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全部去掉的,了生死也是了不了的。所以真正的應成派的中觀見,就是二乘也破法執。上次我們講經也提過這個問題,二乘破法執不究竟,沒有破完;大乘破法執是徹底破完的。二乘如果不破法執的話,生死也了不了。單是破人執,不破法執是不可能的。要破補特伽羅我,多少要觸及一部分的法執——把它空掉。
正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慧,雖不即執蘊無自性,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緣能引定智,決定諸蘊皆無自性,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故說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時,亦能通達蘊無自性。
下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正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慧”,正在觀察補特伽羅無自性——人空的時候,這個觀人空的智慧,不能馬上就去照見一切五蘊法都是空性,一切法空。因爲對象不同,一個觀的是所執著的我是沒有的。
“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緣能引定智,決定諸蘊皆無自性,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故說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時,亦能通達蘊無自性”,這個觀察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當它觀察的對象是法的時候,不需要其它的緣,就能照破法是自性空。因爲補特伽羅空,就是觀補特伽羅沒有自性,這個智慧就是無自性的智慧,所以它轉過來觀法的時候,法也是沒有自性,那就是法空。所以說,你觀了人空,雖然你觀人空的時候,不一定就能夠照到一切法都是空;但是就是這個觀人空的智慧,不需要其它的因緣,它能夠生起一個決定的智慧,來決定一切五蘊都是空。因爲它本來的智慧就是觀我沒有自性,反過來觀蘊的時候,蘊也沒有自性,那就是法空。
所以說“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如果能觀察到五蘊都沒有自性——“照見五蘊皆空”,那麼五蘊實在有、有自性的執著也能斷掉,那就是法執斷掉了。“故說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時,亦能通達蘊無自性”,所以說,能夠通達人空,也能夠通達法空。但是修行要從人空下手,這是我們修行、開悟一些具體的事實,我們要明白。
重點地說,我們開悟,不是兩個眼睛閉起來,自己會開悟的。要學教的,要經過前面那麼多的思惟,一連串的思惟:要斷生死,先要找到它的根本,生死根本是煩惱。煩惱又從何來?薩迦耶見來。薩迦耶見緣什麼?緣我。那麼這個我到底有沒有?根據經教去決擇,最後決擇到我沒有。我沒有,薩迦耶見就破掉了,煩惱也不生了,生死也就了了。這個是人空,法空怎麼辦?就是觀人空的那個智慧,回過來觀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沒有自性,把法執也除掉,這樣就可以證法身。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證,就是從這裏下手的,開始還得要觀生死無常——生死苦,還得要從下士道開始走。你如果一下子跳上去,“這些東西等而下之,我不要的,我是高級的,是大根器的,我只要法空好了;我跟六祖一樣,《金剛經》一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子一句話,我就開悟了”。你去開吧!你天天念《金剛經》,你開了沒有?下面都沒有,開不了的。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畫龍點睛。古代的張僧繇畫龍是畫得最好的,當然這帶有神話色彩。他把龍畫好了,眼睛一點,馬上龍就飛了,跟活的一樣,真地飛起來了,那就是說他成功了。但是你呢,龍都沒有,你牆上去畫幾萬個眼睛好了,什麼東西去飛呢?沒有東西好飛的。所以說你要畫龍點睛,整個龍身畫好了,然後眼睛一點(一點,畫個眼睛很簡單了),這個龍就飛出來了。你也想占便宜,我來畫個眼睛,這個龍就飛起來了,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不經過下面的一番苦修,你想跟六祖大師一樣,馬上就開悟了?畫龍點睛的意義你想一想好了,你龍都沒有,這個眼睛有什麼用呢?再說你龍都沒有,你眼睛也畫不像。
這都是因爲不學教,而産生的一些愚癡的想法。這樣盲修瞎練,也是徒勞,耽擱時間。辛辛苦苦地,父母也離開了,也不養他了,對人民的服務也不幹了,什麼事情都放下了。單是吃喝,有施主供養你吃的、穿的、用的,東西都是施主的。你又是幹啥呢?什麼都幹不成,盲修瞎練,還要入魔。你想因果這麼重,你受得了啊?這個是受不了的。既然出了家,就要好好地如法地學。不學的話,你連正道都不知道,就這麼亂走怎麼會走到涅槃城呢?那是不可能的。出家的如此,在家的也是放棄了很多的家務,放棄了很多的工作,抽了很多時間來學法,也得要走上正路。否則地話家裏會怨你,你家裏什麼事都不幹,工作也不幹,你在搞些空事,最後還著了個魔回去,那還不罵死了。所以千萬不要走那些不正之路,不正之路著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走了正路,那就可以保證穩速登涅槃城,又穩又快。
這個決擇靠什麼?靠智慧。智慧哪裏來?佛的教誡中來。我們自己哪有什麼智慧呢?凡夫都是煩惱貪嗔癡,沒有智慧。一定要從佛菩薩那裏吸取智慧,從文殊菩薩那裏吸取智慧。那就是要向他們學習,不學地話智慧是沒有來源的。道之泉源,一切智慧的泉源是文殊菩薩,我們好好向文殊菩薩學習,他是叁世諸佛的師,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就是文殊菩薩的智慧,一樣的。所以我們再叁強調要學,聞思修這個次第不能超越。
二十空、十地頌都是上面的東西,都是很高層次的東西。我們現在看了它,然後積聚資糧,並不是說不要知道。怎麼樣才能達到上面的果,我們預先要積集什麼資糧,因把它搞好;然後因緣具足,後面的果會來。因不去追求的話,果是來不了的。佛教是講緣起,不是講迷信的。迷信的說法:你只要發個願,“我要開悟”,哪個加持你一下,你就開悟了。在佛教裏沒有這一套東西。
再補充一點,第十七、十八個,“實空”、“無實空”,海公上師講的我們都已講過了,再略略提一遍。“實空”,就是說無爲法當體是不實在的,這個實在的性是沒有的,叫實空。在《俱舍》裏邊,無爲法是實,就是實在的東西,有部認爲是實在的;按照《大般若經》來看,這個實在也是空的。所以無爲法,虛空無爲、擇滅、非擇滅無爲,《入中論》裏邊還包括其它幾個無爲法,都是自性空,實空。
“無實空”,海公上師的意思進一層,實空也沒有,你執著個實空也不對,實空也把它掃掉。那麼就是緣起法,不管你有的、無的、實的、不實的都是空,所以說若得若失、有法無法都是空。那就是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沒有個實在的東西。實空跟無實空,無實空更進一層,連實空也把它空掉了。
在《入中論》裏邊,它的名字不一樣。“實空”叫“無性空”,“無實空”叫“有性空”。實空,就是無性空,指的是無爲法本身是無性,就是空。無爲法,它自性是沒有東西的,自性是空,叫無性空。有性空,指的是有爲法,五蘊——這是總的五蘊,這五蘊當體也是空。這兩個頌我們念一下。
“總言無性者”,什麼叫無性呢?“是說無爲法”,指的是無爲法。“彼由無性空”,這個無爲法本身是無性,也是空。無性就是無爲法,無爲法也是空,前面我們講過,“有爲相待故”,本身也是緣起,所以說也沒有自性,也是無性空。這個就叫“名爲無性空”。
什麼叫有性空?“應知有性言”,有性是什麼意思?“是總說五蘊”,五蘊總地來說,不是分開來說,合起來說,整個的五蘊叫有性。“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這個五蘊是由五蘊自性空,前面都講過的,所以叫做有性空。這個名相有點不一樣:無性空跟實空內涵是一樣的;無實空跟有性空,無實空更進一層。這是海公上師跟《大般若經》翻的不一樣的地方。《大般若經》裏邊也是無性空、有性空,也是這兩個意思。
我們昨天把二十空講了。最高的趣向就是證得空性,如何趣入人空、法空也講過了。證空性的緣起是從持淨戒下手,明因果,知無常,畏惡趣,這樣子一步步上去。只有對緣起的那些法,能夠確實明白,才能夠證入自性空。這是龍樹菩薩說的話,這個話我們經常說,也希望大家記住。“先得法住智”,先把緣起法、一切法搞清楚。“後得涅槃智”,然後再得到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這個是龍樹菩薩再再教導,我們要再再記住的話。
我們再略略說一下,學習空性,不是一下子把《金剛經》、《大般若經》拿起來就學的,而是要先學有。這不是矛盾嗎?不是矛盾,是辯證。你要知道空性的話,先要知道有,所以第一步先學有部。有部是叁世一切有,一切法,無論是有爲、無爲,過去、未來,都是有。先把有學好,把每一個緣起法弄清楚,然後學經部的空。經部的空,有爲無爲法裏邊,無爲法是空;叁世法裏邊,過去、未來是空;蘊處界裏邊,蘊跟處也是空,這樣就空了不少。經部的空學到之後,把有部的有掃除了很多部分,然後再進一步學唯識的空。唯識的空,一切外境都是空,都是阿賴耶識內心所變,這樣就把外境整個掃空了。唯識的空還留下一個阿賴耶識,再進入中觀的空,把阿賴耶識也掃掉。那麼這樣的空是踏實的。最起碼要經過這幾個層次,有部、經部、瑜伽再到中觀。
如果不經過這幾個層次,學的中觀就是泛泛的,豁達空——就是說空來空去的話,實際什麼內涵不知道,就是在嘴裏挂一個空。我們漢地也有的,佛教裏邊有一句話叫“鼠唧鳥空”,六即,道理不懂的話,跟老鼠叫一樣,唧唧唧,唧了半天,什麼意思不知道;鳥空,鳥在空中飛,嗡嗡嗡,空空空,空了什麼東西,一樣地糊裏糊塗。那個就是豁達空。
我們學法要踏實,一個界限要搞清楚,那就是藏地、印度原來科學的辦法,先從有部下手,經經部的空、唯識的空,最後是中觀的空。中觀也要分層次,先要經過自續派的空,然後才是應成派的空,一層層上去,那才是踏踏實實,一點都不含糊。這樣的空性得到定解之後,在定中去修,就證到這個空。如果空的定解沒有,含含糊糊的,那證到的也是含含糊糊的。如果空搞錯了,理解得不對,那定中修出來的,也是個不對的空。所以說外道,不能說他沒有修證,但是他的東西都是錯的。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比如做陶器,如果做一個很好的坯子,經窯裏一燒,很好的陶器出來了;如果做一個歪的坯子,燒出來也是歪的;如果做一個爛坯子,燒出來還是爛的。所以學空的時候,一開始的認識非常重要,有的人就不想學,就是想自己證。這個道理我們昨天也講了,今天再重複一下。沒有學的話,證是不會來的。一定是要先學,由聞思而修。
吉祥願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叁寶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
吉祥願,“晝夜六時恒吉祥”的願,希望晝夜都能夠吉祥。這個吉祥是我們修行的吉祥,不是世間享受的吉祥。我們修行要有順緣,要清淨的環境,要寺院的具足,還要有經驗的師承教導,有行梵行的同伴互相促進,這樣才能夠達到修行的目的,那麼這些都屬于吉祥的事情。所以說我們始終都是求加持。自己在末法時期的能力很差,福報也很差,要求這些緣不容易,那麼就要求上師叁寶、護法加持。
第一個,“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希望上師能夠慈悲攝受我們,加持我們。
第二個,“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叁寶哀攝受”,求叁寶加持我們,達到這樣的晝夜六時的順緣。
最後,求護法。“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希望護法菩薩能夠護持我們,能夠得到如此的順緣,能夠修行成就。
(吉祥圓滿)
《二十空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