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行者而言,印度大論師阿底峽Atisha所建立及宗喀巴大士等大德所解說的「叁主要道」實是不可或缺的教授。「叁主要道」是:

  

   (1)志求出離生死輪回的「出離心」

   (2)爲利有情而求成佛的「菩提心」

   (3)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正見」

  

  「出離心的重要」:

  

  志求成佛者必須遣除對此生及來生的貪執,要觀修暇滿義大難得及苦惱死期決定之理。據說若無堅決出離輪回之願便無法生起成佛之大願。宗喀巴大士于《叁主要道》Lam gyi gtso bo rnam pa glum曾說:

  

   「無出離心無息滅

   希求有海樂果法

   由貪有樂縛衆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出離心」于一切經乘及續乘的修持皆不可缺少。于續部行者而言,出離心更是特別重要,因爲密續是以男女貪欲爲道,若行者缺乏出離心便極易對欲塵生起貪著。

  

  「慈悲心的重要」:

  

  密續與波羅密多乘的所化機皆是菩薩,他們不但希求出離世間,更爲成辦他衆有情的義利而志求成佛。事實上,修持密續的行者應具足殊勝的慈悲心。修持密續者的發心必須出于爲成就利他的殊勝安樂生源,故不欲浪費不必要的時間來達成佛果。如章嘉大師Lcang-skya1717-1786于其《宗義廣論》Grub mtha”i rnam bzhag所言:

  

  「于寶貴之續典及諸論釋中有言,就是下根的真言行者亦必具足較波羅密多乘之上根行者爲之悲心及更銳利之根器及殊勝之宿緣。」

  

  章嘉大師駁斥了一種在配方流傳的錯見,其說悲心是屬于初階的佛教,密續是以貪欲代替慈悲心。

  

  「智慧的重要」:

  

  密續行者應要增上空性的修習。空性的觀修是佛教經、續二道的心要,雖然慈悲心也是修行的根本基礎,但它主要意義是在于行者的發心動機,觀修空性卻是修教的重要修持,因爲它能去除達成佛果的一切障礙,令行者的利他悲願得以實現。的所有(方便)修法皆是爲了助益通達空性之(智慧)而進行。寂天 Shantideva于《入菩薩行論》Spyod”jug,bodhicaryavatara有言:

  

  「如是一切諸支分(即其余五種波羅密多——譯按)能仁悉爲般若說」

  (見《入菩薩行論廣解——般若波羅密多品》——譯按)

  

  若將空觀視爲續道的中心,就必定會像達斯各達S.B.Dasgupta一般錯把空觀用作區分秘密真言乘與波羅密多乘」

  

  「不同的玄學派系皆要處理實相的本質及其實證的理趣,然續典則著重以秘密的方法現證此實相。」

  

  相反地,謝夫賀健士Jeffrey Hpokins則認爲密續瑜伽士必需精勤趣修與其他佛教行者性質相同的正理抉擇:

  

  「無分別智乃是經、續二道之命根,故以分別正理而顯出我等尚未現量親證之法性,乃是二道之行者所必需具足。」

  

  續部瑜伽士能較波羅密多乘的行者快速成辦智慧資糧,是因爲密續的瑜伽行者能憑借「本尊瑜伽」證得「止觀雙運」一以心一境性之心識證空一故在時間上遠較謹修習經乘道軌者所需的無數劫爲少。續部瑜伽士以「本尊瑜伽」提升空觀,他們運用「本尊瑜伽」提升專注與觀察結合的勢力,快速引生封空性的初次現觀(詳見止觀雙運一節)。「無上瑜伽續」更明示一種證空的殊勝微細心,以此即能快速斷除[ 煩惱障」及「所知障」。

  

  盡管就積習「方便」、「智慧」二資糧而言,密續行者看來比較其他行者殊勝,但過往至今卻有一些學者認爲密續的行者皆是品格低劣之輩。像鼎鼎有名的意大利藏學家杜齊Guiseppe Tucci便有這樣的說法:

  

  「上部密續完全是針對一些心中充滿非宗教的衡動欲念,特別是性欲熾盛的人而設。」

  

  他在另一書中又說:

  

  「無上瑜伽密續是爲一些罪孽深重,不辯善惡正邪,生活顛倒淫猥者而設。」

  

  像這一類的見解已被許多格魯派的論師所反駁。他們說修持密續的行者應當具足最清淨的發心一爲利他而願成無上正覺的菩提心一還要具有毫無瑕疵的行爲。雖然無上瑜伽續確實是運用貪欲,但這謹是爲了要破除貪欲,情況就如「蟲生于木而食木」一般,貪欲是用于引發殊勝有力的大樂心,然後再憑借此心通達「自性空」而斷除貪欲的根本(即「自性有——譯按)。

  

   格魯派論師亦對「密續是易行道,是爲無力作艱辛修持的人而設」的見解立場作出反駁。例如,米素依列迪Mircea Eilade說」「金剛乘提出一個佛法的新啓示,適合于根器極甚低劣的現代人。」但正好相反,續道被許爲遠較經乘艱難之道,故有說愛樂修持密續者雖然爲數甚多,但具量的行者卻是寥若晨星。

  

  

  (叁)灌頂:

  

  除了修習出離心、慈悲心及正見之外,修持某種特別密續的生起次第者更必需首先從該續的具量上師處接受灌頂-灌頂的的內容包含了廣大的觀想、祈請、獻供及運用種種法器聖物來爲行者清除障垢,授權允許初業行人修持密結,教導他們修持次第的行法及于其心中植下成就修持的潛能。

  

  行者欲圓滿修持此道就必需具足四級灌頂:

  (1)寶瓶灌頂、

  (2)秘密灌頂、

  (3)智慧灌頂、

  (4)名詞灌頂(參見附表叁)。

  

  「寶瓶灌頂」是憑借瓶水而給予,四部密續(即事續、行續、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譯按)皆有傳授這種灌頂,然而後叁種灌頂則爲無上瑜伽續所所不共獨有。修持生起次第謹需要接受寶瓶灌頂,但在事修圓滿次第之前必需先授予其余叁種灌頂。

  

  「寶瓶灌頂」儀軌需依四類中圍壇城mandala之一(有音譯爲曼陀羅或曼荼羅——譯按),四類壇城即是:

  (1)布繪壇城、

  (2)彩沙壇城、

  (3)身壇城、

  (4)靜慮壇城。

  

  中圍壇城是一個神聖的輪圍,「中圍」一詞可指一位特殊的本尊或本尊的住處,中圍壇城亦常用來稱呼本尊剎土及越量宮的平面圖像或立體塑像。「布繪壇城」是一幅描繪本尊的勝妙宮殿及眷屬的平面畫像,常被懸褂于牆壁之上。[ 彩沙壇城」是在臺架或地板上以沙錐(沙錐是一種製作沙壇城的金屬器具,外表呈圓錐形,窄長中空,外旁刻有一列細小的凹凸坑紋,較尖的一端有小孔,盛滿彩沙後以輔助工具彈刮凹凸坑紋便可將沙粒從小孔中震出,隨意堆成不同的圖案--譯按)把彩色沙粒彈出而堆砌成的同類形圖像。「身壇城」是把上師的身體觀爲中圍壇城的各個部份,但基于某些限製故鮮有采用,譬如:

  (1)前時未有經由其他方式趣入續部灌頂的人便不能采用「身壇城」、

  (2)《密集根本續》Guhyasamaja Tantra雖共許「身壇城」之法,但卻不是用于灌頂之中、

  (3)下叁續部及《怖畏金剛續》Vajrabhairava Tantra等一類無上瑜伽密續皆沒有「身壇城」之法。

  (4)「靜慮壇城」是由師徒二人各自以靜慮之力明顯生起的觀想壇城,此更稀有。

  

  當以圓滿如量的方式來傳授「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及「名詞灌頂」時,便要使用真實的叁昧耶物,但這只能授予上上根器的行者。

  「秘密灌頂」需要采用「世俗菩提心壇城」,「世俗菩提心」便是本尊父母所降下的甘露。同樣,「智慧灌頂」亦需要采用「婆伽壇城」

  「名詞灌頂」則要采用「勝義菩提心壇城」,此即上師傳授有關清淨身及清淨心雙運的教授辭句。

  

  灌頂的成就有四品,最下品的灌頂成就是在傳授灌頂時,勝解假想生起大樂;第二是在受灌時由接觸法器或嘗受瓶水時引生安樂;第叁是勝解假想以大樂心觀照空性;最上品是在灌頂時真實覺受大樂並以此大樂心識觀修空性。

  

   (附表叁):灌頂

  

  灌頂種種 改采用之壇城 所允許之修法

  寶瓶灌頂 布繪、彩沙、身,靜慮 無上瑜伽之共法

  秘密灌頂 世俗菩提心壇城 幻身

  智慧灌頂 婆伽壇城 光明

  名詞灌頂 勝義菩提心壇城 雙運

  

  (四)誓句戒律:

  

  密續行者在灌頂時除了受持種種不同的戒律及立下各種誓句,還要共同守持波羅密多乘行者的戒律。由于密續的修法不只困難而且非常危險,所以這些承諾皆是秘密的誓句(因爲缺乏清淨的發心而趣修貪欲之道,便只會令行者的惡業增長)。

  

  一切續部行者必須護持菩薩十八根本戒及四十六支分戒,此外于「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還要守持十四根本墮及十種支分續部誓句。因此並不像某些人的想法一般,認爲密續的瑜伽士不守戒律,應知絕對不是這一回事。事實上,他們的行爲是極爲嚴謹如法的。

  

  當行者在接受無上瑜伽部每一部續典的灌頂時,皆要承諾力行種種善法修持的「不共誓句」及承諾不染犯某類行爲的「禁戒」。例如,于《時輪根本續》Kalachakara Tantra便要守持二十五種禁行以遮止二十五種惡行:

  

   「五惡作」(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

   「五近罪」(賭博、擲骰、食用不淨用、隨意閑談、祭祀祖先、殺牛畜作供)

   「五種殺」(殺牛、殺童子、殺婦女、殺男子、毀壞佛身像)

   「五邪思」(不信佛、不信正法、怨惡領主、僧伽、欺騙信己者)

   「五欲貪」(色、聲、香、味、觸)。

  

  雖然各密續中的誓句禁戒略有差別,但所有一切密續皆共許守持誓句禁戒是極爲重要。據說,…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