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全部去掉的,了生死也是了不了的。所以真正的应成派的中观见,就是二乘也破法执。上次我们讲经也提过这个问题,二乘破法执不究竟,没有破完;大乘破法执是彻底破完的。二乘如果不破法执的话,生死也了不了。单是破人执,不破法执是不可能的。要破补特伽罗我,多少要触及一部分的法执——把它空掉。
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虽不即执蕴无自性,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
下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正在观察补特伽罗无自性——人空的时候,这个观人空的智慧,不能马上就去照见一切五蕴法都是空性,一切法空。因为对象不同,一个观的是所执着的我是没有的。
“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这个观察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当它观察的对象是法的时候,不需要其它的缘,就能照破法是自性空。因为补特伽罗空,就是观补特伽罗没有自性,这个智慧就是无自性的智慧,所以它转过来观法的时候,法也是没有自性,那就是法空。所以说,你观了人空,虽然你观人空的时候,不一定就能够照到一切法都是空;但是就是这个观人空的智慧,不需要其它的因缘,它能够生起一个决定的智慧,来决定一切五蕴都是空。因为它本来的智慧就是观我没有自性,反过来观蕴的时候,蕴也没有自性,那就是法空。
所以说“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如果能观察到五蕴都没有自性——“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五蕴实在有、有自性的执着也能断掉,那就是法执断掉了。“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所以说,能够通达人空,也能够通达法空。但是修行要从人空下手,这是我们修行、开悟一些具体的事实,我们要明白。
重点地说,我们开悟,不是两个眼睛闭起来,自己会开悟的。要学教的,要经过前面那么多的思惟,一连串的思惟:要断生死,先要找到它的根本,生死根本是烦恼。烦恼又从何来?萨迦耶见来。萨迦耶见缘什么?缘我。那么这个我到底有没有?根据经教去决择,最后决择到我没有。我没有,萨迦耶见就破掉了,烦恼也不生了,生死也就了了。这个是人空,法空怎么办?就是观人空的那个智慧,回过来观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没有自性,把法执也除掉,这样就可以证法身。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修证,就是从这里下手的,开始还得要观生死无常——生死苦,还得要从下士道开始走。你如果一下子跳上去,“这些东西等而下之,我不要的,我是高级的,是大根器的,我只要法空好了;我跟六祖一样,《金刚经》一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子一句话,我就开悟了”。你去开吧!你天天念《金刚经》,你开了没有?下面都没有,开不了的。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画龙点睛。古代的张僧繇画龙是画得最好的,当然这带有神话色彩。他把龙画好了,眼睛一点,马上龙就飞了,跟活的一样,真地飞起来了,那就是说他成功了。但是你呢,龙都没有,你墙上去画几万个眼睛好了,什么东西去飞呢?没有东西好飞的。所以说你要画龙点睛,整个龙身画好了,然后眼睛一点(一点,画个眼睛很简单了),这个龙就飞出来了。你也想占便宜,我来画个眼睛,这个龙就飞起来了,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不经过下面的一番苦修,你想跟六祖大师一样,马上就开悟了?画龙点睛的意义你想一想好了,你龙都没有,这个眼睛有什么用呢?再说你龙都没有,你眼睛也画不像。
这都是因为不学教,而产生的一些愚痴的想法。这样盲修瞎练,也是徒劳,耽搁时间。辛辛苦苦地,父母也离开了,也不养他了,对人民的服务也不干了,什么事情都放下了。单是吃喝,有施主供养你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是施主的。你又是干啥呢?什么都干不成,盲修瞎练,还要入魔。你想因果这么重,你受得了啊?这个是受不了的。既然出了家,就要好好地如法地学。不学的话,你连正道都不知道,就这么乱走怎么会走到涅槃城呢?那是不可能的。出家的如此,在家的也是放弃了很多的家务,放弃了很多的工作,抽了很多时间来学法,也得要走上正路。否则地话家里会怨你,你家里什么事都不干,工作也不干,你在搞些空事,最后还着了个魔回去,那还不骂死了。所以千万不要走那些不正之路,不正之路着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走了正路,那就可以保证稳速登涅槃城,又稳又快。
这个决择靠什么?靠智慧。智慧哪里来?佛的教诫中来。我们自己哪有什么智慧呢?凡夫都是烦恼贪嗔痴,没有智慧。一定要从佛菩萨那里吸取智慧,从文殊菩萨那里吸取智慧。那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不学地话智慧是没有来源的。道之泉源,一切智慧的泉源是文殊菩萨,我们好好向文殊菩萨学习,他是三世诸佛的师,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一样的。所以我们再三强调要学,闻思修这个次第不能超越。
二十空、十地颂都是上面的东西,都是很高层次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了它,然后积聚资粮,并不是说不要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上面的果,我们预先要积集什么资粮,因把它搞好;然后因缘具足,后面的果会来。因不去追求的话,果是来不了的。佛教是讲缘起,不是讲迷信的。迷信的说法:你只要发个愿,“我要开悟”,哪个加持你一下,你就开悟了。在佛教里没有这一套东西。
再补充一点,第十七、十八个,“实空”、“无实空”,海公上师讲的我们都已讲过了,再略略提一遍。“实空”,就是说无为法当体是不实在的,这个实在的性是没有的,叫实空。在《俱舍》里边,无为法是实,就是实在的东西,有部认为是实在的;按照《大般若经》来看,这个实在也是空的。所以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非择灭无为,《入中论》里边还包括其它几个无为法,都是自性空,实空。
“无实空”,海公上师的意思进一层,实空也没有,你执着个实空也不对,实空也把它扫掉。那么就是缘起法,不管你有的、无的、实的、不实的都是空,所以说若得若失、有法无法都是空。那就是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没有个实在的东西。实空跟无实空,无实空更进一层,连实空也把它空掉了。
在《入中论》里边,它的名字不一样。“实空”叫“无性空”,“无实空”叫“有性空”。实空,就是无性空,指的是无为法本身是无性,就是空。无为法,它自性是没有东西的,自性是空,叫无性空。有性空,指的是有为法,五蕴——这是总的五蕴,这五蕴当体也是空。这两个颂我们念一下。
“总言无性者”,什么叫无性呢?“是说无为法”,指的是无为法。“彼由无性空”,这个无为法本身是无性,也是空。无性就是无为法,无为法也是空,前面我们讲过,“有为相待故”,本身也是缘起,所以说也没有自性,也是无性空。这个就叫“名为无性空”。
什么叫有性空?“应知有性言”,有性是什么意思?“是总说五蕴”,五蕴总地来说,不是分开来说,合起来说,整个的五蕴叫有性。“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这个五蕴是由五蕴自性空,前面都讲过的,所以叫做有性空。这个名相有点不一样:无性空跟实空内涵是一样的;无实空跟有性空,无实空更进一层。这是海公上师跟《大般若经》翻的不一样的地方。《大般若经》里边也是无性空、有性空,也是这两个意思。
我们昨天把二十空讲了。最高的趣向就是证得空性,如何趣入人空、法空也讲过了。证空性的缘起是从持净戒下手,明因果,知无常,畏恶趣,这样子一步步上去。只有对缘起的那些法,能够确实明白,才能够证入自性空。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话,这个话我们经常说,也希望大家记住。“先得法住智”,先把缘起法、一切法搞清楚。“后得涅槃智”,然后再得到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这个是龙树菩萨再再教导,我们要再再记住的话。
我们再略略说一下,学习空性,不是一下子把《金刚经》、《大般若经》拿起来就学的,而是要先学有。这不是矛盾吗?不是矛盾,是辩证。你要知道空性的话,先要知道有,所以第一步先学有部。有部是三世一切有,一切法,无论是有为、无为,过去、未来,都是有。先把有学好,把每一个缘起法弄清楚,然后学经部的空。经部的空,有为无为法里边,无为法是空;三世法里边,过去、未来是空;蕴处界里边,蕴跟处也是空,这样就空了不少。经部的空学到之后,把有部的有扫除了很多部分,然后再进一步学唯识的空。唯识的空,一切外境都是空,都是阿赖耶识内心所变,这样就把外境整个扫空了。唯识的空还留下一个阿赖耶识,再进入中观的空,把阿赖耶识也扫掉。那么这样的空是踏实的。最起码要经过这几个层次,有部、经部、瑜伽再到中观。
如果不经过这几个层次,学的中观就是泛泛的,豁达空——就是说空来空去的话,实际什么内涵不知道,就是在嘴里挂一个空。我们汉地也有的,佛教里边有一句话叫“鼠唧鸟空”,六即,道理不懂的话,跟老鼠叫一样,唧唧唧,唧了半天,什么意思不知道;鸟空,鸟在空中飞,嗡嗡嗡,空空空,空了什么东西,一样地糊里糊涂。那个就是豁达空。
我们学法要踏实,一个界限要搞清楚,那就是藏地、印度原来科学的办法,先从有部下手,经经部的空、唯识的空,最后是中观的空。中观也要分层次,先要经过自续派的空,然后才是应成派的空,一层层上去,那才是踏踏实实,一点都不含糊。这样的空性得到定解之后,在定中去修,就证到这个空。如果空的定解没有,含含糊糊的,那证到的也是含含糊糊的。如果空搞错了,理解得不对,那定中修出来的,也是个不对的空。所以说外道,不能说他没有修证,但是他的东西都是错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做陶器,如果做一个很好的坯子,经窑里一烧,很好的陶器出来了;如果做一个歪的坯子,烧出来也是歪的;如果做一个烂坯子,烧出来还是烂的。所以学空的时候,一开始的认识非常重要,有的人就不想学,就是想自己证。这个道理我们昨天也讲了,今天再重复一下。没有学的话,证是不会来的。一定是要先学,由闻思而修。
吉祥愿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
吉祥愿,“昼夜六时恒吉祥”的愿,希望昼夜都能够吉祥。这个吉祥是我们修行的吉祥,不是世间享受的吉祥。我们修行要有顺缘,要清净的环境,要寺院的具足,还要有经验的师承教导,有行梵行的同伴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那么这些都属于吉祥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始终都是求加持。自己在末法时期的能力很差,福报也很差,要求这些缘不容易,那么就要求上师三宝、护法加持。
第一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希望上师能够慈悲摄受我们,加持我们。
第二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求三宝加持我们,达到这样的昼夜六时的顺缘。
最后,求护法。“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希望护法菩萨能够护持我们,能够得到如此的顺缘,能够修行成就。
(吉祥圆满)
《二十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