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达等四不共加行。
(51)具性相:此处之具性相指前述各项条件。
(52)二显:能显及所显,由无明生我执,我执起自他能所。
(53)二障:烦恼障、所知障。
(54)五佛各别之三昧耶:本处课诵本及此讲解本均省略全文。今在此补全如下:一切诸佛与菩萨,勇父及诸瑜伽母,普愿垂慈愍念我,由我持明者某名从今已往今为始。乃至菩提藏要间,有如三时诸怙主,於菩提乃决定为菩提心为最无上,我今即发此殊胜,受持清净诸戒律,一切善法总皆集饶益有情三种戒,各当坚固而受持,正觉妙法及僧伽,最上无比三宝尊正觉瑜伽中所生,戒仪从今坚固持,广大最胜金刚种,金刚铃杵及手印真实性中而受持,上师受持亦如是,广大最胜珍宝种,誓句悦意皆具足每於昼夜六时中,常行四种妙布施,广大菩提所出现,清净莲华大种姓,外内秘密之三乘,受持正法尽无余,广大最胜羯磨种,具足一切诸禁戒,真实性中而受持供养事业尽力为,菩提心是胜无上,我今即发此殊胜,为利一切有情故我持禁戒尽无余,未救度者令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苏息者令苏息,安置众生於涅槃。
(55)四力:分别为依止力,忏除力、防护力,对治力。
(56)性戒:本质为恶之戒律,如杀生偷盗诸类。
(57)遮戒:佛制为恶之戒律、如饮酒等。
(58)界:此处指根器。
(59)树严经:汉译为《华严经入法界品》。
(60)广略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及概括其他有关著作论典。
(61)如所有:如其所有,一切应有尽有,指广度。
(62)所知:能为心之境,凡能作为心所了知之对象,简言之即指知识。
(63)尽所有:尽其所有,完全周遍涵盖之范围。
(64)善趣:往趣天人善趣圆满善妙之谓。
(65)定善:决定善妙、永久安乐,指解脱果位;此与「善趣」二者表示世出世间之善果。
(66)制恶作戒:防护制止一切不善十恶,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近学女、优婆塞,优婆夷七种所受持之别解脱戒主要内容。
(67)具十法:此即善知识基本条件,原出自《大乘经庄严论亲近品第十九》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或可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诸论。
(68)二种十真性:金刚乘中合格上师的标准,基本上需如《上师五十颂》所云:「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了秘密仪范,博闲诸论议,善达真言相。曼拏罗事业,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至於外十真性为:「一善巧了知绘布坛城及入坛修坛城法,二善巧加行等禅定,三善巧知手印,四善巧知右伸,左伸、圆形、平等等姿势;五善巧金刚跏跃等各种坐姿;六善巧讽诵,七善巧护摩火供,八善巧供养仪轨,九善巧应用事业,十善巧送归等收摄诸法,此属随顺《胜住续》所说下三部阿阇黎必具。内十真性为:一善巧修守护轮至回遮间诸方法,二善巧藉绘制咒轮佩身而守护回遮,三善巧瓶灌及密灌,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五善巧开分怨敌护法相离之和合事,六善巧食子仪轨,七善巧意诵、金刚诵、三昧耶诵、舆乘诵、忿怒诵等持诵法,八善巧如理修建坛城,未修成坛城则知收摄之法,九善巧胜住仪轨,十善巧观修、供养坛城,此是属《金刚心庄严》所说无上瑜伽部金刚上师所必具条件:此外《金刚幕续第八品》亦有说十真性,欲依止上师者应持为圭臬拣择真实上师。
(69)胜住:胜住、善住意,指於坛城中为佛像、灵塔、经典等灌顶、装脏、迎神、安住之仪式,汉地义较狭,指於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与道教名词谓开光,或开眼,安神、入神等意义不同。
(70)三身无尽庄严大轮:即身语意密不可思议之义,简而言之,身密不可思议:佛身量及顶髻高不可见,语密不可思议:妙音周遍世间一切处;意密不可思议,佛一切智周遍一切所知;
(71)幻化网:以方便善巧为利益众生,故依发心及愿力「幻化」不可思议如「网」多端万象。
(72)娇媚或游戏:《大手印甚深导引·胜共成就库藏》云:随顺应合地上、地中、地下天龙人等六道各有情以身庄严不可思议示现。
(73)色等五蕴:参见注33。
(74)百种姓:依《上师供养仪轨导引开显密要耳传口诀库藏》云:「毘卢遮那种姓,宝生种姓、无量光种姓,不空成就种姓,不动佛种姓各二十种,计百种。」
(75)大秘密唯一种姓:即金刚持。
(76)二显:能显及所显,由无明生我执,我执起自他能所。
(77)有境:入於自境之法,此处指心。
(78)具二清净:自性本净及倏尔客尘清净。
(79)有漏近取蕴:具有烦恼的前一业惑之近因所产生,再成后一业惑之产生之因。
(80)三远离:身远离、口远离、意远离,或有译成「三寂」。
(81)由母所得之红明点:成身理论详见《生起次第释论集》中《三身建立论》内文。
(82)视师为佛:密乘实修中,未依止前先须善巧观察上师,藉由前述抉择善知识十法,再依外内十真性之标准拣别后,於合格之真正上师,再善巧依止之法,一位真实上师其言行举止无不契合佛法,既已契合即与佛无别,自然可视师为佛,并非说未观察或不知观察便率尔糊涂视之,不作观察日后易犯密戒,过患极大,可不慎哉!
(83)八无暇:《八千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地及与长寿天,邪见诸佛不出世,暗哑此等八无暇」。
(84)自他五圆满:自五圆满为:「得生人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住正信」即说得人身,住佛法住世之境,闻思修所需之诸根官具全,不随外道颠倒邪见而行,业无错倒,欣乐入教法正信;他五圆满为「如来出世及说法,教法住世得随转,为利他故心哀愍。」佛降世、说正法,法未灭,有随法行者,复有悲心摄受弟子之人。
(85)爱有欢喜林苑:即喜林苑,帝释天所居善见城北有一苑,池塘林木,赏心悦目,男女诸天恣情享受欲乐之处,《俱舍论卷第十一》:「种种妙宝具足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二粗恶苑、三杂林苑,四喜林苑。」(大正Vol.29, p.59下)
(86)七圣财:《宝积经四十二》:「信戒舍闻惭愧慧,如是七财无尽藏」。(大正Vol.11, p.249上)。
(87)五道:六道中天、非天二合一。
(88)口诀:此处口诀主要以《修心七义》之知母、念恩、报恩诸法作观。
(89)二种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90)五力:此为《大乘修心七义论释》云:「总摄教授心,应修五种力」依慧海法师译为牵引力、修习力、白种子力、破坏力、愿力。
(91)四种加行:同前书云:「四行胜方便」。释为集积资粮加行、净障加行、供魔加行、供养护法加行。
(92)五过:《辩中边论》云:「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所行,是五失应知」(大正Vol.21, p.471下)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云:「五过失者,谓加行时懈怠为过失,於三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时忘失教授是其过失;若忘所缘心於所缘不能定故;己住定时沉掉为过,彼二令心无堪能故;沉掉生时不作功用是其过失;以不能灭二过故;离沉掉时行思是过失。」
(93)善妙根本:以下皆属大乘修心七义教授科目,修士求详解者可取《大乘修心七义论释》究读;此处非本论故不赘。
(94)诸瑜伽修一:释中云:一切瑜伽皆以利他心而作。
(95)诸倒覆修一:释云:思惟遇苦难有情诸苦悉归於我之意。
(96)初后作二事:晨起观照不离二菩提心,昼间正知正念,夜卧自省悔忏。
(97)二境:指顺逆。
(98)二事:总体法三昧耶,别支修心三昧耶。
(99)三种难:谓烦恼初难念及、中难制止、后难断除。
(100)三主要因:值遇良师,自心堪能如理修法,具足修法所需顺缘。
(101)三无坏失:不退敬信师长,不退勇进修心,不退守护大小乘细微学处。
(102)三无离:身口意三无离正法。
(103)六种颠倒:忍颠倒、欲颠倒、味著颠倒、悲愍颠倒、教心颠倒、随喜颠倒。
(104)风息之马:藏地乘马,故以其为喻,心如骑士,呼吸风息如马,受其驾御。
(105)集:众生积造业习气,招致六道等与其相应之果为「集」。
(106)追求菩提:本颂文句中作(注:此处原为藏文),并无此句(注:此处原为藏文),义上虽无差别,字面则有出入,尊重原文,依文照录。
(107)四魔:天、蕴、死、烦恼四魔。
(108)制恶作等三戒:制恶作、摄善法、饶益有情三戒。
(109)下中士道后:本法各偈口授讲解时,可配合三士道作科判段落讲解,故此处如是说。
(110)异熟:指果报报应。
(111)十一利生:饶益有情戒中以十一相作饶益;《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云:一者於应助伴而作饶益,二者於昧理者为作饶益,三者於有恩所为作饶益,四者於诸怖害,能为救护,五者於他忧恼令其开解,六者於缺资具,为作饶益,七者於求依止,为作饶益,八者随有情心为作饶益,九者於正行者为作饶益,十者於倒行者为作饶益,十一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以神通力而作调伏。
(112)耐怨害忍:亦译忍他毁犯忍,於他人伤害我事皆忍不嗔。
(113)安受苦忍:亦译忍法苦行忍,为修正法,忍一切苦痛寒热而事修行。
(114)思择法忍:思惟胜解之安忍中胜解之三宝、无我等八种对象
(115)心于所缘:修止之定义是「心一境性」,所缘一境可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不论为何皆需明显专注其上是谓。
(116)意造:心意所造作而现。
(117)偏空:偏颇他空,落於顽空、断空之界。
(118)等持:修止中第九住心,心平等安住离取舍。梵文samadhana或译三摩地。
(119)阇摩他:梵samatha, 藏 ,或译阇摩他,《解深密经第六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阇摩他。」《宝云经》云:「阇摩他者,谓心一境性。」
(120)成量:本词需架构於因明基础上理解,所涉范围过大,一言难尽,简单来说,成量即为以佛为量真(Pramanabhuta)论证因圆满至果圆满,自利利他二圆满者,才是成为量之一切智、佛。
(121)诸口诀:此中即藉因明为方法,论证甚深中观见缘起性空,空有不碍诸要诀。
(122)商主:旧时一群外出商贩中之领袖,经验、阅历皆为众人表率之人。
(123)第一次第:即生起次第,此中理论详见拙译《生起次第释论集》。
(124)阿瓦都帝脉:梵Avadhuti之译音,即中脉。
(125)八瓣脉轮:即心轮八脉,详见上书。
(126)第三次第:格鲁派主修三大金刚中密集金刚圆满次第有二传规,一为圣者传规,说身远离、口远离、意远离、幻身、现证菩提、双运共六支,身远离属生起次第,口远离亦称金刚诵,属圆满次第故身远离含於圆满次第中,二者属一次第;缘於自心或心之次第是意远离第二次第,幻身世俗谛又名自加持次第,现证菩提同胜义谛光明次第,二谛双运或无二智是第五次第,故此处说第三次第幻身。另一为智足传规,教法不同不赘。
(127)上下境:上境上师三宝,下境贫穷乞丐孤独无依老病者。
(128)结生相续:《俱舍论》卷九:「从兹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即中有神识入母胎赤白二谛交会中受孕。
(129)准吾:据藏文晶珠本草记为货贝或拟枣贝[Monetaria moneta (Linne) Erronea (Adusta)]。
(130)行相:所作所行行状事业之义。
(131)普贤行愿: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32)子嗣:菩萨、声闻及佛弟子为佛之子嗣。
(133)四轮:住大乘、依上士、善愿遂、顺缘具。
(134)声缘:声闻、缘觉二众。
(135)三具:灌顶、口传、讲解三具全。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