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死位

  法身 勝義光明 死有光明 深睡 勝義光明 光明心 光明心

  報身 清淨幻身 中有位 生夢 不淨幻身 夢身 代替中有身之幻身

  化身 化現色身 入胎 醒時 回返粗身 回返粗身 成辦修道之化身

  

  (五)「光明」:

  「光明次第」的定義如下:(注190)

  

  此位圓滿次第之由顯現光明之方便近因起,直至成辦雙運之前爲其界限。

  

  「勝義光明」是現證空性的大樂心,在其顯現的同時,一切「煩惱障」--微細自性有執及其業種子一皆完全破除。「光明心」是從地獄道至佛位間一切有情的根本心,一切有情衆生皆由此心而生,亦死歸于此心中(注191),意指有情于死時及再次入胎受生時定會覺受此心。于大部份衆生而言,謹是在死時、入睡時等無法駕禦及認持其「光明心」的時位覺受此心。在另一方面,諸佛唯從此「光明心」起用,由于褚佛常住于「光明心」中,故能于全無分別現證空性的同時,別別通達一切諸法,以種種示現遍滿世間利益有情。

  

  在一切風息完全融入心間「不壞明點」時,「光明心」即現起,風息完全收攝與配合大樂,即能其成爲證悟空性實相的殊勝方便。其余趣向「光明」的「白顯現」、「紅增上」及「黑近得」等「叁空」皆是此心的「近因」或「等無間緣」。除了「光明心」之外,一切心識中最微細的便是「叁空」,也就是先于「勝義光明」之前所覺受的最後叁種心識。盡管各品光明的定義皆包含于「光明次第」之中,但是它們本身並非就是「光明」;相反,某種特別的「光明心」便不入于「光明」的品位。例如:死時所覺受的「光明心」便不是「勝義光明」,因爲其並非道位的心識;同樣,在「圓滿次第」較前階位所證的「譬喻光明」,由于有微細二取染汙的分別心,所以亦非「勝義光明位」。另外,「有學雙運位」或「無學雙運位」的「光明心」雖爲「光明」,但卻不是「光明次第」。

  

  「依經乘道軌成辦光明」:

  

  雖然其作「叁空」皆是「勝義光明」的「等無間緣」或「近因」,但是證取「勝義光明」的主要因素乃是成就「不淨幻身」或圓滿積集叁大阿僧祇劫的「福德資糧」一般而言,續部的菩薩行者是藉成辦「不淨幻身」來作爲證取「勝義光明」的因素,而經部的菩薩行者則以叁大阿僧祇劫的福德資糧來達證「勝義光明」。

  

  

  依經乘道顯現「勝義光明」之法有兩種略有差別的解釋:

  第一種是阿旺巴丹之師雍增嘉威洛著Yang-jen-ga-way-lo-dro的說法」當行者達至「波羅密多乘十地」的最後一地時(此地行者已斷除「煩惱障」及一分「所知障」),行者即于奧明淨土中進入根本叁摩地,直至爲十方諸佛彈指喚醒,勸請出定,並于中夜授予行者續部四灌的第叁灌頂,令行者能現起「四空」。

  最後于黎明時分,再進而授予行者「第四名詞灌頂」,傳以「光明」及「雙運」的教授,令其成辦「清淨幻身」與「勝義光明」的「有學雙運」;稍後行者即于黎明的第叁時位,達證「有學雙運佛果」,俱時盡斷一切「所知障」,成辦「淨幻身」輿「義光明」之雙運。

  

  另一在經乘道最後位成佛的解釋是宗喀巴大士的弟子克主傑Kay-drup所說」行者于接受第叁灌頂時,亦同時建立進一步的教授(應指第四灌頂),憑借第叁灌頂,行者即能以大樂(勝義光明心)現證空性,隨後再以先前所建立的教授之力生起「雙運身」。

  

  圓滿經乘道軌曆程的行者當于奧明淨土成辦佛果。然而,續部行者卻會先于圓滿經乘道者在廣欲界」成就菩提,而那些于死時修持「金剛誦」及「隨滅靜慮」的行者則能于「中有位」成辦正覺。(注194)

  

  「光明的種類」:

  

  「光明」一詞能同指「能觀」或「所觀」(或譯爲「有境光明」及「境光明」——譯按)。「所觀光明」即是爲「光明」所證知的「空性」;「能觀光明」即是能證知空性的心,其又可細分爲」依比量通達空性的「能觀光明」及以現量證得空性的「能觀光明」。依比量通達空性的「能觀光明」名爲「譬喻光明」;以現量證得空性的「能觀光明」則名爲「勝義光明」。由于第四次第的「勝義光明」最初定于黎明時顯現(如釋迦牟尼佛于黎明成就正覺),故被稱爲「外現證菩提」;又因其余一切心識皆消融于「一切空光明」之中,所以其又同時被名爲「內現證菩提」。

  

  此外還有以「共義」、「密義」、「了義」等叁種不同的方式來稱呼「圓滿次第」的「勝義光明」(見附表十)。「光明」的「共義」有兩種」第一義是意指通達空性的粗意識。故此就「共義光明」而言,這是一種爲「波羅密多乘」及「下叁密續」皆能共證的「光明心」,蓋因各乘亦具有能證空性之心慧。第二種「共義光明」是指行者由明點溶、滴于脈內而生起證空的溶樂心識,此類心識亦非無上續部的「圓滿次第」所獨有,即使于「生起次第』亦能證得。

  

  「密義光明」是指「譬喻光明」,在風息未融入中脈之前,隱密的微細心識通常不能顯現。在「身遠離」、「語遠離」「心遠離」及「不淨幻身」各次第所現起的「譬喻光明」皆爲這種「光明」。

  

   以「俱生大樂心」現證「空性」的究竟方法--「勝義光明」--才是「了義光明」,其「了義」是在于其「究竟功德」或爲「最上品之心識」(注195)。

  

  (附表十):光明的含義

  

  品類 含義 法軌或次第

  共義(1)證空之粗意識 波羅密多乘及一切四續部

   (2)證空之溶樂心識 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密義 譬喻光明 身遠離、語遠離

   (風入中脈所生證空大樂心識) 心遠離、不淨幻身、有學雙運之斷雙運

  了義 勝義光明 光明、有學雙運、無學雙運

   (藉俱生大樂現證真如的究竟方法)

  

  (六)「有學雙運」:(注196)

  

  「有學雙運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圓滿次第由生起清澤幻身至有學位終結之勝義光明爲止。此清淨幻身乃依第四支勝義光明所乘之風息爲主因,並以光明心爲其助緣,于第四支勝義光明之風息略起粗動之際俱時出生。

  

  在行者證得「勝義光明」後,風息再起微動之際,行者當下便現起「幻身」。由于有礙解脫生死輪回的「煩惱障」已經斷除,故此位「幻身」被稱爲「清淨幻身」。「清淨幻身」的主因是「最細根本風」,而「光明心」則爲「清淨幻身」的助緣。然而,在行者證得「清淨幻身」時,「光明心」並不顯現(注197),取而代之的是行者逆行至「黑近得心」並回返其余的粗心。所以當行者證得「清淨幻身」但卻未同時具有「勝義光明心」時,便已成就「斷雙運」;反之,當行者後再覺受「勝義光明心」時,便即成辦「證雙運」,意即行者生起「清淨幻身」後,再度進入「勝義光明」時,便成辦「勝義光明」與「清淨幻身」的「證雙運」。(注 198 )

  

  憑借「有學雙運」的成就,行者即同時達至菩薩二地,亦即「五道」的第四道一「修道」。行者于任持「清淨幻身」的同時,繼續觀修「空性」及修習其他的「勝行」,便會再次證入「勝義光明」。于生起「清淨幻身」與「勝義光明」的「證雙運」中,行者要不斷修習直至「所知障」完全斷除,如是即能趣入色、法二身的無學雙運佛果;也就是「清淨幻身」與「勝義光明」雙運,盡離諸障的佛果。

  

  行者能隨自所願從「幻身」化現衆多身相(包括運用自已的舊蘊粗身)成辦利他事業,藉此速疾積集廣大福德資糧(注199)。于福、慧二資糧圓滿時,最後的「所知障」即全斷除,此時「勝義光明」與「清淨幻身」便會轉爲佛心及佛身。此「究竟無學雙運」具足七種殊妙德相」(注200)

  

   (1)行者的圓滿受用報身具足佛身的「叁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

   (2)其圓滿受用報身抱持智慧手印。

   (3)其心長住于大樂之境中。

   (4)此大樂恒常與空義契合。

   (5)緣一切有情之大悲心永不動搖。

   (6)其身相續永不終斷。

   (7)化身遍一切處,成辦無盡利他事業。

  

  此即聖者佛陀的無比殊勝功德。(此七種功德名爲「七支和合」——譯按)

  

  「持死有爲道」:

  

  憑借續道而得的佛果成就亦以模仿死有、中有及生有的續部次第爲終結。無上瑜伽密續的不共心要是「持俗位的死、中、生叁有爲道」,換言之,就是把俗位叁有模擬轉化爲佛的法、報、化叁身(注201)(參見附表十一)于「生起次第」中,「持死有爲道」是憑借觀想大種的消融次第而成辦,即是如死時所顯現的消融次第。于「圓滿次第」之中,「持死有爲道」卻是憑借于「心遠離」的最後位,隨順俗位的死殁次第,令一切風息真實融入心間「不壞明點」而成辦。這種在風息融入心間「不壞明點」時顯現的「最細光明心J,是「譬喻光明」而不是尋常的「死有光明」,其往後再轉成的「勝義光明」,便是佛陀的「遍智法身」。

  

  「生起次第」的「持中有爲道」是憑借觀想自身現爲真言種子字或金剛杵、蓮花等手幟而成辦,而「圓滿次第」的「持中有爲道」卻是憑借生起「幻身」而成就。在俗位中,這種情況謹會在有情趣入「死有」及「生有」間的「中有位」時才會現起。一般安住于「不壞明點」,唯…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