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问了两百问,普贤菩萨答了两千,问一答十都是圆融的。如果不用觉照,始终明白不了。这最初坚信不疑的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现,但是又没有个能造的,也没有个所造的,就是离对得,绝白非(编者注:“离对得,绝白非”疑为“离对待,绝百非”之误)的意思。这种道理要慢慢薰习,学这个“止”学这个“观”什么有好处呢?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必须得薰习,才能够趋向大乘之道,就是趋向一乘境界。
“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
这种法门是修习智慧最上乘的,这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讲空义的,先空掉烦恼,再建立殊胜功德,才不贪著,要一贪著,功德就没有了。必须先空而后建立一切法。
“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
要是不这样长不成。
“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上面讲的奢摩他、毗婆舍那,这都是一心具足的“止观”。空了之后才能建立“圆顿止观”。这到什么位置了呢?六根清净,这才是真正六根清净,一般说的六根清净不是真的。我们要知道三业清净,粗恶降伏了,细惑还是不断呢!如果没有上半部的占察善恶业报,下半部入不进去的。所以地藏菩萨用最方便的法门,占察之后能够引你。这是“唯心识观”。在华严经五十二位,最后入佛位就是五十三位,因此善财童子就五十三参。最初见文殊菩萨,十信位圆成了再发菩提心。他到每个善知识那儿,都说我发了菩提心,我要行菩萨道,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样来行菩萨道?这个时候才圆初住,才叫发心住。这个就经过多生累劫了,不是很容易就证到圆初住位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龙女即身成佛,那是多劫累生修行的。不然当生见到这么多菩萨,闻了法,参访了不容易的,要懂得这个道理。唯心识观修成六根清净圆初住的时候,才说的上进不退位,住就是永远在其位了。实际上我们发心到了信位,自然流转时信心就不退了,这是圆教的义理。这个还是从我们现在信起,如果我们闻到华严经,闻到法华经了义的大乘经典,深信不疑,就知道自己,不用去打卦,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佛前所种的善根了,是千万佛前所种的善根了,这句话是金刚经说的。还没到这个地步,还没到六根清净,圆五品位都还没达到呢!那么我们每天写的,受持读诵,解说不就是五品位了吗?受持解说要到我不是读经,也不是不读经,必须懂得这种道理的读经。
为什么我们要学教呢?学教的目的就是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现在学佛信佛修行到什么境界,没有到都是不成功的,只能说是种善根。这一点我们上卷占察善恶业报说的很清楚,用占察方法是因为自己不认识自己,连自己现在还有好多惑业,自己都不知道。这不是在银行存好多款,开支票的时候,有钱没钱自己很清楚。但要发心给众生回向的时候,自己有好多功德,能产生好大的力量,能够给人家好多?自己心里还是得有个数,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我是感觉到我没那么大力量。虽然我们没那么大力量,就仗著我们念地藏经,仗著称地藏菩萨圣号。我们念著普贤行愿品,就仗著普贤菩萨的力量。他们有力量,现在我念普贤行愿品,用普贤行愿品所教导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个力量是意想不到的,回向就有这么大的关系,这也是不可见的。立了功德是什么样子?地藏经说,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十方一切诸佛都要赞叹他的功德,都赞叹不完。佛菩萨的功德什么样子?我们说持地藏菩萨的名号就可以把三途的苦难免掉,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什么样子?地藏经第九品地藏菩萨为利益众生,向佛说了一个最方便的法门称诵佛名,念个佛号就能消四十劫罪,得到阿罗汉果。自己问自己,我念了好多遍,现在四果也没证到,这如何理解呢?这是指著相应,念到瑜伽,没相应的时候不起作用,就是我们这个电灯也设了,但是开关没开呢?照样不亮,得想办法把开关打开。怎样打开呢?念的时候必须随文入观,至心,如果连至心都没达到,那么业障没消,三业不清净,所以成就不大。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什么叫“真如实观”?就是“心性无住,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这个知、觉就是指“意识”,指“心”上面的心识,这里就离开了。那是修“唯心识观”,这个进一步要离开“见闻觉知”。唯心识观已经修好了,进一步无生无灭,真空实体,没有一切分别之想了。前面要用想修,这要离开想修,这里提几个名字,下面解释。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
无少处就是无所有处,这个修真如实观就是善超三有,色界、欲界、无色界全都顿超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是四果圣人所居的四禅天。这当然是指著外道说的,也不指著修成个境界相而已。要修这一定,一定的叫四空定的境界。这我们不详细解释了,这在小乘的九次第定理,一句话就带过去了。不住这九次第定。一共学九次,一位一位的超越了三有,得了空三昧,这个空可不是真正的空,不是实相境界。真正达到实相境界,证了法身是有地位的。我们前面不是讲十住吗?这已到三贤菩萨所修的位置,相似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位置。渐次这样修行,这三位叫贤而非圣叫相似空三昧,不是那个真实的实相,真正的空三昧就是华严经讲的重重无尽的境界相了,那就是真空里的实相,得到三昧了。前面讲的那些识、受、想、行、分别的相不现前了。这个境界相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这五蕴。这可不是观自在菩萨得到的那个空,相似了,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不现了。这样才够一个善知识,大慈悲者品位。是观行菩萨六根清净而证到观行菩萨位了。能相似伏尘沙无明相。伏不是断,是真正大慈悲者,这个时候从空出假利益众生,就产生妙有了。这个慈悲呢,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必须跟智慧相应,如果没有智慧就叫爱见。不能有分别心,对他不好一点或差一点就不行慈悲了。这就落入爱见大悲。慈是求具安乐及安乐因,必须得让他知道安乐因,安乐是怎么来的?悲是求离诸苦及诸苦因,拔一切众生痛苦,让他永远不受苦,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必须得知道离苦的因。
“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而且精勤不懈的修行,但是不被法所障碍,不被法所缠绕,为什么呢?得到心寂三昧了。就是心已经止于不分别境界相了。不分别一切境界相,不但外面的境界相,内色、外色一切都平伏了,这就修成观了,这是真如实相观。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这个时候“心”决定向了,究竟入了位了。有的是圆五品位,有的是十信位开始,就是观行位到了极点,发出一种慧解,就是能入,能入什么?能入一行圆信圆解。悟是圆满的,没有分别妄想,没有其他一切杂念。例如我们经常有弟子问是专门念佛好?还是拜忏好?我是修地藏法门好?还是念文殊菩萨?到了这种位置就不是这种疑问了,怎样解释呢?一行一切行,念佛的时候具足拜忏了,念阿弥陀佛也包括拜忏,包括听法,读诵大乘,一即一切叫一行三昧。有人把这个“一”当成一个的一了,一行三昧那我只能干这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即一切圆的、圆满的,信圆满,解圆满。一行是什么行呢?法界行。入了法界一行就是观法界行,一念就是一念法界行。无有法了,法界已经圆满了,包括一切了,这叫圆满大行。所做一切事情,随念一即一切,悟了理就叫圆顿的,六根清净行,这叫决定向,也叫缘十信满心的初住。方才我们不是讲圆十住吗?到了这真实观修成了,圆初住证得了,这时候发菩提心行,行六波罗蜜,这个利益众生是真正的利益众生,也能够真实观行。修到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再头修起没有贪嗔痴梦了,随做什么事情都是圆满的,随学什么法都是圆满的。为什么?不执著故。不执著住向的相,能够遍满的修一切善法。七觉支、八正道这都是菩提的分法,行菩萨道有种种的遮难,都不生恐怖,没有怯弱了。因为胜解,理解力强,永远不会再退到二乘去了。无止的进修,一直到成佛果,成了佛果还是利益众生。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者。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懂得真如实观,这时候奢摩他,毗婆舍那才能够善巧方便应用。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做一切事。虽然是坐在那儿,没看他动,他已到百千界去利益众生去了,也可以化现一切众生了。所以是证了初住的菩萨,化度一切众生,含意就是如此,就是行根本法。这个也可以说就是密宗,不可思议的密宗了。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做,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那些人才能修呢?分别说一下,有两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利根的人有大智慧,过去的善根早培育好了,有利根能够知道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作的,知道如幻的不实的,决定无有疑虑,就是五阴五盖这些轻微的散乱心很少,这些人能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他虽然也行慈悲,也作喜舍,但是乐于爱见,因为没智慧,就叫钝根。…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