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心住念。既然察知了心,既不使它攀缘,也不使它无记,无记就容易瞌睡了。不分善、不分恶就瞌睡去了。攀缘也不行,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无记的时候不觉察就失念了,该怎么样呢?应该念念的悉应观察,心里缘念就观察什么,观察就分析就用照,像观世音菩萨似的,用智慧来照五蕴,知道一切皆空,照见一切法皆空,就跟法身义能够相合。照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和我们的法身是一体的,自性弥陀是念念不离心,念念从心起。我们每个念头都是从心起的。
使心明明了了的,明了什么呢?一切境界相如梦幻泡影,不随境界转。但是我们心理的念头是有分别的,这个分别从什么起的呢?从我们自心起的,因为心有前尘。一说这个这个人,马上就知道,因为这个人你很熟,什么东西都知道了。比方说杯子,大小、长短,方圆马上现前了。对与不对,得到与失落,有与无。这些分别相,一切境界都是分别。因为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有分别的,有分别的是能观的观,能知一切法长短、方圆、大小是这样的。但是这心非长短、非善非恶,乃至非有非无。一切相不去攀缘,而且一观察就照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法身无有诸相故,而且无住不相,这是华严经上的究竟法门。我们最初修的时候,一定先观察诸法无相义,心生种种法是你心生的。有两种人见相不见。那两种人?精神失常,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疯子就是吃自己的粪也认为很香,观念不同,思想不同,疯了。第二种人是证得的人,观一切无相。一切相对他无障碍了。疯子有障碍,身体给他障碍,识失掉了。神识错乱,精神分裂。这比妄还加妄,就是这样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心,在佛法里不执著相,这就与法身相合了。一切决不离开心,一切法相不存在了。就像观空观到相应了,就像上回我们讲老先生念佛念到房子外面去了。一切有形有色的东西都不能障碍了,也不感觉到什么叫烦恼,什么叫菩提。在心经上说人的智慧心是“无智亦无得”。到了一定的程度,没有分别心,没有能做,也没有所做,也没有得,这时候才是个菩萨。这时候心里的境界相一切都无挂碍了,这时候颠倒梦想都离开了,再无一法一相能够自见而有差别,这和第一义相合。不是究竟的时候,一实境界就有能观所观,到究竟义就没有了。知道没有这种观照,就是我们的妄念无记,糊里糊涂的瞌睡一样。所以外面的境界跟情感的七情六欲相应,心住一境没智慧照了。
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无记相,非善非恶很麻木了,没有观照的能力,也没有识别的能力,这不算“唯心识观”。要守记内心,看著这个心,无记不对,善知心相。从无始以来,无始就是没有头,要找我们什么时候迷的,这是佛所不答的,众生无始但有终。现在我们已经种下了终的种子,就是净业。从现在起,我们的无明就逐渐逐渐的终了。无明尽的候时,就是终了。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现的境界是妄的,而且还要追求从妄上分别,这是九相的智相,不停相续不止,执著取舍,这就是记名字相,记名而后起业,起业而后被业所系。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这个是知道了能够证。这个知是很不容易。守记内心知道这个是贪心、这个是嗔心、这个是糊涂心、愚痴就是邪见、什么是善?什么是该作的?什么是不该作的?我们不知道。不清楚就学吧!佛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以佛所教导我们的方法去对照,去识别,那些我们该作,那些不该作。心向外求都不可以,守记内心。但唯心识观这种观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坐”为最好,坐能静的下来,如果有这种功夫,那一切动作皆是一如。在没有翻过身的时候,以静坐为好,随心里所缘念的,念念的观,念念的去思惟,去照觉不要失念,想这失灭都是我的心在生灭,因为离开心无法。要能经常这样的观照,渐渐能开悟,再修善法,很快就能得到,得到什么呢?这最后说的色寂三昧,这色寂三昧是什么位置呢?我们那天讲五品位,五品位就证得了色寂三昧,就能到达色寂三昧。我们读诵大乘经典,能读的人也“忘”了,所谓的经典也“忘”了,这就不是“妄”了。没有能所,虽然是这样读,但没有能所。好比读普贤行愿品入列像须菩提那样心无所住了,但明明了了在读,这就是不住境界相,念念观,但心的生灭,外面的境界相像水流灯焰,流水没有住的时候,灯的火焰不会停的,这种观照假若能够成熟,就能得到色寂三昧,就能得到缘五品住境界。得不到就读诵大乘,多读诵,渐渐的就能得到。自己不能证得的时候,也能得到,在下卷最后说业障怎么清不净,心理各种观都修不成,就念我名号好了。天天念地藏菩萨,念念的就会得到。
这个既然叫三昧,三昧就要“思虑修”,又叫“定”,又叫静、又叫止都可以,又叫奢摩他。妙奢摩他就是“止”。至于色寂,那天我说了一幅对联就形容这个色寂“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空即是寂的意思。观色唯心,山色也好,水色也好,烟霞色都不存在了。色色皆空,唯心所反映的。我那天举两个,这个光说色,声也如是。所以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他是反闻闻自性,不被境所转,眼睛就反观观自性,六根都是如此。反观观自性,寂然不动,所以叫色寂三昧,就是入了色寂定了。这叫观行即佛,缘五品观,观行即佛,可入外凡位,超出三界之外的品位了。我们读诵大乘干什么?还没有得到这个,只有内凡,是三界之内的凡夫,还在这儿流转生死,不得解脱。外凡和内凡相距没好多,很容易从内凡就转到外凡去了。能不能在读经的时候证到色寂三昧,心无所住,这个情况我们不是完全能够,偶而和境界相应了,念念的也没有缘念的人,也没有所念的经了,也许一刹那,也许三、五分钟,时间是越久越好。我们得不到,短暂的较容易相应。还有一种是在我们最烦恼的时候,有伤心事。有特别刺激神经的影响,如果能够点一柱香,静坐下来,或者读地藏经,如果太长了,读普门品,普贤行愿品,或者是金刚经,心经。心经很短,如果背的很熟一分钟都不要。同时观想的很强烈,这一读寂静烦恼都没有了,也容易得色寂三昧。但也不是很长的,一下子就过去了,读完烦恼随著消失,我是屡试不爽的。大家试验一下就感觉到了。
这段经文就是教我们要做观的时候,随心理所缘念的,缘念地藏菩萨。这时候地是我的“心”,地藏者是我的“心性”。我的心性性体假藉著地藏菩萨和我的自心心性相合。这样念念的观,观者的心地和地藏菩萨相应,观的境界消失,或者妄念又来了、消失又提起来。生灭就像流水灯焰不住的,念念不住。我们自己不觉得老就因为念念不住。前头一念过去了,后头一念又来了。后头念不是前头那一念,比前头老了一念,一念间没关系,相续多了就老了。念不念不住就是这样老的。不会是突变的。什么是突变呢?不但老了而且死了。这种变有九种。就是药师经上说的九种。念药师经,念阿弥陀佛,随便修那一法,相信了,把这种突变不让它发生,能控制。这个所有权我们有,但是必须得去做。这就像我们占察轮相,有些个道友们占察好多次不相应;地藏菩萨说的很清楚,不相应是没有至心。怎么办?不相应就再求,念一千声、一万声总有相应的,不会永不相应的。这是和前面掷轮相结合起来。色寂三昧得到不要欢喜,欢喜没用,会失掉的,因为念念不住,好的念念不住,坏的也念念不住,会消失的,好坏都会消失。那就念念长留,消失了我又来,散念也念念相应,这时候法身显现了。我待在监狱里几十年支持我的就是这个念头。今天不好,希望明天,明天不好,希望后天,后天不好,希望明年,就这么希望了几十年,还是希望成功了。念能支持你,念念不住,前念过去,后念又来了,这念不断。不但支持现生,还支持未来。这佛这个念,这个种子种下去,永远不会断。
从凡夫一直到成佛,中间除了经过一位一位,修习观的方法也很清楚,有几种观行。比如我们最初刚一坐下来,心定不下来。气很粗,怎能得到定呢?没静下来就没事,一静下来那想法可太多了,就像放电影似的,不用想外头的,就所经历的,一幕一幕的不知不觉就现了。一觉照又没有了。也不知道跑到那国去了?一会儿功夫,它又现了。这样好多次,必须有对治它的方法,或者是修数息观,或者是修不净观。像最了义的是直指明心,就问问念佛是谁?问这能修观的是谁?这种功力我们因为障碍深厚,不容易达到。光调息、调身、再调心。调完心了再用功夫修观。这上面说的是大概。虽然是修观,这种观不容易得到。把前方便的观修好,这种观能得到。前方便怎么做呢?要打坐的时候,或者行动的时候,照这上面说是以坐相为好。现在我们因为工作的关系,客观的现实环境坐是不行的,因为还要干事呢!那么就随著所做的事来修观,一切事、一切处都可以修观。观照就是觉察的意思,就像我刚才说的,拿一串念珠就提醒自己在干什么,现在两手都在做事,怎能拿念珠呢?可以把心提起一念觉照,不管念佛或者观想都可以这样做。
成就这个三昧之后,应当学习信奢摩他观。这个“观”是“观心”,不是观色了。前面是说观色得了色寂三昧,那是事。现在从事入理了。理就是“奢摩他”,就是“止”。这个“止”是即“止”即“观”双运的。修止奢摩他这个“止”也含著观毗婆舍那。修这个观也含著止。这个经的意思是很深的。一切大乘经典要能把这个意思学会了,学法、学楞严、学缨络经都可以,因为这包括了很多的经论。经义是通的。能把止观的方式学好,就能够入一切三昧。从事入理的时候叫奢摩他,从体起用的时候,就叫毗婆…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