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32

  ..續本文上一頁此則第二舉數列名。言虛空者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故名虛空。謂慧有簡擇之能故名爲擇。由擇得滅故名擇滅。因緣不會、諸法不生、非由慧滅、名非擇滅。第四靜慮以上唯有舍受現行。不爲苦樂所動故名不動。滅盡定中心心法滅。想受用勝。就強爲名故則是此名想受滅。法性本來常自寂滅。不遷動義名爲真如。此則第五明無爲法。上來說一切法者以下乃至第五無爲答前問訖。自下第二答後問

  論雲。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者 此則第二答後問。就此答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舉數列名。言無我者。此則第一牒章。略有二種等者。此則舉數列名。言補特伽羅者。此地正翻名數取趣。于六趣中數數往還名數取趣。雖複往來都無我人故名無我。二法無我者。謂蘊界處等名之爲法。此無人故名無我。此則第二答後問訖

  百法共分五項,前四項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都是有生滅的,所以稱爲有爲法。這第五項講的無爲法,無爲法是沒有生滅的。有爲法講了九十四個,無爲法就簡單,只有六種。第一個叫虛空;第二個叫擇滅;第叁個叫非擇滅;第四個叫不動;第五個叫想受滅;第六個叫真如。“此則第五明無爲法。”,這一段就是第五段,講無爲法“就此文中有二”,這一段又可分成二小段,第一牒章;第二舉數列名。“言第五無爲法者”,就這一句,就是這一段的第一小段,重複說一下這一段講什麼。“略有六種”,以下的文字呢,就是第二小段舉數列名。無爲法有六個,一個一個舉數列名,下面就逐一講解。

  “言虛空者謂無色性”,虛空就是說這兒沒有物質。“容受一切所作業故”,這兒沒有物質,它那裏頭你要幹什麼都可以,沒有東西擋住你,什麼你都可以做。第一個無爲法叫虛空,虛空的定義就是沒有物質,你在虛空裏幹什麼都可以,沒有阻擋。

  第二個叫擇滅。慧心所就能夠擇,就像我們買東西,抱幾匹布出來要選擇嘛。我們看到一樣東西,判斷一下這個東西是不是?是個什麼?就要用慧心所去分析,要選擇一下。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拿慧心所去分析、選擇,就叫擇,擇就是慧的別名。由擇得滅,故名擇滅。滅什麼呢?就是滅煩惱,你生起了慧心所,就曉得選擇,哪樣好,哪樣不好,那麼煩惱不好,你有智慧就能夠選擇不要它,就能夠把煩惱斷掉。所以,由智慧來斷了煩惱,煩惱就滅了,就叫擇滅。

  “因緣不會、諸法不生、非由慧滅、名非擇滅。”不管什麼東西如果它産生不出來,就是它的因緣不夠,條件不夠。任何事物條件不夠,就不能夠生起。不能夠生起,不是用智慧去斷它,而是它自己因緣不夠,這就叫非擇滅。不是由智慧否定去斷掉它,是因緣不夠而不能産生,叫非擇滅。

  第四個叫不動無爲,不動是講的修禅定。第四禅以上沒有苦樂,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禅定的功夫到了第四禅,既不感覺苦又不感覺樂,就離開了欲界。欲界有動,有苦樂,定力高的時候,苦也沒有,樂也沒有,就不動了。到了第四禅以上才能不動,叁禅還有喜樂,第四禅苦樂都沒有了。無色界比第四禅還高,也沒有苦樂了,苦樂都不能動搖它,就叫不動。不動無爲就是指的沒有苦樂,禅定高了,故名不動。

  第五個叫想受滅,這是指修到滅盡定,心理活動都滅完了,所有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心所和受心所,這兩個心所的作用特別突出,所以就把這兩個抓住,叫做想受滅,想跟受都不起了,其它心所當然也就完全滅盡了,所以想受滅就是滅盡定。

  第六個就講真如了,真如就是諸法的實性。“本來常自寂滅。不遷動義”,本來就是它的真性,真性本來就沒有,如果有,就有生滅。法性就是說一切法沒有實性,沒有實性就沒有真正的生滅,諸法的實性就是沒有生滅。本來它就沒有,拿什麼來生滅,所以常自寂滅。滅就是不生,寂就是不動。一切法性,諸法的實性,本來不動搖,沒有生滅這個事實是真的,是不可破壞的,真理是不可消滅的,所以佛法裏稱之爲實際。什麼東西實際?本無生滅才是實際,它本來不生、不滅、不動、不遷,遷就是搬家。有生滅的一切都在不斷的生滅,只有空性不生滅,所以常自寂滅,不遷動。這個東西叫做真如,就是諸法的實實在在的真相,就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本來就是一切法空。真如是諸法的真理,諸法的真理沒有變動,真實如此。第五段解釋無爲法,就交待完了。

  “上來說一切法者以下”,論文的開始說一切法無我,接著講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者”就是個提綱。釋迦佛說法,說的“一切法無我”,什麼叫一切法呢?所以就先講一切法。講到這兒,“第五明無爲法”這一段,是答前問,什麼叫一切法。下來就要答第二個問:什麼叫無我?對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就答得簡單。作者寫這篇論文的目的不是解釋無我,而是講什麼叫一切法,關于“無我”,別處還要專門講。“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者”,這句話要講清,必須讀空宗的書。空宗就講無我,這部論是有宗的論,它不多講啥叫無我,別處慢慢去學。這裏只給你說一切法無我有兩種:一種叫補特伽羅無我;一種叫法無我,也就是一個叫人無我,一個叫法無我。通達了法無我,自然就通達人無我。

  我們內地佛學認爲小乘的人,只懂得人我我,不懂法無我,西藏的說法,空宗的說法,認爲小乘還是要懂點法無我,一點法無我都不懂,人無我也就懂不了。空宗和有宗在無我上有不同的意見,有宗認爲要大乘菩薩才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二種無我,聲聞羅漢沒有通達法無我。空宗的論師則說,懂不了法無我也懂不了人無我,懂得人無我必須要懂點法無我,這是一個公式算出來的結論。這個公式在西藏只有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它自己就不是實有,千經萬論在這個問題上闡發,分出許許多多的宗派。

  西藏佛教講空很簡單,就是緣生性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緣生就無自性,這就是西藏空宗傳承下來的最透徹的說法。任何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它就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都是因緣把它湊攏來的。有因有緣,六因、四緣,要很多的因緣才能産生一個果,主要的叫因,次要的叫緣,所以因也是緣,緣也是因。因緣所生法包一切有爲法,一切有爲法,萬法無一不是因緣所生,所以緣覺聖人,觀天地事物就悟了道,悟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緣境悟道快,他就在這個主要問題上一刀見血,懂得一切法是因緣生,下一步就懂得無自性。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懂了因緣所生法還要起悲心,還要度衆生,大乘人不簡單地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空還有啥幹頭呢?一切法空還要度衆生。阿羅漢了解的範圍窄些,修行要慢些,要依四谛挨一挨二修才悟得了道,緣覺聖人比阿羅漢的根要利些,只要看到緣生法,把緣生法的道理懂了,就覺悟了,所以看花開花落,都能悟諸法的真理。我們現代的八指頭陀,看到白桃花落了,大哭一場,就開悟了。他就從緣生緣滅悟了諸法性空的道理。開悟的人,各自開悟的因緣不同,碰到一種緣,把緣生緣滅的道理悟了,就悟了法空,悟了法空就悟了道。我們凡夫,成天緣生緣滅的,卻沒有感覺這是緣生緣滅,特別是對自己,更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緣生緣滅的東西,好像是很實在的,這就不能悟道。

  我們先講空,就是無我,進一步解釋,不要把空當成沒有,這就太簡單了。空是沒有那個執著的對象,是把你那個執著空掉。執著又在哪兒産生的呢?對任何事物,你硬是把它當成有那個東西,我的兒啊,我的兒是實實在在的,我的錢啊,我的錢是實實在在的,就在這個上頭起執著,不曉得那個東西是因緣生。錢也是因緣生,前一世的福報,你付出的勞動,都是因緣生。因緣生有好的一面,還有壞的一面,比如拿錢去幹壞事,錢就是毒藥,拿錢去幹好事,錢就是補藥。對任何事物要看到它是因緣生的,還要看到它不是孤立的,有兩面。把任何東西看得太實在、太死,就叫無明。我們認爲靠得住的是物質,是自己的身體,其實這幾十斤肉一天到晚都在不停的變,變人都是由于前世的因果。

  一切事物都有種種的因緣,一根草、一朵花都要很多因緣,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修行就要先從這樣修,看任何事都要想一下,這個東西是生來就有的嗎,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我們都只能看到現前的因緣。這兒有一朵花,我學學植物學,知道花咋栽、咋長,這有因緣,也有因果。還有前世後世的因果。我們學佛法,修啥子觀,隨拈一法都可以修,禅宗隨便拿什麼東西來,都可以參一參,是不是一下它就成就了,是不是要許多因緣才能夠成就?現世的因緣我們看得到,比如這個杯要許多因緣才能夠成就,別以爲只要一兩塊錢就買回來了。你咋個會有一兩塊錢,一兩塊錢是你的福報嘛!你前世沒有培福,你就不能變人,不能變人就不能喝茶,就不能有茶杯。有個故事說,主人請客人到他家吃千人做的包子,客人走去,主人端一盤普通包子出來,說這就是一千人做的包子。主人說做包子要面粉,面粉從哪兒來,從農夫家來,農夫種麥子要土壤、要人工、要水、要工具、要肥料。就說一把鋤頭,所用的鐵還要從礦山裏去取,還要用火車運,火車又從哪兒來,一樣一樣地說,包子一千人也做不出來。意思就是說一個很微小的東西,都要很多因緣才能産生,這就是華嚴宗的見解,華嚴宗認爲:很小很小的東西裏,都包含無數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簡單,要許多因緣。變人就要很多因緣,變了人才有資格吃茶,還要用杯杯裝。那個豬可能沒有哪個給它泡茶,更不能拿茶杯給它喝。所以一個很小的事情,你要去推它的因啊,因外有因,緣外有緣,無窮的因無窮的緣,華嚴宗的宇宙觀就是無盡的因緣觀。唯識宗講阿賴耶識,就是講事物的來蹤去迹,只要是佛弟子,都要承認因緣生,承認因緣生,就必須承認無自性。空宗講東西是因把它産生出來,如果要追問因裏先有果,…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