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从这里就可以理解到地藏菩萨前面说的这段话,净佛国土就是你自己的国土,十方法界都是你的,你要生分别心,东边的好,西边的不好,那是自己的分别心。人家都好,就是自己住的地方不好。这个是华藏世界,看看华严经里面世界成就品,除了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在重重无尽的世界海,种种光明瑞香的二十重世界中,这是第十三重华藏世界。但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看不见,要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好。但是有一样,要成佛这个世界,这个地点来的最快,但看我们的根。根有两种,有利有钝,那些发大乘心勇猛精进的,不选择这些。有恃弱心的想到往前走的路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当中又转变了,又造业了,怕堕地狱,怕堕三途。但只要学了占察善恶经或者念了地藏就永免了。就是免疫了。这是地藏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
我们灭烦恼,将一个妄想灭了,灭有灭相。又起了一个念,另一个念马上又没有了。前念灭了,后念又起来了。这个起来的念,生是怎么生的?灭是怎么灭的?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也没有烦恼可断,也没有菩提可证。最后这段话就是这个义理。但是这样说恐怕落于断灭,就不修,认为无为了。禅宗容易犯这个毛病,所以戒律一学禅就不持戒,原因就在此,地藏菩萨还是要我们持戒的。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得三业清净,三业不清净,这种境界得不到,必须得用占察轮,多拜忏,称地藏菩萨圣号,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业,这是业。要生存必须得打工,作一切事业,因此就不能尽心一意的去修行了。能天天的拜忏吗?什么都不管,尽修行可能做到吗?称圣号的方法是最好的。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念地藏菩萨也可以,不必因缘殊胜,随时都可以做,工作时不妨碍心里念阿弥陀佛。这是我配合著说的,这三段经文没那么说,只讲你跟诸佛的法身是一个,虽然里面有那么多分别,然而我们这个心就是如来藏,不清净的部份让它转回我们的无漏性功德。我们现在学著建设我们的如来藏,供养三宝,听经闻法,念佛都是培养我们如来藏的性功德。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前面说众生是法身,现在不是了,说法身是众生。怎么说呢?与妄瑜伽故。瑜伽就是相应。瑜伽师地论就是讲相应。这个师有时指著心说的。师心就是我以我作为我的老师,师心自是证为我自己心比谁都对,就是以我为主,合我的意思就对,不合我的意思都不对。与自心瑜伽就是师心相应。修任何法相应了就是瑜伽。平常我们修瑜伽法就是修相应法。如果学这个业报经相应了,就是修这个瑜伽成功了。这里与妄瑜伽,前面是与真相应,就是诸佛与众生同一个法身。从无始以来,我们这个如来藏心跟无明心俱,跟无明心相应。痴暗因缘薰习力故。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名色、六入、缘爱、缘受、缘有、有缘生老病死苦、有爱就有苦,与这无明心俱了。大乘起信论就根据这个立论,恶缘薰习、无明痴暗薰习见妄境界相。这个境界相就是相分。我们讲过由业转相的妄现境界相,是心理自现境界相,不是外层的,依著这个妄境界相来薰习。这心与妄相应就是计著我我所。这是自心计著我我所。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和我所就搅辨不清了。因为有我我所就造业了,因为造业,业就紧著你了。这个法身的自觉分不自在,如来的自觉分就自在,你的失真了。计我我所精聚造业,所以要受生死苦。这个我们能够根据现实的生活境界相自己印证,现根本无明我们达不到,现在我们有相续性起心动念,念念相续,念念起惑,念念造业,那么念佛的心是不是真了?也不是真的,返妄归真是佛对众生,对九法界说的,所以在金刚经,般若经上说,佛魔一起,唯念身如故。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善法薰习力量强了,生起“出离心”,求涅槃道,就是不生不灭道。厌生死苦,信真理。六波罗密就是六种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任何一种都可到彼岸。菩提分法是三十七菩提分,名词我们不讲了。菩萨就是觉有情菩提萨埵。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觉悟,利益他们。求不生不灭,求波罗密,从菩萨修行到佛过二乘了,没说声闻缘觉,恶生死求涅槃,声闻、缘觉亦如是。但这儿举菩萨,没举他们,因为他们不行波罗密。知道是苦了,苦怎么来的?什么招感来的?业!这是十恶业了。菩萨是超越的,所以厌离世间又不离世间,他知道一切众生与我同一法身故,菩萨发大菩提心,要是菩萨修一切善法满足了,那法身就清净了。无明睡了,无明就像睡觉一样,睡是形容词,糊理糊涂的,智慧现前是究竟了,事指最后那一念说的。无明都断了,就转为佛了。这是究竟的成了佛果,这个觉是究竟觉。大家都知道从本觉产生不觉,无明不觉而开始厌离世间求涅槃。从不觉而发出始觉智,从始觉、本觉、究竟觉。这个究竟觉也就是恢复原来的本觉。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究竟平等是我们的清净究竟法身,也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那就是无漏性功德,也是平等无二无别。从上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佛和众生平等,这是就离体说的。说有佛、有菩萨,有六道轮回,那是假名,都没有真实的,因此才有差别。但是究竟平等,没有异相,并不是因为众生迷了,就掉了,成佛就得到了,无失无得,要懂得这个意思。就像水一样,天冷下雪就变成雪,又结成冰,化了又变成水了。这本质的法性是一样的。本体亦不变,只是随著它遇著的因缘不同,遇著冷因缘就变成固体,遇著热因缘就变成液体,无明痴暗薰习就变了。因为净法染著就生起厌离心。修六波罗密生起般若,这种意思很简单,但要想证,还要下功夫。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讲了这么多,这就叫一实境界。但是说了染,也说了净,在始觉的过程中,一实境界随妄缘故,盖住了;随净缘故,恢复了本来面目,无所得。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要想证得一实境界要怎样修呢?怎样能便妄薰习力转变成净薰习呢?得修两种观行。那两种观行呢?一种是唯心识观,一种是真如实观。这个心是生灭门的心,那你就知道受业而不能自在,悟到这种道就要依道修行,道得走,达到不生不灭。但这种可大可小。大乘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做为小乘就是“生灭四谛”。这里只是标题名字,以下地藏菩萨就教给我们了。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一切时指初、中、后,日三时。在行住坐卧之间,倒的时候也可以观。在一切处就是不论在什么地方,身、口、意都要作业。有时意念想,有时口诵,净摄六根学法。我们修行当中有六种作业,一行、二住、三坐、四卧、言语和作业,作业就看你做什么不定了,反正不是见色就是闻声,还有鼻子闻香,舌要能知味,身上要有触觉,义理要回想,缘念这些法尘,缘念过去的境界相。六种作业在一切时,一切处当中观察,观察意所起处,意是善、是恶。前头讲法第先有个能观的作业,唯心识观是识,以了别为意。心是指根说的。心识是指第六意识说的,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须菩提问佛: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应云何降伏其心?怎样住心?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眼观色不见色,耳闻声即不见声,这种就是不住其心。也就是一切相无所依而生其心,生心即无住,无住能生心,即心即住的意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不被境转,能够心转一切境,这个法身就显现了,境转心逐妄就不能返真,心转境返真而不随妄转,这完全是一个观念问题。下面就解释了。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这段就显我们的能观和所观,能观的念头就是“一念心”,所观的是外面客尘的境界相。悉当观察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境界相,都要观察,观察什么呢?心识所变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意思就是能观和所观都是心识所变现的,这一切境界相心能住念,住到什么念头呢?刚才我解释了,无念。念即无念,无念而无所不念,因为你一心住一境的时候,其他的境界都看不见了,但是我们念佛的都讲究专注一境,用这一境显示一切境,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管了,能够以这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是“心住念”,就是专一境界,离开这个境界,或一起其他的念头,就不专注了,马上觉察。例如我们拿了念珠的时候,就表现这不失念。但上厕所别念,上厕所拿著念珠是不敬意,一上厕所就把它放到包包里。我们拿了这个念珠除了计数之外,还有一个作用。拿起来知道自己干什么,知道自己是佛弟子了。心里缘念,不失念就是念珠的意义。念珠一般都是圆的,起个什么作用呢?圆满意。圆的找个头找不到,念珠缘念法界性,要会缘念,…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