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舍那。这个义理,一个体用、一个事理在摩诃止观里讲就分开了,不像地藏菩萨和坚净信菩萨说的。所有佛菩萨说的一切法都是对当机众而浅而深的。以各人能够领受,能够得入为主。现在地藏菩萨说止观是在什么基础上呢?是在三业清净了之后来修,先观一切诸相诸事而入色寂三昧,在这里修习就要入心寂三昧。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这是不分的,到究竟的时候是不分的。过程当中,应用当中,就要清楚分析的很细,这都还没入信呢!我这么一说,大家更感觉模糊了,这么一种境界还不算信成就,还不入信位?心寂三昧成就了始入信,这个信心才能坚定,能发心皈依三宝,这名字叫佛,入修观,观行相应了才渐渐入信位,入了五品位。能入缘五品位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观”如何修呢?讲“三止”“三观”、空假中三止、空假中三观这叫“微妙止观”或者是“不二止观”,或者“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是什么地位呢?才是十信位。仅仅能说具足信心。我们有时说我信佛了,那是没有“根”的。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
我们前面修两种观行,“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现在讲的都是“唯心识观”,因为还没有达到一心之外,没有一切法。还是在外境界相思维观察,能够有这种信心,还得要靠修行“奢摩他观”,修行许多,有了功力,能够达到这种认识,才能够信。现在如果跟大家说,这以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说地即是心地,藏即是性藏,地藏菩萨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菩萨,恐怕这个信很不容易达到。心里总是地藏菩萨是地藏菩萨,我是我,总有个界限。十方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佛。我们分各是各的,这跟我们好像还是距离很远,更不是我了。这种心大家都是很清楚的,这就是没具足信心,不能说有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不信自己的自心是佛。所以信心没具足怎么办?修一心的“妙止定信”,心外没有一切相,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全都不存在的,一切法皆假,皆空,如梦幻泡影,信心就建立起来了,一心境界之外,无有一法存在。这种信建立不起来,就要靠习了,习就是薰习。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经常的读诵大乘经典呢?这可不是说大话,说我是如来,我是佛。那是本具的,就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能到这种境界就是,没到这种境界就不是。不是的时候还是逐妄念而流转,必须得要修习。怎样修呢?我们现在请地藏经或者念地藏菩萨的圣号,请法华经都是薰习。能够不执著了,就初果成功了。要能达到心外无法,就渐渐入门了。
用浅显的话说,要相信自己。我们不相信自己怎么办?不敢相信因为受了戒这样说是大妄语,这就是没入到“理”了。一切戒都是说“相”。犯我造罪下地狱,地狱在那儿?没有。心外无一法,也没有贪嗔痴、也没有戒定慧,这种境界不容易“信”,所以必须得“修行”。修行之后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一切皆不存在,能够知道这样子无来无去,不生不灭,没一切分别,这要修习好多年呢?十万年、百万年生死流转才能够信的进呢!不是这么一说就信了。说相似信都入名字位了。我们有缘五品位很简单,其实很不简单,要能够修到心寂三昧,心寂而能够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什么呢?这才真正达到圆五品位。真正的圆五品位信心满了,圆初住位,六根清净位,真正的六根清净。我们占察善恶业报经上所说占察三业清净,这是恶的另一方: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还有尘沙,还有无明,我们这儿说的见思惑,四谛说的“苦集灭道”都没梦见,边还没沾呢?还不认识,还不知道呢!这到大乘经典才知道。比如诸位善人都信了佛、吃了素了,就没有杀生了吗?还有杀呢!意念杀,要讲上来说,自己的身上就是一切的微细菌所组成,现在这个也被科学家所承认了,那么营养不良,或者做激烈运动起个气泡,损失好多细菌,在理上讲很不好降伏了。理跟事或这见惑、思惑还在烦恼当中,尘沙无明惑让你犯微细的罪,这个罪是性罪,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不能见理、这个者摩他、毗婆舍那也不能得入,不能得道。
毗婆舍那就是内、外色都没有了。内色是无颜色的,比如说我们打个妄想,什么颜色,什么形相都没有。观心内色、外色、想就生,不想就没有。如果我现在想北京,或者我想到法源寺佛学院,法源寺的佛学院宛然俱在。学生老师讲堂很熟悉,因为我心里想到,这是内色。我再照张相片就成了外色。这都是随心所生的。从我自己心里生起的,因为所在之地那有呢?例如我们现在所在的立人学苑,这是外相、外色,内色则没有,心里生起想到缘念有,不缘念就没有了,一切都如是。随心所生,想念的时候有,不想的时候没有了。随心生、随心灭。如果我们做梦做的好,梦到自己求什么得什么,醒了没有了,又去缘念,回顾它,实际没有了,不去缘念也就灭了。所见的一切事物随我们心里生起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不止是恶法,善法亦如是,甚至佛身,观世音菩萨都没有了,心里的这个像是做的,匠人做的,从他心里生出来的,实际没有这个像。佛在世的时候,地藏菩萨也不是这个像。这是后来我们心生的。如果是信佛的人,心里生出地藏菩萨相,不信佛的人根本没这个影子。但是我们的心跟他的心是一样的。“止”一就是“修定”、修内表色,“观”是观外表色。有些无表色就是“心意识”之中表现不出来什么样子,非青黄、亦非赤白,也非长短方圆。这个心可不是肉团心。大家可以这样证实,肉团心不是心或者脑筋也不是心,为什么?人在死的时候,没有气了,脑筋心脏完全在的,不起作用了,所以说它不是的。
有位道友问我离四句,就是“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做非不做”,这叫四句。这四句加上别的也可以,“非生不生”,“非灭不灭”都可以,换什么意思都可以,这叫四句。要建立这个,第一先要知道一切境界是由心生的,要这样观想,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时之间脑筋翻不过来,这种薰习太少,疑了?修习这个时间要很长,所以在大乘起信论专门讲究薰习修。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佛闻法听经,乃至于作早晚课都是薰习,熏习什么?能够认识我们自己的心,能够了解离开心是没有法的,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这种真理我们三业没清净之前就修还不能入。我们要懂得这种道理。无论那一教,华严、贤首、唯识,法相、显密各宗派,这是一个基本原理。再用两句话来形容,一切法是“缘起性空”,一切经论都是或者讲“性空”,或者讲“缘起”,说“心”也好,说“识”也好,说“一真法界”也好,说“一实境界”也好,名词按的这部经这样说,那部经那样说,这部经对这些机的众生,乃至于翻译的语言也是一样,可以这样翻,也可以那样翻。你看译经,三藏法师和玄奘法师翻佛,一个翻“世尊”,一个就翻“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的意思,乃至于说如来、说佛都是一个意思。因为佛所成就的功德义理太多了,所以这个名词也可以,那个名词也可以,这个大德喜欢用这个,用印度的原音,像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他是照义理,好多就直接是四字,读起来很顺口,经过好多年大家念起来都很顺口。金刚经玄奘法师是照音翻的,我在闽南南普陀佛学院讲的就是玄奘法师翻的,他的解释是照唯识家的解释,鸠摩罗什法师翻的金刚经用性宗观点解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意思。
心的造作是起心动念的意思,我们要明白这个“心”要说“有”是假法,要说“空”是“真法”。但说“空”你又要执著「虚空,”的“空”了,所以不说“空”说“非空”,“非空”就是“有”,“有”也不说“有”,说“非有”就是“即空即有”。他的意思是因为一确定了,众生就随著它去执著,一执著就不能悟了。永远的错下去,他就不让你著。所以人家说佛教是圆的,即头即尾,亦有头亦有尾就糟了。圆的在那儿找头尾去呢?但这只是到了圆教义如是说,如果是初发心的人,学个四阿含经,学俱舍论。那么造业就要下地狱,因果不错的,地藏菩萨前半部都是讲占察善恶业报因果,后半部就不讲善恶,也不讲因果了。经文就要你去印证,引你入到深处去。善恶业报根本不存在,一切唯心所造,不生不灭。所以要这样明白。才能把地藏菩萨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真正的理解了。这样就知道我们说的地狱是没有的。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都没得的。还有什么“空”?什么“不空”呢?
非空非不空。这是“理”,理不存在了。但事要靠理来成就,理不存在,那事也不存在,这就理事无碍了。说理也可以,说事也可以,成就了怎么说都对。认识了说有也可以,说空也可以,不认识说有、空都不对。
总而言之,不让你著。想捞个固定的,没有!永远没有固定的。佛的一切法都是在运动变化当中。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化现的。那么就完全没真实的?不!你的心还是真实的,就是我们上回讲的“一心”,“一实境界”,就是“众生心”,一切诸法皆依“心识”而成立。
“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如镜中像那是谁都知道过去就没有了。镜子没有能像,也没有所像。打那儿过它就现。水里的月亮,在晴天晚上十五有水的地方现月,没水的地方就没有月。那个月是假的。猴子到水里捞月亮去,那儿有呢?没有的。这个道理话,说这么多,一遍两遍都不行,华严经上在菩萨问明品里,就想把这个道理问明白。普慧菩…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