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最細
身:四大及所生之物 脈、細風及明點 最細根本風
心:根識 分別意識 勝義光明心
要令「幻身」顯現,就必需要令「細身」及「粗身」分離,也就是要令粗身停止運作。續部瑜伽士用以把粗、細二身份離的方法有兩種」其中一法是借用死亡令粗、細二身永遠分離(並會把粗身棄舍而成爲一具無用的屍體),但是只有已成辦「心遠離」的瑜伽士才能于經曆死殁次第的同時,結合「語遠離」的「金剛誦」及「隨滅二次第」修法把庸常的死亡用以爲道。瑜伽士藉此即能成辦駕禦風息,令風息融入「不壞明點」中;當「光明心」在死亡的一剎那顯現時,瑜伽士便能安住于其中(注176),並同時生起「幻身」以取代「中有身」。當行者生起「幻身」後,即能圓滿余下的無上瑜伽次第,無需再次受生爲粗身。據說宗喀巴大士便是在「中有位」成就正覺(注177)。
另一種方法是憑借禅修把粗、細二身份離、此修法可分爲兩種」第一種禅修是修持「遷識法」(或稱爲頗哇法--譯按),也就是著名的密續法軌--「那洛巴六瑜伽」的其中一種修法,此法可把行者的神識遷入一具剛死亡的身體中,或可于死時成辦往生奧明淨土(注178)。這種修法需以「風瑜伽」及反複不斷的觀想,把根本風心從頂門射進本尊身中。然而,「遷識法」謹能把粗、細二身份離,但卻不能令行者達證「幻身」。
第二種用禅修分離粗、細二身之法是「究竟心遠離」,此法需令風息入住消融于「不壞明點」。令一切風息完全趣入中脈(注179),當一切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時,一切粗身的活動便會停滅,根本風亦會自然現爲「幻身」,唯有這樣才能成就此法。
如前所說,當行者生起「幻身」時,便有可能隨自所樂脫離粗身。若「幻身」最初是在粗身內生起,那便是以這種修法在心髒間生起(注l80)。若行者能安住于一切外境皆現如幻象的「究竟心遠離如幻叁摩地」愈長,那留住于粗身之外的時間亦愈久。當根本叁摩地退失,或到達事前所定的上座時間,「幻身」便會重返于粗身之中,在這個修持階位中,由于執持粗身的業力仍未斷除(直至「勝義光明位」前,此業仍未能斷),故不能完全把粗身棄舍。
然而,即使行者日後取得「清淨幻身」時已不再需要粗身,但亦不一定要把粗身舍棄;行者若爲了利他之願便可繼續留住于舊蘊身中,如是舊蘊身即能變成爲行者的一種「化身」。
當行者由「有學雙運」進入「無學雙運」(佛果)時,便能以「清淨幻身」真實成辦正覺;就是證得「不淨幻身」者亦能于此一生中成就佛果。
由于行者是不可能以粗身成就佛果,所以,釋迦世尊于印度菩提樹下成佛乃是爲了利益有情而作的示現;他在降生爲釋迦族Shakyas的悉達多喬答摩太子 Siddhartha Gautama之前,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種示現謹是意味行者有可能于一期生命中,以「一身」達成正等正覺,而此處所指的「一身」是同一的「粗身」,因爲在密續的修法中,行者最初是先運用粗身,而後來則轉而使用「最細根本風」所成的「清淨幻身」圓滿其道。
「四空與幻身」:
「幻身」有二因」「心遠離譬喻光明心」及爲其所騎乘的「最細根本風」。住于「不壞明點」中的「根本風」是引生有相「幻身」的「主因」,所以「譬喻光明心」乃是「幻身」的「助緣」。由于「根本風」不能離「譬喻光明心」而自顯,所以它是成熟「幻身」的必要原素。「心遠離光明心」被名名「譬喻」是因爲穹並非「勝義光明心J,仍爲微細能所二取相所汙染。(勝義光明是以俱生大樂心無分別現證空性。)
行者初起「幻身」時,便會從「心遠離」最後位所顯現的「光明心」逆行而出,依次返回「叁空黑近得」,「二空紅增上」、「初空白顯現」乃至「八十性妄分別」。這些心識是名爲「逆行四空J,因爲心識在更多的風息融入「不壞明點」時,已由「白顯現心」、「紅增上心」、「黑近得心」向前過渡至「光明心」,現在此逆次第則轉爲由「最細根本風。現起「幻身」之相。
「不淨幻身」是在證得「心遠離譬喻光明」後,于逆行次第開始時成辦,其法與死、中、生叁有的過程中現起「中有身」相似。死時,「光明心」即告顯現,當「光明心」隱滅後,較粗的心識便立即從「黑近得心」開始次第逆, 行,相繼顯現,而「中有身」——「幻身」的其中一種——即由「根本風」剎那現起(注 181)。
行者于現起「幻身」獲得堪能,意即永遠能有效地降伏死亡。通常行者並不能駕禦死、中、生叁有,所以便會無自主地不斷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但是,證得「幻身」的行者卻能無死,因爲死亡的意思是指由業力所驅策而感受死亡的過程,複由「死有」趣向「中有身」,由「中有」而再度受生。然而,證得「幻身」的行者能駕禦風息,而且能在覺受死殁次第時不會進入「中有位」而受生。
「幻身的譬喻」:
在《明顯釋》中,是以十二喻來诠釋「幻身」。「幻身」是被比喻爲:
(1)幻人——「幻身」唯依風、心所成,猶如幻師所變之人。(注182)
(2)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之虛,月影即能映現;同檬「幻身」亦能任運顯現,遍一切處。(注183)
(3)光影——「幻身」乃無血肉之身相,故如光影。
(4)陽焰——剎那變動,故如陽焰。
(5)夢身——唯依風、心所成,猶如蘿身離粗身或異熟身(庸常粗身是業力所感之果)。
(6)谷響——「幻身」雖與異熟身(注184)實爲同一相續,但卻現似異體,正如迥音有別于原來發出之
聲響。
(7)尋香城——剎那顯現,剎那隱滅,如「尋香」有情所居之城邑(或名幹達婆城——譯按)乍隱乍現。(注185)
(8)幻——能現爲多身,猶如衆多人相現于幻景中。
(9)虹霓——猶如彩虹,具諸身色,無礙無雜。
(10)雲中電閃——住于異熟身蘊之中,如電光閃耀于雲團之中。
(11)水泡——從空性中率爾現起,如水中突起水泡。
(12)鏡中金剛持像——圓具一切手足支節,猶如鏡中映現的金剛持影像。
在這些比喻中,唯有「夢身喻」被說爲最佳,由于:(l)只有夢身是真實屬于「幻身」之一類,(2)夢身的前導(無間位于夢身之前者)、自體(何爲夢身)及終結(其結束之法)皆爲「幻身」之例證(參見附表八)。「夢身」由風、心所成,是當行者入睡後,出于其粗身之外的微細身,雖然凡夫皆有夢身,但大部份人皆無法操控此身,唯有瑜伽士才能運用夢身遊行各處,作種種事業(注186)。由于夢身爲風、心所成,其住于粗身之中,並因睡眠時風息內攝,覺受(極粗略的)「四空」後,從粗身中出生,所以其本身便是一種真正的幻身(雖然非由修道所生)。
「夢身」的前導、自體及終結比配「幻身」的前導、自體及終結之法如下」「夢身」的前導便是在睡眠常粗略覺受到的「四空」,其與「幻身」前導,亦即于「道位」所證的「四空」相似。由于夢身本身便是由風、心所成的一種幻身,故其自體即比配「幻身」。「夢身」回返于「粗身」便是「夢身」的終結,此正如「幻身」返回行者的「粗身」或「化身」之中。
(附表八):幻身與夢身
階位 能表 所表
前導 睡前覺受之四空 幻身前的四空證德
自體 夢身 幻身
終結 夢醒時夢身回入粗身 幻身回返粗身或化身
同樣,「幻身」、「光明心」及「化現色身」亦可同樣比配佛的法、報、化叁身(注187)(參見附表九)。佛陀的「法身」事實便是「勝義光明」,即現證空性的「俱生大樂心」;「報身」便是由最細根本風所成的莊嚴色身一「清淨幻身」,「化身」便是爲利益一切有情所示現的變化色身。在無上瑜伽續部的道軌上(188),是具有種種與佛陀「叁身」相類之身」「圓滿次第勝義光明」與「法身」相似;「不淨幻身」與「報身」相似;證得「幻身」者以「舊蘊粗身」爲「化身」與佛陀的「化身」相似。
不謹「道位」之身與「佛位」叁身相似,就是于庸常的「眠位」及「死位」亦同樣與「叁身」相順。當人們入睡時,即會短暫覺受「光明心」(雖然事後常不能憶起);此「睡眠光明心」與佛的「勝義光明心」,亦即「法身」相似。于睡眠中所生起「夢身」,乃是「幻身」的一種,此身與佛的「清淨幻身」,即「報身」相似。最後,當「夢身」重返于「粗身J時,便與佛陀爲饒益有情的「應化身」相似。
同理,行者于死時所覺受的「死有光明心」亦與佛的「光明心」--「法身」相順。行者生起「幻身」而取代「中有身」時,其所具有之身即與佛的「報身」相順。當行者以另一身或另外各組身相成辦道軌時,便與佛的「化身」相順。
而且即使在一般的凡夫位中,「死有光明心」亦與佛的「法身」相類;人們于「中有位」所得的一種「幻身」亦與佛的「圓滿報身」相類;而「受生入胎」則與佛的「化身」相類似。就平常一日中的「醒」、「睡」、「夢」叁種不同的位處而言」不具有能、所分別境相的「深睡位」亦與佛的「法身」相似;造夢時所起的「夢身」與佛的「報身」相似;從睡眠中醒來時即與佛的「化身」相似。(注189)
(附表九):各種佛身的關系
佛身 身性 俗位 一日中 道位 眠位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