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内外这些法里边永远灭尽一切种——就是各式各样的我、我所执都灭除了。“是为此中真实性义”,这就是真实性义,一切宇宙的真理就在这里。
怎么“悟入真实”呢?就是开示悟入这个道理,“慧见无余烦恼过,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达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这是《入中论》的一个颂,这里引上来了。智慧看到很多很多——“慧见无余”,所有的烦恼过失都能够见到了,用智慧去见。我们很多人,凡夫,不但不见到烦恼的过失,连烦恼都认不到。我总碰到好多人,最近有一个人又是这么说,“我是没有烦恼的,我这个人很自在,很逍遥”。怎么叫没有烦恼的呢?你生在五浊恶世里边,又是欲界人间,你没有烦恼,怎么会投生到这里来的呢?你有烦恼还认不到,满肚子的烦恼,还自以为自己没有烦恼。那就是不学,不学就是愚痴。烦恼是你的敌人,你跟敌人打堆堆,在你的家里边,那些院子毒蛇都充满了,你说我这里无忧无虑,安全第一,这个你不是说大话嘛?所以说这个是愚痴,我们说一定要学教理,就是这个道理。
悟了真如的人,他是“慧见无余烦恼过”,要把所有的烦恼过失都看到。看到是怎么来的呢?“皆从萨迦耶见生”,都是从我见产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才产生各式各样的烦恼,顺我的就要,逆我的就消灭,起嗔恨心来消灭它,那么贪嗔痴慢疑等等大小的烦恼都一起来了。那么根本的过失就是我见——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通达我为此缘境”,这个我见是个能缘的心所发了,是见了。这个见所缘的境什么,就是我,执著有我。所以说“故瑜伽师当灭我”,既然萨迦耶见所缘的境是我,那么瑜伽师,就是修行的人,先把这个我看破,灭掉它,然后萨迦耶见就倒下去了。萨迦耶见倒下去之后,一切烦恼都会没有,那么烦恼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
人空、法空从哪里下手?《入中论》里边就很明白地指示我们,要从人空下手。虽然大乘的菩萨知道一切法空,这是近似知道,早应当知道的,但是真正下手断的时候,却从人空下手。这个颂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慧见无余烦恼过,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达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首先是要灭我,把人我先灭掉。“此等应从《入中论》求”,这些道理要从《入中论》好好地看。
又云:“修观行者,若于真实起悟入欲,而欲无余永断烦恼及诸过失,应如是观何者为此生死之本。彼若如是正观察已,则见生死以萨迦耶见而为其本。又见我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界,由我不可得故,则能断除萨迦耶见。由断彼故,永断烦恼及诸过失。故于最初唯应于我谛审观察,何为我执所缘之境,何等名我。”
“修观行者,若于真实起悟入欲”,对这个真实的空性,假使生起要悟到的心,希望开悟。“而欲无余永断烦恼及诸过失,应如是观”,而从心里面要想把烦恼及其过失永远断掉,应这样子观。怎么样子观呢?“何者为此生死之本”,就是观察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彼若如是正观察已”,这样子如理地观察之后,就看到生死以萨迦耶见为本。和前面一样的,这是引用了两部论证明这个道理。
“又见我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界”,萨迦耶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而萨迦耶见所缘的,所依靠的东西,就是这个我,缘这个我的境界。“由我不可得故”,这个我到底有没有?有我的话,萨迦耶见就破不了,萨迦耶见是执有一个我的。他们其它宗教执著有一个灵魂,所以说我们佛教不讲灵魂,灵魂就是我的代名词。又是我性,大我、小我等等之类的东西,都是一个不可泯灭的补特伽罗自性,有这么个东西。而我们佛教到处都观察这个我到底是有没有。而“由我不可得故”,最后观察下来,我是不可得,没有的。那么好了,萨迦耶见也摧伏了,生死也可以了了。
“能断除萨迦耶见”,我既然不可得,萨迦耶见缘了个空的我,萨迦耶见不成立了。如果萨迦耶见缘了个真正的我,萨迦耶见就破不了。而萨迦耶见缘的这个我是没有的,那么萨迦耶见本身也是可以摧伏的。
“由断彼故,永断烦恼及诸过失”, 萨迦耶见断了之后,烦恼过失也不生了。为什么?都是为了我自己,才产生烦恼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没有之后,一切烦恼都没有。“故于最初唯应于我谛审观察,何为我执所缘之境,何等名我”,所以说,最初应当对这个我好好地仔细观察,我到底是什么?“我执所缘之境”,这个萨迦耶见所缘的境是我,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我们想一想禅宗,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都是在追究这个我,都是动脑筋用智慧来考察这个问题。所以你说参禅不要智慧的,恐怕不是那回事情。参禅都是以前的人学教学透了,学透了之后从教下打不出一条路,都是有现成的话给你做答案了。那么从禅里边,脱离文字去追求那个道理。这个真正不能依文字了,真正地修观的时候也是不依文。尽执著文字,当然是不能开悟的。文字是一个梯子,到了那个时候你要把它放掉。开始是要依文的,慢慢是文义两个。《俱舍》都讲过了,闻所成慧是依文的;思的慧,有的时候依文,有的时候依义;修的时候就不依文了,脱离文字了。所以说真正的定中境界都没有文字的。真正能够达到无我的阶段都是这样子的。禅宗也不过是中间一个特殊的方法而已,并不是整个佛教之外又来一个方法,不是那个事情,总的原则是一样的。
又于无量各别之法,佛说无量破除自性之理,然修观行者悟入之时,应略决择修习我及我所悉无自性。此是《中论》第十八品之义,月称论师依佛护论师所说而建立。《入中论》说补特伽罗无我,亦即广释第十八品之义。
修行的人要悟入,要开悟,怎么开悟呢?“应略决择修习”,开始先要决择,要用智慧去简别、去决断。修什么?“我及我所悉无自性”,那就是修毗钵舍那这一品。要去决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考察我及我所都没有自性。这样子你先把它得了定解,然后定中才能修。如果你对这个道理还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踏实,犹犹豫豫的,那就证不到。所以我们要证空性,先要理解空性。
这里我们又回到前面讲的文字般若,先通过文字般若,理解什么叫般若,然后修观照般若,在定中去观修,最后证到实相般若。就是这个道理,一样的。我们这里还是先要把这个理论学通,得到决定的定解,不可动摇,然后在定中去修。就是通过文字,经过观察,得到定解——如何定中熏修,脱离文字,证到实相。这是《中观论》第十八品的道理。
若谓此中,岂非宣说悟入大乘真实之法,故唯灭尽我我所执,非是所得真实性义。又唯决择我及我所悉无自性,亦未决择诸法无我,故名悟入真实之道不应正理。答曰:无过。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二种,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
这里有人提一个问,他说大乘跟二乘都是灭我、我所执的,二乘也灭我、我所执,一般都这么说,二乘的人也是要把补特伽罗的我、我所灭掉的,那么大乘小乘有什么差别呢?他说,“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两种”,整个来说,灭掉我我所的分两种情况。
“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烦恼不再生了,永远断掉了,这个二乘也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大乘的法身。烦恼永断之后,还要知道内外一切法,那些不实在的戏论相都能够断除,那就是大乘,能够证法身的。
所以说二乘的东西是基础,再加上大乘的条件,那就证法身。不能说排除二乘的,单要大乘的,那是没有基础。那么这里就是说,二乘、大乘的差别并不混淆,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又若通达我无自性,于彼支分诸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譬如烧车则亦烧毁轮等支分。如《明显句论》云:“依缘假立,诸具无明颠倒执者着为我事,即是能取五蕴为性,然所执我为有蕴相耶,为无蕴相耶,求解脱者当善观察。若一切种善观察已,求解脱者见无所得。故于彼云:“我性且非有,岂能有我所。”由我不可得故,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犹如烧车,其车支分亦为烧毁,全无所得。如是诸观行师,若时通达无我,尔时亦能通达蕴事我所皆无有我。”此说于我达无性时,亦能通达我所诸蕴无我无性。《入中论》释云:“由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诸蕴施设我事而缘执故。如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此说未达蕴无自性,不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性故。
证得了人空,如何进入法空?根据《明显句论》,“我性且非有,岂能有我所”,把我性去掉,我除掉之后,那我所也站不住脚了。“由我不可得故,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我已经破掉了,那么我与我所它所要安立的地方——假使说我所是我的眼睛,我的眼睛要安在色法上,这个色法也靠不住,色蕴也是空了。所以说能够悟入人空的话,很容易悟入法空。打个比喻,“犹如烧车,其车支分亦为烧毁,全无所得”,假使把车子烧掉了,它的支分——轮子、坐垫、各式各样的零件,也都烧完了。那么我空掉了,组成我的那些五蕴不也是都空掉了吗?所以转过来就是法空。
龙树菩萨有一部《中观宝鬘论》,这部论有一句话,“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另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法执、人执这两个是辩证联系的,不能脱开的。照一般说,先由二乘断人执,再由大乘断法执,这个截然分割的说法是不行的。只要有蕴执的话,“尔时有我执”,五蕴的这个法的执着还在的话,我执还是没有断掉的。就是说真正断我执的话,还是要断一部分法执的。《金刚经》,“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你执着法的话,我、人、众生、寿者的相就还没有除掉。所以说,“乃至有蕴执”,只要你五蕴的执着、法执还在,我执是没…
《二十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