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薩問了兩百問,普賢菩薩答了兩千,問一答十都是圓融的。如果不用覺照,始終明白不了。這最初堅信不疑的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但是又沒有個能造的,也沒有個所造的,就是離對得,絕白非(編者注:“離對得,絕白非”疑爲“離對待,絕百非”之誤)的意思。這種道理要慢慢薰習,學這個“止”學這個“觀”什麼有好處呢?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

  必須得薰習,才能夠趨向大乘之道,就是趨向一乘境界。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爲最上智慧之門。

  這種法門是修習智慧最上乘的,這也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講空義的,先空掉煩惱,再建立殊勝功德,才不貪著,要一貪著,功德就沒有了。必須先空而後建立一切法。

  “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

  要是不這樣長不成。

  “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上面講的奢摩他、毗婆舍那,這都是一心具足的“止觀”。空了之後才能建立“圓頓止觀”。這到什麼位置了呢?六根清淨,這才是真正六根清淨,一般說的六根清淨不是真的。我們要知道叁業清淨,粗惡降伏了,細惑還是不斷呢!如果沒有上半部的占察善惡業報,下半部入不進去的。所以地藏菩薩用最方便的法門,占察之後能夠引你。這是“唯心識觀”。在華嚴經五十二位,最後入佛位就是五十叁位,因此善財童子就五十叁參。最初見文殊菩薩,十信位圓成了再發菩提心。他到每個善知識那兒,都說我發了菩提心,我要行菩薩道,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樣來行菩薩道?這個時候才圓初住,才叫發心住。這個就經過多生累劫了,不是很容易就證到圓初住位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善財童子即身成佛,龍女即身成佛,那是多劫累生修行的。不然當生見到這麼多菩薩,聞了法,參訪了不容易的,要懂得這個道理。唯心識觀修成六根清淨圓初住的時候,才說的上進不退位,住就是永遠在其位了。實際上我們發心到了信位,自然流轉時信心就不退了,這是圓教的義理。這個還是從我們現在信起,如果我們聞到華嚴經,聞到法華經了義的大乘經典,深信不疑,就知道自己,不用去打卦,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佛前所種的善根了,是千萬佛前所種的善根了,這句話是金剛經說的。還沒到這個地步,還沒到六根清淨,圓五品位都還沒達到呢!那麼我們每天寫的,受持讀誦,解說不就是五品位了嗎?受持解說要到我不是讀經,也不是不讀經,必須懂得這種道理的讀經。

  爲什麼我們要學教呢?學教的目的就是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現在學佛信佛修行到什麼境界,沒有到都是不成功的,只能說是種善根。這一點我們上卷占察善惡業報說的很清楚,用占察方法是因爲自己不認識自己,連自己現在還有好多惑業,自己都不知道。這不是在銀行存好多款,開支票的時候,有錢沒錢自己很清楚。但要發心給衆生回向的時候,自己有好多功德,能産生好大的力量,能夠給人家好多?自己心裏還是得有個數,不能說一點也沒有。我是感覺到我沒那麼大力量。雖然我們沒那麼大力量,就仗著我們念地藏經,仗著稱地藏菩薩聖號。我們念著普賢行願品,就仗著普賢菩薩的力量。他們有力量,現在我念普賢行願品,用普賢行願品所教導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個力量是意想不到的,回向就有這麼大的關系,這也是不可見的。立了功德是什麼樣子?地藏經說,佛告訴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都要贊歎他的功德,都贊歎不完。佛菩薩的功德什麼樣子?我們說持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可以把叁途的苦難免掉,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什麼樣子?地藏經第九品地藏菩薩爲利益衆生,向佛說了一個最方便的法門稱誦佛名,念個佛號就能消四十劫罪,得到阿羅漢果。自己問自己,我念了好多遍,現在四果也沒證到,這如何理解呢?這是指著相應,念到瑜伽,沒相應的時候不起作用,就是我們這個電燈也設了,但是開關沒開呢?照樣不亮,得想辦法把開關打開。怎樣打開呢?念的時候必須隨文入觀,至心,如果連至心都沒達到,那麼業障沒消,叁業不清淨,所以成就不大。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什麼叫“真如實觀”?就是“心性無住,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這個知、覺就是指“意識”,指“心”上面的心識,這裏就離開了。那是修“唯心識觀”,這個進一步要離開“見聞覺知”。唯心識觀已經修好了,進一步無生無滅,真空實體,沒有一切分別之想了。前面要用想修,這要離開想修,這裏提幾個名字,下面解釋。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叁昧。得相似空叁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

  無少處就是無所有處,這個修真如實觀就是善超叁有,色界、欲界、無色界全都頓超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是四果聖人所居的四禅天。這當然是指著外道說的,也不指著修成個境界相而已。要修這一定,一定的叫四空定的境界。這我們不詳細解釋了,這在小乘的九次第定理,一句話就帶過去了。不住這九次第定。一共學九次,一位一位的超越了叁有,得了空叁昧,這個空可不是真正的空,不是實相境界。真正達到實相境界,證了法身是有地位的。我們前面不是講十住嗎?這已到叁賢菩薩所修的位置,相似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位置。漸次這樣修行,這叁位叫賢而非聖叫相似空叁昧,不是那個真實的實相,真正的空叁昧就是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的境界相了,那就是真空裏的實相,得到叁昧了。前面講的那些識、受、想、行、分別的相不現前了。這個境界相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這五蘊。這可不是觀自在菩薩得到的那個空,相似了,色受想行識五蘊法都不現了。這樣才夠一個善知識,大慈悲者品位。是觀行菩薩六根清淨而證到觀行菩薩位了。能相似伏塵沙無明相。伏不是斷,是真正大慈悲者,這個時候從空出假利益衆生,就産生妙有了。這個慈悲呢,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必須跟智慧相應,如果沒有智慧就叫愛見。不能有分別心,對他不好一點或差一點就不行慈悲了。這就落入愛見大悲。慈是求具安樂及安樂因,必須得讓他知道安樂因,安樂是怎麼來的?悲是求離諸苦及諸苦因,拔一切衆生痛苦,讓他永遠不受苦,怎麼樣才能做到呢?必須得知道離苦的因。

  “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叁昧。

  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而且精勤不懈的修行,但是不被法所障礙,不被法所纏繞,爲什麼呢?得到心寂叁昧了。就是心已經止于不分別境界相了。不分別一切境界相,不但外面的境界相,內色、外色一切都平伏了,這就修成觀了,這是真如實相觀。

  “得是叁昧已,即複能入一行叁昧。入是一行叁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這個時候“心”決定向了,究竟入了位了。有的是圓五品位,有的是十信位開始,就是觀行位到了極點,發出一種慧解,就是能入,能入什麼?能入一行圓信圓解。悟是圓滿的,沒有分別妄想,沒有其他一切雜念。例如我們經常有弟子問是專門念佛好?還是拜忏好?我是修地藏法門好?還是念文殊菩薩?到了這種位置就不是這種疑問了,怎樣解釋呢?一行一切行,念佛的時候具足拜忏了,念阿彌陀佛也包括拜忏,包括聽法,讀誦大乘,一即一切叫一行叁昧。有人把這個“一”當成一個的一了,一行叁昧那我只能幹這一樣。不是這個意思,即一切圓的、圓滿的,信圓滿,解圓滿。一行是什麼行呢?法界行。入了法界一行就是觀法界行,一念就是一念法界行。無有法了,法界已經圓滿了,包括一切了,這叫圓滿大行。所做一切事情,隨念一即一切,悟了理就叫圓頓的,六根清淨行,這叫決定向,也叫緣十信滿心的初住。方才我們不是講圓十住嗎?到了這真實觀修成了,圓初住證得了,這時候發菩提心行,行六波羅蜜,這個利益衆生是真正的利益衆生,也能夠真實觀行。修到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再頭修起沒有貪嗔癡夢了,隨做什麼事情都是圓滿的,隨學什麼法都是圓滿的。爲什麼?不執著故。不執著住向的相,能夠遍滿的修一切善法。七覺支、八正道這都是菩提的分法,行菩薩道有種種的遮難,都不生恐怖,沒有怯弱了。因爲勝解,理解力強,永遠不會再退到二乘去了。無止的進修,一直到成佛果,成了佛果還是利益衆生。

  “隨所修學世間諸禅叁昧之業,無所樂者。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衆智所依,行根本故。

  懂得真如實觀,這時候奢摩他,毗婆舍那才能夠善巧方便應用。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做一切事。雖然是坐在那兒,沒看他動,他已到百千界去利益衆生去了,也可以化現一切衆生了。所以是證了初住的菩薩,化度一切衆生,含意就是如此,就是行根本法。這個也可以說就是密宗,不可思議的密宗了。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做,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那些人才能修呢?分別說一下,有兩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利根的人有大智慧,過去的善根早培育好了,有利根能夠知道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作的,知道如幻的不實的,決定無有疑慮,就是五陰五蓋這些輕微的散亂心很少,這些人能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他雖然也行慈悲,也作喜舍,但是樂于愛見,因爲沒智慧,就叫鈍根。…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