戒:本質爲惡之戒律,如殺生偷盜諸類。
(57)遮戒:佛製爲惡之戒律、如飲酒等。
(58)界:此處指根器。
(59)樹嚴經:漢譯爲《華嚴經入法界品》。
(60)廣略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及概括其他有關著作論典。
(61)如所有:如其所有,一切應有盡有,指廣度。
(62)所知:能爲心之境,凡能作爲心所了知之對象,簡言之即指知識。
(63)盡所有:盡其所有,完全周遍涵蓋之範圍。
(64)善趣:往趣天人善趣圓滿善妙之謂。
(65)定善:決定善妙、永久安樂,指解脫果位;此與「善趣」二者表示世出世間之善果。
(66)製惡作戒:防護製止一切不善十惡,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近學女、優婆塞,優婆夷七種所受持之別解脫戒主要內容。
(67)具十法:此即善知識基本條件,原出自《大乘經莊嚴論親近品第十九》雲:「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或可參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諸論。
(68)二種十真性:金剛乘中合格上師的標准,基本上需如《上師五十頌》所雲:「具戒忍悲智、尊重無谄曲,了秘密儀範,博閑諸論議,善達真言相。曼拏羅事業,契證十真如,諸根悉清淨。」至於外十真性爲:「一善巧了知繪布壇城及入壇修壇城法,二善巧加行等禅定,叁善巧知手印,四善巧知右伸,左伸、圓形、平等等姿勢;五善巧金剛跏躍等各種坐姿;六善巧諷誦,七善巧護摩火供,八善巧供養儀軌,九善巧應用事業,十善巧送歸等收攝諸法,此屬隨順《勝住續》所說下叁部阿阇黎必具。內十真性爲:一善巧修守護輪至回遮間諸方法,二善巧藉繪製咒輪佩身而守護回遮,叁善巧瓶灌及密灌,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五善巧開分怨敵護法相離之和合事,六善巧食子儀軌,七善巧意誦、金剛誦、叁昧耶誦、輿乘誦、忿怒誦等持誦法,八善巧如理修建壇城,未修成壇城則知收攝之法,九善巧勝住儀軌,十善巧觀修、供養壇城,此是屬《金剛心莊嚴》所說無上瑜伽部金剛上師所必具條件:此外《金剛幕續第八品》亦有說十真性,欲依止上師者應持爲圭臬揀擇真實上師。
(69)勝住:勝住、善住意,指於壇城中爲佛像、靈塔、經典等灌頂、裝髒、迎神、安住之儀式,漢地義較狹,指於佛像落成後,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與道教名詞謂開光,或開眼,安神、入神等意義不同。
(70)叁身無盡莊嚴大輪:即身語意密不可思議之義,簡而言之,身密不可思議:佛身量及頂髻高不可見,語密不可思議:妙音周遍世間一切處;意密不可思議,佛一切智周遍一切所知;
(71)幻化網:以方便善巧爲利益衆生,故依發心及願力「幻化」不可思議如「網」多端萬象。
(72)嬌媚或遊戲:《大手印甚深導引·勝共成就庫藏》雲:隨順應合地上、地中、地下天龍人等六道各有情以身莊嚴不可思議示現。
(73)色等五蘊:參見注33。
(74)百種姓:依《上師供養儀軌導引開顯密要耳傳口訣庫藏》雲:「毘盧遮那種姓,寶生種姓、無量光種姓,不空成就種姓,不動佛種姓各二十種,計百種。」
(75)大秘密唯一種姓:即金剛持。
(76)二顯:能顯及所顯,由無明生我執,我執起自他能所。
(77)有境:入於自境之法,此處指心。
(78)具二清淨:自性本淨及倏爾客塵清淨。
(79)有漏近取蘊:具有煩惱的前一業惑之近因所産生,再成後一業惑之産生之因。
(80)叁遠離:身遠離、口遠離、意遠離,或有譯成「叁寂」。
(81)由母所得之紅明點:成身理論詳見《生起次第釋論集》中《叁身建立論》內文。
(82)視師爲佛:密乘實修中,未依止前先須善巧觀察上師,藉由前述抉擇善知識十法,再依外內十真性之標准揀別後,於合格之真正上師,再善巧依止之法,一位真實上師其言行舉止無不契合佛法,既已契合即與佛無別,自然可視師爲佛,並非說未觀察或不知觀察便率爾糊塗視之,不作觀察日後易犯密戒,過患極大,可不慎哉!
(83)八無暇:《八千頌》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地及與長壽天,邪見諸佛不出世,暗啞此等八無暇」。
(84)自他五圓滿:自五圓滿爲:「得生人中根具足,業際無倒住正信」即說得人身,住佛法住世之境,聞思修所需之諸根官具全,不隨外道顛倒邪見而行,業無錯倒,欣樂入教法正信;他五圓滿爲「如來出世及說法,教法住世得隨轉,爲利他故心哀愍。」佛降世、說正法,法未滅,有隨法行者,複有悲心攝受弟子之人。
(85)愛有歡喜林苑:即喜林苑,帝釋天所居善見城北有一苑,池塘林木,賞心悅目,男女諸天恣情享受欲樂之處,《俱舍論卷第十一》:「種種妙寶具足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衆車苑、二粗惡苑、叁雜林苑,四喜林苑。」(大正Vol.29, p.59下)
(86)七聖財:《寶積經四十二》:「信戒舍聞慚愧慧,如是七財無盡藏」。(大正Vol.11, p.249上)。
(87)五道:六道中天、非天二合一。
(88)口訣:此處口訣主要以《修心七義》之知母、念恩、報恩諸法作觀。
(89)二種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90)五力:此爲《大乘修心七義論釋》雲:「總攝教授心,應修五種力」依慧海法師譯爲牽引力、修習力、白種子力、破壞力、願力。
(91)四種加行:同前書雲:「四行勝方便」。釋爲集積資糧加行、淨障加行、供魔加行、供養護法加行。
(92)五過:《辯中邊論》雲:「懈怠忘聖言,及昏沈掉舉,不作行所行,是五失應知」(大正Vol.21, p.471下)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雲:「五過失者,謂加行時懈怠爲過失,於叁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若忘所緣心於所緣不能定故;己住定時沈掉爲過,彼二令心無堪能故;沈掉生時不作功用是其過失;以不能滅二過故;離沈掉時行思是過失。」
(93)善妙根本:以下皆屬大乘修心七義教授科目,修士求詳解者可取《大乘修心七義論釋》究讀;此處非本論故不贅。
(94)諸瑜伽修一:釋中雲:一切瑜伽皆以利他心而作。
(95)諸倒覆修一:釋雲:思惟遇苦難有情諸苦悉歸於我之意。
(96)初後作二事:晨起觀照不離二菩提心,晝間正知正念,夜臥自省悔忏。
(97)二境:指順逆。
(98)二事:總體法叁昧耶,別支修心叁昧耶。
(99)叁種難:謂煩惱初難念及、中難製止、後難斷除。
(100)叁主要因:值遇良師,自心堪能如理修法,具足修法所需順緣。
(101)叁無壞失:不退敬信師長,不退勇進修心,不退守護大小乘細微學處。
(102)叁無離:身口意叁無離正法。
(103)六種顛倒:忍顛倒、欲顛倒、味著顛倒、悲愍顛倒、教心顛倒、隨喜顛倒。
(104)風息之馬:藏地乘馬,故以其爲喻,心如騎士,呼吸風息如馬,受其駕禦。
(105)集:衆生積造業習氣,招致六道等與其相應之果爲「集」。
(106)追求菩提:本頌文句中作(注:此處原爲藏文),並無此句(注:此處原爲藏文),義上雖無差別,字面則有出入,尊重原文,依文照錄。
(107)四魔:天、蘊、死、煩惱四魔。
(108)製惡作等叁戒:製惡作、攝善法、饒益有情叁戒。
(109)下中士道後:本法各偈口授講解時,可配合叁士道作科判段落講解,故此處如是說。
(110)異熟:指果報報應。
(111)十一利生:饒益有情戒中以十一相作饒益;《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雲:一者於應助伴而作饒益,二者於昧理者爲作饒益,叁者於有恩所爲作饒益,四者於諸怖害,能爲救護,五者於他憂惱令其開解,六者於缺資具,爲作饒益,七者於求依止,爲作饒益,八者隨有情心爲作饒益,九者於正行者爲作饒益,十者於倒行者爲作饒益,十一者爲欲饒益諸有情故,以神通力而作調伏。
(112)耐怨害忍:亦譯忍他毀犯忍,於他人傷害我事皆忍不嗔。
(113)安受苦忍:亦譯忍法苦行忍,爲修正法,忍一切苦痛寒熱而事修行。
(114)思擇法忍:思惟勝解之安忍中勝解之叁寶、無我等八種對象
(115)心于所緣:修止之定義是「心一境性」,所緣一境可爲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不論爲何皆需明顯專注其上是謂。
(116)意造:心意所造作而現。
(117)偏空:偏頗他空,落於頑空、斷空之界。
(118)等持:修止中第九住心,心平等安住離取舍。梵文samadhana或譯叁摩地。
(119)阇摩他:梵samatha, 藏 ,或譯阇摩他,《解深密經第六品》雲:「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阇摩他。」《寶雲經》雲:「阇摩他者,謂心一境性。」
(120)成量:本詞需架構於因明基礎上理解,所涉範圍過大,一言難盡,簡單來說,成量即爲以佛爲量真(Pramanabhuta)論證因圓滿至果圓滿,自利利他二圓滿者,才是成爲量之一切智、佛。
(121)諸口訣:此中即藉因明爲方法,論證甚深中觀見緣起性空,空有不礙諸要訣。
(122)商主:舊時一群外出商販中之領袖,經驗、閱曆皆爲衆人表率之人。
(123)第一次第:即生起次第,此中理論詳見拙譯《生起次第釋論集》。
(124)阿瓦都帝脈:梵Avadhuti之譯音,即中脈。
(125)八瓣脈輪:即心輪八脈,詳見上書。
(126)第叁次第:格魯派主修叁大金剛中密集金剛圓滿次第有二傳規,一爲聖者傳規,說身遠離、口遠離、意遠離、幻身、現證菩提、雙運共六支,身遠離屬生起次第,口遠離亦稱金剛誦,屬圓滿次第故身遠離含於圓滿次第中,二者屬一次第;緣於自心或心之次第是意遠離第二次第,幻身世俗谛又名自加持次第,現證菩提同勝義谛光明次第,二谛雙運或無二智是第五次第,故此處說第叁次第幻身。另一爲智足傳規,教法不同不贅。
(127)上下境:上境上師叁寶,下境貧窮乞丐孤獨無依老病者。
(128)結生相續:《俱舍論》卷九:「從茲蘊厚,中有便沒,生有起已,名已結生」即中有神識入母胎赤白二谛交會中受孕。
(129)准吾:據藏文晶珠本草記爲貨貝或擬棗貝[Monetaria moneta (Linne) Erronea (Adusta)]。
(130)行相:所作所行行狀事業之義。
(131)普賢行願: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132)子嗣:菩薩、聲聞及佛弟子爲佛之子嗣。
(133)四輪:住大乘、依上士、善願遂、順緣具。
(134)聲緣:聲聞、緣覺二衆。
(135)叁具:灌頂、口傳、講解叁具全。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