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十空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议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既然运动是假的,不相应行,前后中际也是假安立的。没有前没有后没有中际,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假的,这个就是空性。

  “离断常等边”,这样子断也不是,常也不是。因为有时间,才说它有断;因为时间的概念,才说它是常。现在时间概念被取消了,说断说常都是戏论。不常也不断,就是八不中道的意思。无边际空——一切法没有前后中际,这就是无边际空,没有断常边,离开断常的边。

  十、无始无终空

  始际后际空,但流注无实,

  宿命观假有,慧眼见无实。

  “无始无终”的空,也是时间概念。“始际”,最初的那个叫始际。“后际”,最后的那个叫后际。时间的概念都取消了,这个当然也没有了。“但流注无实”,前面的过去,后面的再跟上去,跟水流一样,没有实体的。河是没有实体的,就是那些水在动。同样时间也是没有实体的,就是前后刹那刹那地在变化。

  “宿命观假有,慧眼见无实”,假使有宿命通的人,前际后际能看到,这是假有,是如幻的缘起法。“慧眼见无实”,慧眼就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慧眼来看的话当体是空,“无实”,是没有东西的。

  这里边讲得比较简单,我们看看《入中论》的补充一下。“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什么叫初际后际呢?这个东西,在它以前是没有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初际。从此以后就没有了,就是后际。那我们说生死有没有初、后际的呢?生死哪个时候开始,那不敢说,不晓得哪个时候,无始。如果你不修解脱的话,什么时候生死得了?了不了。你说有后际,没有后际。三界里边,一般的众生,没有解脱的众生来说呢,始际后际是没有穷尽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间概念是假的,生死也假的,所以始际后际也是空。从这个慧眼来看,始际后际是不存在的。生死都没有了,什么时候生死开始,说什么废话呢?生死都没有了,生死本是空的。什么时候生死终止,也是废话。这是“始际后际空”。

  十一、无行空

  五蕴散离故,能行不可得,

  眼等无所行,蕴等合集故。

  这里,行——能行、所行,能行就是能缘,所行就是所缘。行空就是说没有能缘、所缘。

  “五蕴散离故”,五蕴,积聚义,各式各样的东西堆拢来的,本身没有个实在的东西。你把它分分分,分到后来什么都没有,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再分,过去、现在、未来,各式各样的识,一个最基元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找不出来的。

  “能行不可得”,既然它本身没有自性,能缘的心也不可得。

  “眼等无所行”,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都是能行——能行就是能缘,它本身是空。所缘的法也是空,所以说“无行空”。

  “蕴等合集故”,它本身是散离,自性是散离,只是因缘和合现一个假象,本身还是空性,还是散离的。这是无行空,没有能行所行。

  十二、自性如如空

  若诸法自性,住理自如如,

  同时应具足,灭起灭无起。

  一切法的自性住理,就是法住法性,一切法的自性住在它的自性上。“如如”,就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没有自性的,它本来这样子,就像它那个样子。不能说它有什么东西,不能加进去,只能说本来面目。它自性是如如,它里面的法,从缘起来说,却是十法界都息息相关,随念一法,可以把其它的法都摄在里边,所以说同时相应具足。在缘起的关系里边,没有一个法是孤立的,每一个法都有关系,都同时相应具足。所以说一即一切。

  “灭起灭无起”,在这个如如的、缘起的、性空的道理里边,它生灭之相是不可得的。“灭起灭无起”,没有生灭相的。这也是讲真如的自性空,真如这个法,如如的。它的缘起的时候,同时相应具足,一法即一切。在华严宗就是讲这个的,一个法就牵涉到一切的法,从一个微尘里边,可以把整个宇宙都看到,因为它都有关系。不能说它跟其它法是隔绝的,没有关系。世界上没有一个法是隔绝的,都是有联系的。所以这是最大的辩证。

  十三、一切法空

  一切谓内外,处及诸界等,

  聚生门种族,实义不可得。

  一切法空是另外一个样子,内空外空内外空,加起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谓内外,处及诸界等,聚生门种族,实义不可得”,所有的内的法也好,外的法也好,十二处——内外处,诸界——十八界等,这些实际上就是蕴处界,这些法都是空的。“实义不可得”,当下自性是空。“聚生门种族”,这个学过《俱舍》的不需要解释了。蕴是积聚义,很多的东西把它堆在一起,聚起来的,就是一个蕴,五个蕴就是五个堆堆。处是生门,能够生长识的那个门。界,种族义,等于说它是什么什么种族的,这一类的,这个族的,归这个界,那一族的,归哪个界,这些都没有自性。“实义不可得”,前面内空外空都讲过了,所以这里把它总起来,一切法,不管内外的蕴处界,都是实义不可得,自性空。

  在《入中论》里边是怎么说的呢?“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一切法,谓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识等能依六识界,色等所缘六境界,眼触乃至意触等六触,六触为缘所生六受,及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远离而空,是为一切法空。”所有一切法,当下自性空,一切法空。

  十四、相性空

  因缘具足显,空无相无愿。

  这个有的地方是相空,自相空,共相空。这个自相是因缘具足而显现的,没有一个法,它自己有个本来面目,本来是这样子的,不可动的。自性没有的,因缘和合了就显那个相。“空无相无愿”,当下是空,也没有相。既然没有相,也没有什么希愿,对它没有什么要求。

  海公上师打的比喻就是说孔雀毛里边,在太阳光照起来的时候,各式各样颜色都会现出来。那就是因缘具足,孔雀毛的本色,在太阳光的照耀之下,这些因缘和合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就现出来了。实际上离开一个缘,花纹就现不出来了,这是因缘和合具足而显的。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由因缘和合显的,它本身没有实在自性,都是空无相无愿,就是解脱,本身就是空性。这里《入中论》讲了很多,我们就不说那么多了。

  十五、无所缘空

  五蕴自性空,所缘无憑藉。

  这是能缘所缘的关系。五蕴的自性空,前面讲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自性空。五蕴是空,我们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所缘的境,当体就是空。一切有为法五蕴都包完,我们所缘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属于五蕴里边的,五蕴既然空掉了,所缘的法还有什么自性呢?当然也没有。

  实际上这二十空,都不是独立的,都有连带关系的。某些人对这方面的关系看不清楚,就给你说这个。那一方面关系看不清楚,给你说那个空。实际上总的一条,贯穿在里边的都是无自性。每一个法它都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都是靠因缘和合凑拢来才现的。无自性空,这个是贯穿一切的。也就是我们开始说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所有空都包完,就是无自性空。那么里边,因为各式各样的疑、执着,就分了二十种。无所缘空,所缘的境界不出五蕴,五蕴自性空,那么所缘当然也没有体,都是空的。

  十六、无之自性空

  无之自性空,无有性是无。

  “无”是不是还有个自性呢?执着一个“无”,执着“无”有自性的,也要空掉它。你说一切法是没有的,把这个没有执到,那又成了一个病。“无之自性”也是空。“无有性是无”,什么叫无,无就是没有自性。你执这个无,说它有自性,这个当然也空掉,“无”的自性也是空。

  十七、实空

  云何为实空,即无为虚空。

  这个“实”,学过《俱舍》就知道,实在的法就是无为法。这个无为法也特别指虚空无为。什么叫实空?就是无为虚空,也就是虚空无为。你要是执著有“虚空无为”这么一个法的话,也是一个执着。虚空无为就是把一切法都扫掉了,实法扫掉了,就是无为,你再执有这么个无为,那也是执着,所以“实”还要空掉。“云何为实空,即无为虚空”。

  十八、无实空

  无法有法空,若得若失空,

  无实无有性,说为无实空。

  这个就是对一切法,从多方面执着。无实空,无法、有法都是空,若得、若失也是空。“无实无有性”,“无实”,没有实在的,“无有性”,没有自性,叫无实空。海公上师的解释,“实空亦无”——实在的那个空,也把它没有自性。你说它有也好,无也好,这些都是执着了,有执着,就是空不掉了。你现在说一切法都是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这个东西还要空掉,叫“无实空”。

  《入中论》的解释,“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反正这也是一个执着,你若执它有这么个东西的话,都要去掉。

  十九、自之性空

  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

  自之性空,这是从自己跟他人两方面的关系来看的——自性空、他性空。“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自己执着一个能度人的、能修菩萨道六度四摄的那个东西,也是空。“济度众生,自法悉空”,“菩萨不见我度众生”,能度的是空,所度的也是空。这里讲能度的,能够修六度四摄的那个补特伽罗,是空的。前面讲过了,本来是内空,补特伽罗是空的。从能度所度的关系来说他也是空。

  二十、他之性空

  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

  “他之性空”,所度的他也是空。“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你说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是有众生给你度了?“实无众生而可得度者”,所有济度的他,也是自性空。这样说能度的人,所度的有情都是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

  二十空,就是把空性道理,从各式各样的角度来分析,分了这么二十个样子…

《二十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