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那。這個義理,一個體用、一個事理在摩诃止觀裏講就分開了,不像地藏菩薩和堅淨信菩薩說的。所有佛菩薩說的一切法都是對當機衆而淺而深的。以各人能夠領受,能夠得入爲主。現在地藏菩薩說止觀是在什麼基礎上呢?是在叁業清淨了之後來修,先觀一切諸相諸事而入色寂叁昧,在這裏修習就要入心寂叁昧。色即是心,心即是色,這是不分的,到究竟的時候是不分的。過程當中,應用當中,就要清楚分析的很細,這都還沒入信呢!我這麼一說,大家更感覺模糊了,這麼一種境界還不算信成就,還不入信位?心寂叁昧成就了始入信,這個信心才能堅定,能發心皈依叁寶,這名字叫佛,入修觀,觀行相應了才漸漸入信位,入了五品位。能入緣五品位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觀”如何修呢?講“叁止”“叁觀”、空假中叁止、空假中叁觀這叫“微妙止觀”或者是“不二止觀”,或者“止即是觀”,觀即是止。這是什麼地位呢?才是十信位。僅僅能說具足信心。我們有時說我信佛了,那是沒有“根”的。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複如是。
我們前面修兩種觀行,“唯心識觀”、“真如實觀”。現在講的都是“唯心識觀”,因爲還沒有達到一心之外,沒有一切法。還是在外境界相思維觀察,能夠有這種信心,還得要靠修行“奢摩他觀”,修行許多,有了功力,能夠達到這種認識,才能夠信。現在如果跟大家說,這以前已經講過很多次了,說地即是心地,藏即是性藏,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菩薩,恐怕這個信很不容易達到。心裏總是地藏菩薩是地藏菩薩,我是我,總有個界限。十方叁世諸佛,釋迦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不是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我們分各是各的,這跟我們好像還是距離很遠,更不是我了。這種心大家都是很清楚的,這就是沒具足信心,不能說有信心。爲什麼呢?因爲不信自己的自心是佛。所以信心沒具足怎麼辦?修一心的“妙止定信”,心外沒有一切相,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全都不存在的,一切法皆假,皆空,如夢幻泡影,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心境界之外,無有一法存在。這種信建立不起來,就要靠習了,習就是薰習。所以我們爲什麼要經常的讀誦大乘經典呢?這可不是說大話,說我是如來,我是佛。那是本具的,就說我是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能到這種境界就是,沒到這種境界就不是。不是的時候還是逐妄念而流轉,必須得要修習。怎樣修呢?我們現在請地藏經或者念地藏菩薩的聖號,請法華經都是薰習。能夠不執著了,就初果成功了。要能達到心外無法,就漸漸入門了。
用淺顯的話說,要相信自己。我們不相信自己怎麼辦?不敢相信因爲受了戒這樣說是大妄語,這就是沒入到“理”了。一切戒都是說“相”。犯我造罪下地獄,地獄在那兒?沒有。心外無一法,也沒有貪嗔癡、也沒有戒定慧,這種境界不容易“信”,所以必須得“修行”。修行之後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一切皆不存在,能夠知道這樣子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沒一切分別,這要修習好多年呢?十萬年、百萬年生死流轉才能夠信的進呢!不是這麼一說就信了。說相似信都入名字位了。我們有緣五品位很簡單,其實很不簡單,要能夠修到心寂叁昧,心寂而能夠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什麼呢?這才真正達到圓五品位。真正的圓五品位信心滿了,圓初住位,六根清淨位,真正的六根清淨。我們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所說占察叁業清淨,這是惡的另一方: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嗔、不癡、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還有塵沙,還有無明,我們這兒說的見思惑,四谛說的“苦集滅道”都沒夢見,邊還沒沾呢?還不認識,還不知道呢!這到大乘經典才知道。比如諸位善人都信了佛、吃了素了,就沒有殺生了嗎?還有殺呢!意念殺,要講上來說,自己的身上就是一切的微細菌所組成,現在這個也被科學家所承認了,那麼營養不良,或者做激烈運動起個氣泡,損失好多細菌,在理上講很不好降伏了。理跟事或這見惑、思惑還在煩惱當中,塵沙無明惑讓你犯微細的罪,這個罪是性罪,會産生什麼效果呢?不能見理、這個者摩他、毗婆舍那也不能得入,不能得道。
毗婆舍那就是內、外色都沒有了。內色是無顔色的,比如說我們打個妄想,什麼顔色,什麼形相都沒有。觀心內色、外色、想就生,不想就沒有。如果我現在想北京,或者我想到法源寺佛學院,法源寺的佛學院宛然俱在。學生老師講堂很熟悉,因爲我心裏想到,這是內色。我再照張相片就成了外色。這都是隨心所生的。從我自己心裏生起的,因爲所在之地那有呢?例如我們現在所在的立人學苑,這是外相、外色,內色則沒有,心裏生起想到緣念有,不緣念就沒有了,一切都如是。隨心所生,想念的時候有,不想的時候沒有了。隨心生、隨心滅。如果我們做夢做的好,夢到自己求什麼得什麼,醒了沒有了,又去緣念,回顧它,實際沒有了,不去緣念也就滅了。所見的一切事物隨我們心裏生起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不止是惡法,善法亦如是,甚至佛身,觀世音菩薩都沒有了,心裏的這個像是做的,匠人做的,從他心裏生出來的,實際沒有這個像。佛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也不是這個像。這是後來我們心生的。如果是信佛的人,心裏生出地藏菩薩相,不信佛的人根本沒這個影子。但是我們的心跟他的心是一樣的。“止”一就是“修定”、修內表色,“觀”是觀外表色。有些無表色就是“心意識”之中表現不出來什麼樣子,非青黃、亦非赤白,也非長短方圓。這個心可不是肉團心。大家可以這樣證實,肉團心不是心或者腦筋也不是心,爲什麼?人在死的時候,沒有氣了,腦筋心髒完全在的,不起作用了,所以說它不是的。
有位道友問我離四句,就是“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做非不做”,這叫四句。這四句加上別的也可以,“非生不生”,“非滅不滅”都可以,換什麼意思都可以,這叫四句。要建立這個,第一先要知道一切境界是由心生的,要這樣觀想,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時之間腦筋翻不過來,這種薰習太少,疑了?修習這個時間要很長,所以在大乘起信論專門講究薰習修。像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佛聞法聽經,乃至于作早晚課都是薰習,熏習什麼?能夠認識我們自己的心,能夠了解離開心是沒有法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這種真理我們叁業沒清淨之前就修還不能入。我們要懂得這種道理。無論那一教,華嚴、賢首、唯識,法相、顯密各宗派,這是一個基本原理。再用兩句話來形容,一切法是“緣起性空”,一切經論都是或者講“性空”,或者講“緣起”,說“心”也好,說“識”也好,說“一真法界”也好,說“一實境界”也好,名詞按的這部經這樣說,那部經那樣說,這部經對這些機的衆生,乃至于翻譯的語言也是一樣,可以這樣翻,也可以那樣翻。你看譯經,叁藏法師和玄奘法師翻佛,一個翻“世尊”,一個就翻“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的意思,乃至于說如來、說佛都是一個意思。因爲佛所成就的功德義理太多了,所以這個名詞也可以,那個名詞也可以,這個大德喜歡用這個,用印度的原音,像鸠摩羅什法師翻的,他是照義理,好多就直接是四字,讀起來很順口,經過好多年大家念起來都很順口。金剛經玄奘法師是照音翻的,我在閩南南普陀佛學院講的就是玄奘法師翻的,他的解釋是照唯識家的解釋,鸠摩羅什法師翻的金剛經用性宗觀點解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意思。
心的造作是起心動念的意思,我們要明白這個“心”要說“有”是假法,要說“空”是“真法”。但說“空”你又要執著「虛空,”的“空”了,所以不說“空”說“非空”,“非空”就是“有”,“有”也不說“有”,說“非有”就是“即空即有”。他的意思是因爲一確定了,衆生就隨著它去執著,一執著就不能悟了。永遠的錯下去,他就不讓你著。所以人家說佛教是圓的,即頭即尾,亦有頭亦有尾就糟了。圓的在那兒找頭尾去呢?但這只是到了圓教義如是說,如果是初發心的人,學個四阿含經,學俱舍論。那麼造業就要下地獄,因果不錯的,地藏菩薩前半部都是講占察善惡業報因果,後半部就不講善惡,也不講因果了。經文就要你去印證,引你入到深處去。善惡業報根本不存在,一切唯心所造,不生不滅。所以要這樣明白。才能把地藏菩薩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真正的理解了。這樣就知道我們說的地獄是沒有的。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都沒得的。還有什麼“空”?什麼“不空”呢?
非空非不空。這是“理”,理不存在了。但事要靠理來成就,理不存在,那事也不存在,這就理事無礙了。說理也可以,說事也可以,成就了怎麼說都對。認識了說有也可以,說空也可以,不認識說有、空都不對。
總而言之,不讓你著。想撈個固定的,沒有!永遠沒有固定的。佛的一切法都是在運動變化當中。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化現的。那麼就完全沒真實的?不!你的心還是真實的,就是我們上回講的“一心”,“一實境界”,就是“衆生心”,一切諸法皆依“心識”而成立。
“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如鏡中像那是誰都知道過去就沒有了。鏡子沒有能像,也沒有所像。打那兒過它就現。水裏的月亮,在晴天晚上十五有水的地方現月,沒水的地方就沒有月。那個月是假的。猴子到水裏撈月亮去,那兒有呢?沒有的。這個道理話,說這麼多,一遍兩遍都不行,華嚴經上在菩薩問明品裏,就想把這個道理問明白。普慧菩…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