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從這裏就可以理解到地藏菩薩前面說的這段話,淨佛國土就是你自己的國土,十方法界都是你的,你要生分別心,東邊的好,西邊的不好,那是自己的分別心。人家都好,就是自己住的地方不好。這個是華藏世界,看看華嚴經裏面世界成就品,除了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在重重無盡的世界海,種種光明瑞香的二十重世界中,這是第十叁重華藏世界。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看不見,要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好。但是有一樣,要成佛這個世界,這個地點來的最快,但看我們的根。根有兩種,有利有鈍,那些發大乘心勇猛精進的,不選擇這些。有恃弱心的想到往前走的路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當中又轉變了,又造業了,怕墮地獄,怕墮叁途。但只要學了占察善惡經或者念了地藏就永免了。就是免疫了。這是地藏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
我們滅煩惱,將一個妄想滅了,滅有滅相。又起了一個念,另一個念馬上又沒有了。前念滅了,後念又起來了。這個起來的念,生是怎麼生的?滅是怎麼滅的?生無生相,滅無滅相,也沒有煩惱可斷,也沒有菩提可證。最後這段話就是這個義理。但是這樣說恐怕落于斷滅,就不修,認爲無爲了。禅宗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戒律一學禅就不持戒,原因就在此,地藏菩薩還是要我們持戒的。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得叁業清淨,叁業不清淨,這種境界得不到,必須得用占察輪,多拜忏,稱地藏菩薩聖號,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業,這是業。要生存必須得打工,作一切事業,因此就不能盡心一意的去修行了。能天天的拜忏嗎?什麼都不管,盡修行可能做到嗎?稱聖號的方法是最好的。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可以,不必因緣殊勝,隨時都可以做,工作時不妨礙心裏念阿彌陀佛。這是我配合著說的,這叁段經文沒那麼說,只講你跟諸佛的法身是一個,雖然裏面有那麼多分別,然而我們這個心就是如來藏,不清淨的部份讓它轉回我們的無漏性功德。我們現在學著建設我們的如來藏,供養叁寶,聽經聞法,念佛都是培養我們如來藏的性功德。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爲衆生。
前面說衆生是法身,現在不是了,說法身是衆生。怎麼說呢?與妄瑜伽故。瑜伽就是相應。瑜伽師地論就是講相應。這個師有時指著心說的。師心就是我以我作爲我的老師,師心自是證爲我自己心比誰都對,就是以我爲主,合我的意思就對,不合我的意思都不對。與自心瑜伽就是師心相應。修任何法相應了就是瑜伽。平常我們修瑜伽法就是修相應法。如果學這個業報經相應了,就是修這個瑜伽成功了。這裏與妄瑜伽,前面是與真相應,就是諸佛與衆生同一個法身。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如來藏心跟無明心俱,跟無明心相應。癡暗因緣薰習力故。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六入、緣愛、緣受、緣有、有緣生老病死苦、有愛就有苦,與這無明心俱了。大乘起信論就根據這個立論,惡緣薰習、無明癡暗薰習見妄境界相。這個境界相就是相分。我們講過由業轉相的妄現境界相,是心理自現境界相,不是外層的,依著這個妄境界相來薰習。這心與妄相應就是計著我我所。這是自心計著我我所。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和我所就攪辨不清了。因爲有我我所就造業了,因爲造業,業就緊著你了。這個法身的自覺分不自在,如來的自覺分就自在,你的失真了。計我我所精聚造業,所以要受生死苦。這個我們能夠根據現實的生活境界相自己印證,現根本無明我們達不到,現在我們有相續性起心動念,念念相續,念念起惑,念念造業,那麼念佛的心是不是真了?也不是真的,返妄歸真是佛對衆生,對九法界說的,所以在金剛經,般若經上說,佛魔一起,唯念身如故。
“若如是衆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爲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爲佛。
善法薰習力量強了,生起“出離心”,求涅槃道,就是不生不滅道。厭生死苦,信真理。六波羅密就是六種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任何一種都可到彼岸。菩提分法是叁十七菩提分,名詞我們不講了。菩薩就是覺有情菩提薩埵。使一切有情衆生都能覺悟,利益他們。求不生不滅,求波羅密,從菩薩修行到佛過二乘了,沒說聲聞緣覺,惡生死求涅槃,聲聞、緣覺亦如是。但這兒舉菩薩,沒舉他們,因爲他們不行波羅密。知道是苦了,苦怎麼來的?什麼招感來的?業!這是十惡業了。菩薩是超越的,所以厭離世間又不離世間,他知道一切衆生與我同一法身故,菩薩發大菩提心,要是菩薩修一切善法滿足了,那法身就清淨了。無明睡了,無明就像睡覺一樣,睡是形容詞,糊理糊塗的,智慧現前是究竟了,事指最後那一念說的。無明都斷了,就轉爲佛了。這是究竟的成了佛果,這個覺是究竟覺。大家都知道從本覺産生不覺,無明不覺而開始厭離世間求涅槃。從不覺而發出始覺智,從始覺、本覺、究竟覺。這個究竟覺也就是恢複原來的本覺。
“當知如是衆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究竟平等是我們的清淨究竟法身,也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那就是無漏性功德,也是平等無二無別。從上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佛和衆生平等,這是就離體說的。說有佛、有菩薩,有六道輪回,那是假名,都沒有真實的,因此才有差別。但是究竟平等,沒有異相,並不是因爲衆生迷了,就掉了,成佛就得到了,無失無得,要懂得這個意思。就像水一樣,天冷下雪就變成雪,又結成冰,化了又變成水了。這本質的法性是一樣的。本體亦不變,只是隨著它遇著的因緣不同,遇著冷因緣就變成固體,遇著熱因緣就變成液體,無明癡暗薰習就變了。因爲淨法染著就生起厭離心。修六波羅密生起般若,這種意思很簡單,但要想證,還要下功夫。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講了這麼多,這就叫一實境界。但是說了染,也說了淨,在始覺的過程中,一實境界隨妄緣故,蓋住了;隨淨緣故,恢複了本來面目,無所得。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爲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要想證得一實境界要怎樣修呢?怎樣能便妄薰習力轉變成淨薰習呢?得修兩種觀行。那兩種觀行呢?一種是唯心識觀,一種是真如實觀。這個心是生滅門的心,那你就知道受業而不能自在,悟到這種道就要依道修行,道得走,達到不生不滅。但這種可大可小。大乘就是“苦集滅道”四谛。四谛做爲小乘就是“生滅四谛”。這裏只是標題名字,以下地藏菩薩就教給我們了。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
一切時指初、中、後,日叁時。在行住坐臥之間,倒的時候也可以觀。在一切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身、口、意都要作業。有時意念想,有時口誦,淨攝六根學法。我們修行當中有六種作業,一行、二住、叁坐、四臥、言語和作業,作業就看你做什麼不定了,反正不是見色就是聞聲,還有鼻子聞香,舌要能知味,身上要有觸覺,義理要回想,緣念這些法塵,緣念過去的境界相。六種作業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觀察,觀察意所起處,意是善、是惡。前頭講法第先有個能觀的作業,唯心識觀是識,以了別爲意。心是指根說的。心識是指第六意識說的,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在金剛經裏,須菩提問佛: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應雲何降伏其心?怎樣住心?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眼觀色不見色,耳聞聲即不見聲,這種就是不住其心。也就是一切相無所依而生其心,生心即無住,無住能生心,即心即住的意思(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爲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不被境轉,能夠心轉一切境,這個法身就顯現了,境轉心逐妄就不能返真,心轉境返真而不隨妄轉,這完全是一個觀念問題。下面就解釋了。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于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這段就顯我們的能觀和所觀,能觀的念頭就是“一念心”,所觀的是外面客塵的境界相。悉當觀察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境界相,都要觀察,觀察什麼呢?心識所變現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就是能觀和所觀都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一切境界相心能住念,住到什麼念頭呢?剛才我解釋了,無念。念即無念,無念而無所不念,因爲你一心住一境的時候,其他的境界都看不見了,但是我們念佛的都講究專注一境,用這一境顯示一切境,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管了,能夠以這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心住念”,就是專一境界,離開這個境界,或一起其他的念頭,就不專注了,馬上覺察。例如我們拿了念珠的時候,就表現這不失念。但上廁所別念,上廁所拿著念珠是不敬意,一上廁所就把它放到包包裏。我們拿了這個念珠除了計數之外,還有一個作用。拿起來知道自己幹什麼,知道自己是佛弟子了。心裏緣念,不失念就是念珠的意義。念珠一般都是圓的,起個什麼作用呢?圓滿意。圓的找個頭找不到,念珠緣念法界性,要會緣念,…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