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藥,你有病又不吃藥,你的病怎麼好啊?你只有等到病死爲止,就是如此。
你念念念叁寶,念佛所說的法,你應該依著法去想,這叫正念;不依著法來想,叫胡思亂想,叫顛倒夢想,《心經》上所說的。你依著正念去做,這個藥你服了,一切災難都消失,你會能回到自己的佛寶、法寶、僧法。假外界的佛、法、僧,念念會發揮你自性的叁寶。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特別深,也特別的平淡。
密宗說大圓滿、大手印的法,是密宗最究竟的法門。我們也知道,學習《華嚴經》跟《法華經》,一部成佛的《法華》,一部開悟的《楞嚴》,其實《法華經》、《華嚴經》就包括一切佛法。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從你一發心的這一念心就是因,這個就把佛果的一切事業成就都包括在內;等證到佛果,又把你最初所發的那個心攝受過來,這最圓滿了。
佛法中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現前的、平常的一念心。你念念念叁寶,念念念佛、法、僧,之後又照佛所說的法去做,這叫殊勝因緣,會得到佛、法、僧叁寶的加持。爲什麼能得到呢?因爲你自性的佛、法、僧叁寶顯現。所以這種加持力,地藏菩薩加持,或觀世音菩薩加持,其實是自己加持你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功德更殊勝。“我自己加持自己,那邊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做什麼?但是你不念觀世菩薩、地藏菩薩,你自己又發生不出來,你一念了,跟你自己結合了,結爲一體了,才産生效果。
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想,想就是思惟,還要磕頭幹什麼呢?磕頭也是修行。當你磕頭的時候,消滅你的身業所造的殺、盜、淫業;當你口贊歎佛的時候,消滅你口業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當你憶想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滅你的貪、嗔、癡,叫做舍業清淨。這要練習,你這樣想,這樣思惟,這樣修,漸漸就能入佛道。
這個有因有果。在因地修的時候,一定能契果;等契到果的時候,所證得的究竟果,就是你最初的心。因果交徹。那麼就不要再問了,不要問這個師父、那個師父,到處問,誰給你說的都哪是。如果跟你有緣,你就聽見了,深入一點;跟你沒緣,你就聽得不深入。這是緣的問題,並不是法有差別,法沒差別,誰都得如是說,不如是說就是魔道。
你現在皈依叁形容詞,一定要念念不忘叁寶,這是正確的道路。因爲念念不忘叁寶,使你自己的叁寶産生了,所以你得到加持力。就是自性叁寶,跟外界的現象叁寶,兩個結合起來,自然得到殊勝加持,這個時候你能生起歡喜心。因爲念叁寶而能夠生起自己的一種歡喜心。歡喜心,我們可以說多例子。
有些念經,念得非常歡喜,很愉快。也有些人念經,很苦惱,念得身上發燒、發熱。念《地藏經》看見了鬼來了;鬼沒有來,而是他心裏的鬼來了。要是沒念叁寶,鬼又來了,念鬼,鬼就來了。其實他錯了,《地藏經》的鬼要不是鬼,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說的,鬼來人間都到不了,能到天上去嗎?而且能到帝釋天玉大帝宮殿去嗎?因此,是你自己的心,當你得到法喜,就是念叁寶得到法喜了。我說的都是叁皈依,大家不要想甚深的大法,也不是《華嚴》,也不是《法華》,就是我們受的叁皈依。受了叁皈依,你修行就這樣想。
你說:“法師!你說太多了,我想不到那麼多。”你想不出這麼多,想十分之一也好,只要不離開這個道路,就只在這個道路上去走,絕對能夠走到的。走到什麼道?走到佛的究竟道上去。
這個時候你要有念、有精進,你生起歡喜心來了。你對這個法有殊勝感,就越念越高興,越學越高興。當你不念不行的時候,就得到法的加持了。如果你今天晚上偷懶了,天色也太暗了,跟人家閑談,擺龍陣,或者朋友邀請下飯館,回來晚了,把正事給耽誤,念不成了,你說:“我明天再補吧。”好多道友這樣子,今天功課沒做,等到明天再補。明天是明天,不是今天。這不是衣服破了,拿塊布來補上,沒有這種事,你怎麼補啊?今天的事兒就今天做,不能補。“我不想做”,就懈怠了,就睡覺去了,你睡不著。如果你沒念,你睡不著。如果你用功很久了,不管是鬼叫你,護法神叫你也好,你非得起來念完才睡覺,不然你就睜著眼睛在床上打滾吧!睡不著。不信你試試看,如查你能睡得著,是你沒有功夫,你沒得到那個力量;你真正得到那個力量,你想不念,到時候那個意念自然就念。這就叫加持力,這就是你得到法喜,會生了歡喜心。
當你用功用到這樣子,能念念的不忘,你會自己生起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你自己判斷,過去我不知道的事,現在明白了。過去看這句話,怎麼看也理解不到,如果你現在經常念叁寶或者又再念這部經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怎麼知道呢?就是由你念叁寶的功德,你自心的磨練所生起的慧心,這叫慧。這個慧,就是你對一切事物,能做分析、抉擇、判斷。
你不知道怎麼樣做才對,這麼做對嗎?那麼做對嗎?但是當你用功用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有一個程度了,你靜下來,會開智慧的,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好比這句話不理解,你知道怎麼理解了,你又知道,我現在修行的,有哪些不不對,哪些對。敢不用占察輪打卦去了,我們不《占察善惡業報經》是用占察輪占一占,讓地藏菩薩告訴我們。我有了慧心,你自己會分別、抉擇,知道哪一樣做了是有過錯的,哪一樣做了是有功德的,你對功過自己就能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失誤,什麼叫進取,你就知道這是魔境不定期是聖境。
如果你念經念得忽然看見光明,忽然之間我們燒的香燭上放出一種異香,不是你燒的香,這裏有魔敢有聖境。如果你是念經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斷:“我今天這個異象,我所見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麼是聖境,什麼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排除邪見、惡見。
現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個七,或是拜了幾一忏,得了一種境界相,他就認爲他得到了,認爲了不得了,之後還招搖撞騙,這就是魔境,不是聖境。如果你不起分別,認爲這個跟生死不相幹,照常的來用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正知正見。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間,這要産生慧心。
因爲有了智慧,有了判斷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懇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懇切了,就能決定皈依,決定依著佛、依著法、依著僧。決定的時候,你自己不明了,打開經本看一看,看佛怎麼說的,你就可以決定了。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師父問一問,這就要選擇善知識。有好多種,法師也有好多種,我們就不詳細講了。總這,你必須找一個具德行的善知識,他能跟你分析、解釋清楚,如何算了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了魔境,如何算是聖境,所以我們真正閉關修行的時候,善知識是不能離開的。
像在紐約,有一位卡特仁波切,他是西藏的喇嘛,屬于噶舉巴,噶舉巴就是白教。他成立一個閉關中心,修了好多關房,現在因爲發心的人多,不夠使用,他就增建關房。在增加的進修,我們也幫助他籌畫了一些錢來修行,但是他必須住在山裏頭,不能離開。或者一周,或者是半個月,他都要一每個關房去問一問,問你修行的近況如何,了解一些情況,免得入魔。
但是你想發心到這裏修行,或是發心、發願“我長時要受持叁寶”,你得有定務。有了智慧了,決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夠真正皈依。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沒有慧、沒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動搖,你碰見一個有神通的人說:“我能使你發財。”或者你另又找女人,你太太跟你吵架,他告訴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幫助你。”這完全是邪道,絕對要不得。凡事在五欲境財、色、名、食、睡來幫你忙的,絕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沒有定力,就動搖了。有定力的,誰說什麼,不會被他轉。因爲皈仍叁寶,有了大局主,定力已經産生,這叫定心。
這跟《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菩薩,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那十種心,有所不同。我這裏講的是淺近的,是近著一般的受了叁皈依之後,應當有的,必然有的這些現象。如果你的修行的話,這個現象就有了,不修行的話,沒有。
還要有施舍的心。不是出家人一要你施舍,我們在家弟子就認爲:“我們要拿錢給師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師父要修廟了,要蓋大學了,要幹什麼了,這才叫布施,不是這樣子,施是施你的心,你所說的那是物質,物質解決不了你心的問題。你施點財,或者供養一點東西,你得福,是不錯的,這是佛說的。你要認爲因爲布施就能成道。沒有!成道不是錢買的,多錢都不行。《金剛經》上講,把這個七堆滿叁千世界那麼多,你拿來布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剛經》。懂得這個涵義了嗎?
我加上兩句。我們聽經,你爲什麼來聽經?你得搞清楚。爲什麼要聽這個老和尚講?我爲什麼要講經?我講的目的是什麼?你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結合起來。如果你聽經的目的不明確,我講的也不明確,這裏頭摻雜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講者、說者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過,講者有罪過。一定要出離這些心。
現在我講施主,是能舍,舍什麼呢?屬于我自己擁有的,屬于我自己的,讓他人得快樂的,都要舍。我前兩天跟大家說,你家庭的關系、父母的關系、夫婦的關系、子女的關系,你要舍啊,要布施啊。拿什麼布施呢?孝養、歡喜心,用歡喜心布施人家。先生不要把外頭的煩惱帶回家,拿著太太、孩子出氣。我看見好多父母,比方吵架,或者有什麼不平和了,孩子在那兒玩的,跟孩子毫不相幹,他過去給孩子兩巴掌,拿孩子出氣,你說這孩子心時能平衡嗎?這事兒我看見很多,我當時就說:“你還是佛弟子呢?你的煩惱怎麼能出在孩子身上啊?”先生回家來,對家庭歡歡喜喜,這一家人很歡樂。…
《夢參老和尚開示 3 生起決定的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