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心住念。既然察知了心,既不使它攀緣,也不使它無記,無記就容易瞌睡了。不分善、不分惡就瞌睡去了。攀緣也不行,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無記的時候不覺察就失念了,該怎麼樣呢?應該念念的悉應觀察,心裏緣念就觀察什麼,觀察就分析就用照,像觀世音菩薩似的,用智慧來照五蘊,知道一切皆空,照見一切法皆空,就跟法身義能夠相合。照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和我們的法身是一體的,自性彌陀是念念不離心,念念從心起。我們每個念頭都是從心起的。

  使心明明了了的,明了什麼呢?一切境界相如夢幻泡影,不隨境界轉。但是我們心理的念頭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從什麼起的呢?從我們自心起的,因爲心有前塵。一說這個這個人,馬上就知道,因爲這個人你很熟,什麼東西都知道了。比方說杯子,大小、長短,方圓馬上現前了。對與不對,得到與失落,有與無。這些分別相,一切境界都是分別。因爲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有分別的,有分別的是能觀的觀,能知一切法長短、方圓、大小是這樣的。但是這心非長短、非善非惡,乃至非有非無。一切相不去攀緣,而且一觀察就照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法身無有諸相故,而且無住不相,這是華嚴經上的究竟法門。我們最初修的時候,一定先觀察諸法無相義,心生種種法是你心生的。有兩種人見相不見。那兩種人?精神失常,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瘋子就是吃自己的糞也認爲很香,觀念不同,思想不同,瘋了。第二種人是證得的人,觀一切無相。一切相對他無障礙了。瘋子有障礙,身體給他障礙,識失掉了。神識錯亂,精神分裂。這比妄還加妄,就是這樣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心,在佛法裏不執著相,這就與法身相合了。一切決不離開心,一切法相不存在了。就像觀空觀到相應了,就像上回我們講老先生念佛念到房子外面去了。一切有形有色的東西都不能障礙了,也不感覺到什麼叫煩惱,什麼叫菩提。在心經上說人的智慧心是“無智亦無得”。到了一定的程度,沒有分別心,沒有能做,也沒有所做,也沒有得,這時候才是個菩薩。這時候心裏的境界相一切都無挂礙了,這時候顛倒夢想都離開了,再無一法一相能夠自見而有差別,這和第一義相合。不是究竟的時候,一實境界就有能觀所觀,到究竟義就沒有了。知道沒有這種觀照,就是我們的妄念無記,糊裏糊塗的瞌睡一樣。所以外面的境界跟情感的七情六欲相應,心住一境沒智慧照了。

  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無記相,非善非惡很麻木了,沒有觀照的能力,也沒有識別的能力,這不算“唯心識觀”。要守記內心,看著這個心,無記不對,善知心相。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沒有頭,要找我們什麼時候迷的,這是佛所不答的,衆生無始但有終。現在我們已經種下了終的種子,就是淨業。從現在起,我們的無明就逐漸逐漸的終了。無明盡的候時,就是終了。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現的境界是妄的,而且還要追求從妄上分別,這是九相的智相,不停相續不止,執著取舍,這就是記名字相,記名而後起業,起業而後被業所系。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嗔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叁昧,得此叁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這個是知道了能夠證。這個知是很不容易。守記內心知道這個是貪心、這個是嗔心、這個是糊塗心、愚癡就是邪見、什麼是善?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我們不知道。不清楚就學吧!佛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以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對照,去識別,那些我們該作,那些不該作。心向外求都不可以,守記內心。但唯心識觀這種觀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坐”爲最好,坐能靜的下來,如果有這種功夫,那一切動作皆是一如。在沒有翻過身的時候,以靜坐爲好,隨心裏所緣念的,念念的觀,念念的去思惟,去照覺不要失念,想這失滅都是我的心在生滅,因爲離開心無法。要能經常這樣的觀照,漸漸能開悟,再修善法,很快就能得到,得到什麼呢?這最後說的色寂叁昧,這色寂叁昧是什麼位置呢?我們那天講五品位,五品位就證得了色寂叁昧,就能到達色寂叁昧。我們讀誦大乘經典,能讀的人也“忘”了,所謂的經典也“忘”了,這就不是“妄”了。沒有能所,雖然是這樣讀,但沒有能所。好比讀普賢行願品入列像須菩提那樣心無所住了,但明明了了在讀,這就是不住境界相,念念觀,但心的生滅,外面的境界相像水流燈焰,流水沒有住的時候,燈的火焰不會停的,這種觀照假若能夠成熟,就能得到色寂叁昧,就能得到緣五品住境界。得不到就讀誦大乘,多讀誦,漸漸的就能得到。自己不能證得的時候,也能得到,在下卷最後說業障怎麼清不淨,心理各種觀都修不成,就念我名號好了。天天念地藏菩薩,念念的就會得到。

  這個既然叫叁昧,叁昧就要“思慮修”,又叫“定”,又叫靜、又叫止都可以,又叫奢摩他。妙奢摩他就是“止”。至于色寂,那天我說了一幅對聯就形容這個色寂“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空即是寂的意思。觀色唯心,山色也好,水色也好,煙霞色都不存在了。色色皆空,唯心所反映的。我那天舉兩個,這個光說色,聲也如是。所以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他是反聞聞自性,不被境所轉,眼睛就反觀觀自性,六根都是如此。反觀觀自性,寂然不動,所以叫色寂叁昧,就是入了色寂定了。這叫觀行即佛,緣五品觀,觀行即佛,可入外凡位,超出叁界之外的品位了。我們讀誦大乘幹什麼?還沒有得到這個,只有內凡,是叁界之內的凡夫,還在這兒流轉生死,不得解脫。外凡和內凡相距沒好多,很容易從內凡就轉到外凡去了。能不能在讀經的時候證到色寂叁昧,心無所住,這個情況我們不是完全能夠,偶而和境界相應了,念念的也沒有緣念的人,也沒有所念的經了,也許一刹那,也許叁、五分鍾,時間是越久越好。我們得不到,短暫的較容易相應。還有一種是在我們最煩惱的時候,有傷心事。有特別刺激神經的影響,如果能夠點一柱香,靜坐下來,或者讀地藏經,如果太長了,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或者是金剛經,心經。心經很短,如果背的很熟一分鍾都不要。同時觀想的很強烈,這一讀寂靜煩惱都沒有了,也容易得色寂叁昧。但也不是很長的,一下子就過去了,讀完煩惱隨著消失,我是屢試不爽的。大家試驗一下就感覺到了。

  這段經文就是教我們要做觀的時候,隨心理所緣念的,緣念地藏菩薩。這時候地是我的“心”,地藏者是我的“心性”。我的心性性體假藉著地藏菩薩和我的自心心性相合。這樣念念的觀,觀者的心地和地藏菩薩相應,觀的境界消失,或者妄念又來了、消失又提起來。生滅就像流水燈焰不住的,念念不住。我們自己不覺得老就因爲念念不住。前頭一念過去了,後頭一念又來了。後頭念不是前頭那一念,比前頭老了一念,一念間沒關系,相續多了就老了。念不念不住就是這樣老的。不會是突變的。什麼是突變呢?不但老了而且死了。這種變有九種。就是藥師經上說的九種。念藥師經,念阿彌陀佛,隨便修那一法,相信了,把這種突變不讓它發生,能控製。這個所有權我們有,但是必須得去做。這就像我們占察輪相,有些個道友們占察好多次不相應;地藏菩薩說的很清楚,不相應是沒有至心。怎麼辦?不相應就再求,念一千聲、一萬聲總有相應的,不會永不相應的。這是和前面擲輪相結合起來。色寂叁昧得到不要歡喜,歡喜沒用,會失掉的,因爲念念不住,好的念念不住,壞的也念念不住,會消失的,好壞都會消失。那就念念長留,消失了我又來,散念也念念相應,這時候法身顯現了。我待在監獄裏幾十年支持我的就是這個念頭。今天不好,希望明天,明天不好,希望後天,後天不好,希望明年,就這麼希望了幾十年,還是希望成功了。念能支持你,念念不住,前念過去,後念又來了,這念不斷。不但支持現生,還支持未來。這佛這個念,這個種子種下去,永遠不會斷。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中間除了經過一位一位,修習觀的方法也很清楚,有幾種觀行。比如我們最初剛一坐下來,心定不下來。氣很粗,怎能得到定呢?沒靜下來就沒事,一靜下來那想法可太多了,就像放電影似的,不用想外頭的,就所經曆的,一幕一幕的不知不覺就現了。一覺照又沒有了。也不知道跑到那國去了?一會兒功夫,它又現了。這樣好多次,必須有對治它的方法,或者是修數息觀,或者是修不淨觀。像最了義的是直指明心,就問問念佛是誰?問這能修觀的是誰?這種功力我們因爲障礙深厚,不容易達到。光調息、調身、再調心。調完心了再用功夫修觀。這上面說的是大概。雖然是修觀,這種觀不容易得到。把前方便的觀修好,這種觀能得到。前方便怎麼做呢?要打坐的時候,或者行動的時候,照這上面說是以坐相爲好。現在我們因爲工作的關系,客觀的現實環境坐是不行的,因爲還要幹事呢!那麼就隨著所做的事來修觀,一切事、一切處都可以修觀。觀照就是覺察的意思,就像我剛才說的,拿一串念珠就提醒自己在幹什麼,現在兩手都在做事,怎能拿念珠呢?可以把心提起一念覺照,不管念佛或者觀想都可以這樣做。

  成就這個叁昧之後,應當學習信奢摩他觀。這個“觀”是“觀心”,不是觀色了。前面是說觀色得了色寂叁昧,那是事。現在從事入理了。理就是“奢摩他”,就是“止”。這個“止”是即“止”即“觀”雙運的。修止奢摩他這個“止”也含著觀毗婆舍那。修這個觀也含著止。這個經的意思是很深的。一切大乘經典要能把這個意思學會了,學法、學楞嚴、學纓絡經都可以,因爲這包括了很多的經論。經義是通的。能把止觀的方式學好,就能夠入一切叁昧。從事入理的時候叫奢摩他,從體起用的時候,就叫毗婆…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