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空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議的境界就出現了。所以既然運動是假的,不相應行,前後中際也是假安立的。沒有前沒有後沒有中際,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假的,這個就是空性。

  “離斷常等邊”,這樣子斷也不是,常也不是。因爲有時間,才說它有斷;因爲時間的概念,才說它是常。現在時間概念被取消了,說斷說常都是戲論。不常也不斷,就是八不中道的意思。無邊際空——一切法沒有前後中際,這就是無邊際空,沒有斷常邊,離開斷常的邊。

  十、無始無終空

  始際後際空,但流注無實,

  宿命觀假有,慧眼見無實。

  “無始無終”的空,也是時間概念。“始際”,最初的那個叫始際。“後際”,最後的那個叫後際。時間的概念都取消了,這個當然也沒有了。“但流注無實”,前面的過去,後面的再跟上去,跟水流一樣,沒有實體的。河是沒有實體的,就是那些水在動。同樣時間也是沒有實體的,就是前後刹那刹那地在變化。

  “宿命觀假有,慧眼見無實”,假使有宿命通的人,前際後際能看到,這是假有,是如幻的緣起法。“慧眼見無實”,慧眼就是觀一切法空的智慧,慧眼來看的話當體是空,“無實”,是沒有東西的。

  這裏邊講得比較簡單,我們看看《入中論》的補充一下。“由無初後際,故說此生死,名無初後際,叁有無去來,如夢自性離,故大論說彼,名爲無初際,及無後際空”,什麼叫初際後際呢?這個東西,在它以前是沒有的,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是初際。從此以後就沒有了,就是後際。那我們說生死有沒有初、後際的呢?生死哪個時候開始,那不敢說,不曉得哪個時候,無始。如果你不修解脫的話,什麼時候生死得了?了不了。你說有後際,沒有後際。叁界裏邊,一般的衆生,沒有解脫的衆生來說呢,始際後際是沒有窮盡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時間概念是假的,生死也假的,所以始際後際也是空。從這個慧眼來看,始際後際是不存在的。生死都沒有了,什麼時候生死開始,說什麼廢話呢?生死都沒有了,生死本是空的。什麼時候生死終止,也是廢話。這是“始際後際空”。

  十一、無行空

  五蘊散離故,能行不可得,

  眼等無所行,蘊等合集故。

  這裏,行——能行、所行,能行就是能緣,所行就是所緣。行空就是說沒有能緣、所緣。

  “五蘊散離故”,五蘊,積聚義,各式各樣的東西堆攏來的,本身沒有個實在的東西。你把它分分分,分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再分,過去、現在、未來,各式各樣的識,一個最基元的,最基本的東西是找不出來的。

  “能行不可得”,既然它本身沒有自性,能緣的心也不可得。

  “眼等無所行”,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都是能行——能行就是能緣,它本身是空。所緣的法也是空,所以說“無行空”。

  “蘊等合集故”,它本身是散離,自性是散離,只是因緣和合現一個假象,本身還是空性,還是散離的。這是無行空,沒有能行所行。

  十二、自性如如空

  若諸法自性,住理自如如,

  同時應具足,滅起滅無起。

  一切法的自性住理,就是法住法性,一切法的自性住在它的自性上。“如如”,就是原來的那個樣子,沒有自性的,它本來這樣子,就像它那個樣子。不能說它有什麼東西,不能加進去,只能說本來面目。它自性是如如,它裏面的法,從緣起來說,卻是十法界都息息相關,隨念一法,可以把其它的法都攝在裏邊,所以說同時相應具足。在緣起的關系裏邊,沒有一個法是孤立的,每一個法都有關系,都同時相應具足。所以說一即一切。

  “滅起滅無起”,在這個如如的、緣起的、性空的道理裏邊,它生滅之相是不可得的。“滅起滅無起”,沒有生滅相的。這也是講真如的自性空,真如這個法,如如的。它的緣起的時候,同時相應具足,一法即一切。在華嚴宗就是講這個的,一個法就牽涉到一切的法,從一個微塵裏邊,可以把整個宇宙都看到,因爲它都有關系。不能說它跟其它法是隔絕的,沒有關系。世界上沒有一個法是隔絕的,都是有聯系的。所以這是最大的辯證。

  十叁、一切法空

  一切謂內外,處及諸界等,

  聚生門種族,實義不可得。

  一切法空是另外一個樣子,內空外空內外空,加起來就是一切法空。“一切謂內外,處及諸界等,聚生門種族,實義不可得”,所有的內的法也好,外的法也好,十二處——內外處,諸界——十八界等,這些實際上就是蘊處界,這些法都是空的。“實義不可得”,當下自性是空。“聚生門種族”,這個學過《俱舍》的不需要解釋了。蘊是積聚義,很多的東西把它堆在一起,聚起來的,就是一個蘊,五個蘊就是五個堆堆。處是生門,能夠生長識的那個門。界,種族義,等于說它是什麼什麼種族的,這一類的,這個族的,歸這個界,那一族的,歸哪個界,這些都沒有自性。“實義不可得”,前面內空外空都講過了,所以這裏把它總起來,一切法,不管內外的蘊處界,都是實義不可得,自性空。

  在《入中論》裏邊是怎麼說的呢?“十八界六觸,彼所生六受,若有色無色,有爲無爲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一切法,謂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識等能依六識界,色等所緣六境界,眼觸乃至意觸等六觸,六觸爲緣所生六受,及有色無色,有爲無爲等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遠離而空,是爲一切法空。”所有一切法,當下自性空,一切法空。

  十四、相性空

  因緣具足顯,空無相無願。

  這個有的地方是相空,自相空,共相空。這個自相是因緣具足而顯現的,沒有一個法,它自己有個本來面目,本來是這樣子的,不可動的。自性沒有的,因緣和合了就顯那個相。“空無相無願”,當下是空,也沒有相。既然沒有相,也沒有什麼希願,對它沒有什麼要求。

  海公上師打的比喻就是說孔雀毛裏邊,在太陽光照起來的時候,各式各樣顔色都會現出來。那就是因緣具足,孔雀毛的本色,在太陽光的照耀之下,這些因緣和合了,各式各樣的花紋就現出來了。實際上離開一個緣,花紋就現不出來了,這是因緣和合具足而顯的。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由因緣和合顯的,它本身沒有實在自性,都是空無相無願,就是解脫,本身就是空性。這裏《入中論》講了很多,我們就不說那麼多了。

  十五、無所緣空

  五蘊自性空,所緣無憑藉。

  這是能緣所緣的關系。五蘊的自性空,前面講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自性空。五蘊是空,我們所緣的色聲香味觸——所緣的境,當體就是空。一切有爲法五蘊都包完,我們所緣的色聲香味觸,都是屬于五蘊裏邊的,五蘊既然空掉了,所緣的法還有什麼自性呢?當然也沒有。

  實際上這二十空,都不是獨立的,都有連帶關系的。某些人對這方面的關系看不清楚,就給你說這個。那一方面關系看不清楚,給你說那個空。實際上總的一條,貫穿在裏邊的都是無自性。每一個法它都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都是靠因緣和合湊攏來才現的。無自性空,這個是貫穿一切的。也就是我們開始說的,一句話就可以把所有空都包完,就是無自性空。那麼裏邊,因爲各式各樣的疑、執著,就分了二十種。無所緣空,所緣的境界不出五蘊,五蘊自性空,那麼所緣當然也沒有體,都是空的。

  十六、無之自性空

  無之自性空,無有性是無。

  “無”是不是還有個自性呢?執著一個“無”,執著“無”有自性的,也要空掉它。你說一切法是沒有的,把這個沒有執到,那又成了一個病。“無之自性”也是空。“無有性是無”,什麼叫無,無就是沒有自性。你執這個無,說它有自性,這個當然也空掉,“無”的自性也是空。

  十七、實空

  雲何爲實空,即無爲虛空。

  這個“實”,學過《俱舍》就知道,實在的法就是無爲法。這個無爲法也特別指虛空無爲。什麼叫實空?就是無爲虛空,也就是虛空無爲。你要是執著有“虛空無爲”這麼一個法的話,也是一個執著。虛空無爲就是把一切法都掃掉了,實法掃掉了,就是無爲,你再執有這麼個無爲,那也是執著,所以“實”還要空掉。“雲何爲實空,即無爲虛空”。

  十八、無實空

  無法有法空,若得若失空,

  無實無有性,說爲無實空。

  這個就是對一切法,從多方面執著。無實空,無法、有法都是空,若得、若失也是空。“無實無有性”,“無實”,沒有實在的,“無有性”,沒有自性,叫無實空。海公上師的解釋,“實空亦無”——實在的那個空,也把它沒有自性。你說它有也好,無也好,這些都是執著了,有執著,就是空不掉了。你現在說一切法都是沒有實在的,沒有實在的這個東西還要空掉,叫“無實空”。

  《入中論》的解釋,“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反正這也是一個執著,你若執它有這麼個東西的話,都要去掉。

  十九、自之性空

  自于他能作,度攝等皆空。

  自之性空,這是從自己跟他人兩方面的關系來看的——自性空、他性空。“自于他能作,度攝等皆空”,自己執著一個能度人的、能修菩薩道六度四攝的那個東西,也是空。“濟度衆生,自法悉空”,“菩薩不見我度衆生”,能度的是空,所度的也是空。這裏講能度的,能夠修六度四攝的那個補特伽羅,是空的。前面講過了,本來是內空,補特伽羅是空的。從能度所度的關系來說他也是空。

  二十、他之性空

  他之性空者,他法無自性。

  “他之性空”,所度的他也是空。“他之性空者,他法無自性”。你說我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是不是有衆生給你度了?“實無衆生而可得度者”,所有濟度的他,也是自性空。這樣說能度的人,所度的有情都是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

  二十空,就是把空性道理,從各式各樣的角度來分析,分了這麼二十個樣子…

《二十空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