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壞明點」中,行者所觀修的光點是被想于鼻端,由于其被勝解爲具足光明之性,極爲澄明,故稱爲「光明點」(注154)當出入息被觀想穿越此光點時,行者謹需于息的入、住、出叁位分別觀察其「嗡」、「啊」、「吽」之回音,此能令中脈內之風息前後來回移動及令脈結略得開解的觀法又名爲「金剛誦」(注155),藉修此法,即令風息開始入、住、融于「不壞明點」引生「初空」,此乃「語遠離」的結束及「心遠離」開始之位。
當行者于光點瑜伽的修法獲得一些成就時,便要由對「四根本風」的觀法轉向對「五支分風」的觀法。「根本風」是五種庸常業風,而「四根本風」便是除了「遍行風」之外的:「持命風」、「火住風」、「下行風」及「上行風」,四者各與水、火、地、風四大相連 (注156)。「支分風」是與諸根識(前五識)相連之風,它們事實亦包含在「根本風」之中。五者皆是「根本持命風」的支分。行者由把出入息觀法從廣根本風」轉向「支分風」,便會令脈結進一步開解,讓風息能大量趣入心間的「不壞明點」中。「金剛誦」是圓滿次第的一種重要修法,阿旺巴丹在論中提到,即使在隨後各位次第中並未談及與「金剛誦」的關系,但其卻是一直延伸至「雙運位」。
「修物明點」:
「語遠離」的第叁種瑜伽是修「物明點」(物明點有譯爲界明點——譯按)以增上收攝風趣入「不壞明點」的過程。「物明點」是被想爲紅、白明點所成。在觀修「物明點」時,行者所觀想的明點是在于自身中脈下端的交會處令「物明點」顯露于密處頂端而不漏失,能自在任持于適宜之處。
圓滿達成「心遠離」,行者是需要如死時的收攝次第一般,把一切風息完全收攝。
此瑜伽修法是爲了再進一步把脈結解開,並令所攝集的風息趣入「不壞明點」。依下文所見的「心遠離位」定義看來,似指「物明點瑜伽」實爲完全開解脈結所必需之法。當行者憑借「語遠離」的叁種明點瑜伽,最低限度令部份風息融入于「不壞明點」時,便過渡至「心遠離位」。
(叁)「心遠離」:
「心遠離次第」的定義爲:
此圓滿次第從行者依止:(1)「內緣」金剛誦與隨滅二靜慮、及(2)「外緣」依手印修命力,令心間脈結全得開解,由風息融于不壞明點而生起明智之位爲始,乃至未得「不淨幻身」之間。
「心遠離」是由風息消融于心間「不壞明點」,令諸「空」顯現爲起始,並于行者生起「不淨幻身」前便終結。
「究竟心遠離」是趣向下一位圓滿次第,即「不淨幻身位」所不可缺少。生起「非究竟心遠離」是最少要有部份風息融入「不壞明點」;而「究竟心遠離」則要一切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才能現起。
「心遠離位」所要遠離或降伏者乃爲「分別」;行者憑借令心意現爲樂空無別之體而遠離「分別」。其修法皆爲「語遠離位」的延續。
「成辦心遠離的二緣」:
行者爲要達至「心遠離位」並令其達至圓滿,便必需依止「內緣」及「外緣」,此二修法與「語遠離」的修持極爲相似。「內緣」是「語遠離」的第二種瑜伽—— 「金剛誦」。在真正的「語遠離」中,是在中脈上端(即眉心)觀想一光點,行者觀察出入息的音聲爲「嗡」、「啊」、「吽」及二種隨滅次第所包含的觀想修法。
在第一種隨滅次第的觀想中,行者要觀想一充滿本尊天衆,外相殊妙的清淨佛土,並觀一發放光明的「吽」字位于心間。行者觀想心間「吽」字放出光明,光明融化淨土的器、情二界,之後光蘊即融入行者自身,自身複融入心間,于一切境相隱滅後,行者即安住于空性中。第二種隨滅次第並沒有淨土等觀想,行者謹觀想由心間「吽」字放光把自身融爲光明,褚境隱滅後即安住于空性中。
「心遠離」的「外緣」是依「智慧手印」
行者需事修某些行爲以增長大樂,藉此增上證空之智慧。這些行儀皆是在成辦「非究竟心遠離」後實行(見附表六),其法規能幫助行者各別證得「幻身」、「有學雙運」及「無學雙運」。這些行儀分爲叁類:
(1)有戲論行
(2)無戲論行
(3)極無戲論行
「有戲論行」包括穿著手印之服飾莊嚴,及本尊與手印之「問答」 。
「無戲論行」雖然亦使用服飾莊嚴,但沒有種種戲論問答。
「極無戲論行」唯與智慧手印作等入相運,並運用睡眠光明,遠離一切戲論。
生起、圓滿二次第皆可事修此叁行,行者在成辦粗分及細分生起次第後,即可依手印而修此叁行,藉此快速成辦各種如」降伏惡衆、增益智力財富、天眼、望文立知其義等「共同悉地」(佛果則爲「不共悉地」)于圓滿次第事修叁行則是爲了增上空觀。
(附表六):增上叁行
行儀 行法
有戲論行 服飾莊嚴及問答等
無戲論行 服飾莊嚴等
極無戲論行 與智慧手印和合及睡光明
用「手印」是趣入「幻身位」的兩種方便之一另一法門謹是在行者臨命終時修持「金剛誦」,以真實的死亡作爲收攝一切風息之方便而生起幻身。(若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便能生起「幻身」而代替「中有身」,不必再受生爲粗身才成辦正覺。)
「四空四喜」:
在「語遠離」中,「四空」與「四喜」皆是藉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燃起忿怒母,令明點溶化流注于中脈引生「四喜」而證得。在「心遠離」之中,「四空」與「四喜」皆是由于風息融入「不壞明點」而顯現,但在達至「究竟心遠離」前,此事仍不得成辦。
如較前的圓滿次第階位一般,行者在「非究竟心遠離位」是不會證得「四空」的圓滿顯現。直至死時一切風息融入「不壞明點J及在「心遠離」的最後位現起爲止,「四空」是約不會圓滿到量。
(四)「不淨幻身」:
「不淨幻身次第」的定義如下」(注168)
此圓滿次第從實證具諸相好之天身爲始,此身乃依「究竟心遠離喻光明」爲緣,並以此心所乘之根本風爲因,複于「究竟心遠離喻光明」之風息粗動而起逆行「近得心」之際俱時成辦。其界限是于(現證)勝義光明方便之近取因生起前爲止。
于「不淨幻身位」中,行者即能真實生起本尊天身,此身是從以下的方式出生」行者先由「心遠離位」的修法之力,令一切風息融入心間「不壞明點」,如是即證得「第四空譬喻光明」。當風息略起粗動時,于前時各生、圓次第位所觀修的本尊天身即剎那現起,此「幻身」全由無質礙之風息所成,猶如陽焰一般光明閃動,其相與本尊天身相似,所不同者此身唯是白色而非雜色(注169)。在證得「幻身」之剎那,行者會經曆逆行次第,開始再次重複覺受粗于「心遠離喻光明」的種種心境。在「幻身」顯現的過程中,行者會同時覺受「黑近得心」、「紅增上心」、「白顯現心」與種種「根識」及「分別識」。
行者在此位圓滿次第所生起的本尊天身爲「不淨幻身」,由于行者此時仍未斷除障礙解脫生死輪回的貪、嗔、癡「煩惱障」(注170),故其被許爲「不淨」。(然這並非是說到了光明位時這些煩惱皆得斷除,行者于解脫後所起的幻身便是清淨。)其名爲「幻身」者,是因爲此身爲風息所成,無有質礙,猶如幻師所變之幻象,唯有其他能同樣證得「幻身」的瑜伽士才能得見(注171)。然而,此身圓滿具足佛陀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如頂上肉髻圓顯、兩耳相齊垂肩、掌心具法-輪相等)。「幻身」能出于「粗身」隨行者所欲前往各處(注172),但其最初是否必需從粗身中生起則有異議(注173)。
「粗、細與最細」:
一切有情衆生皆具有「粗」、「細」及「最細」叁類心、身(見附表七),「粗身」便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身體,此身是由四大及其所生之物所成。「細身」則由「脈」、「風」、「明點」所構成。「最細身」便是住于「不壞明點」內,爲「光明心」所騎乘的「最細根本風」。此「根本風」被稱爲「根本」是因爲此風盡管是剎剎變異無常,然其相續卻是恒常不斷,于行者過去經曆之無數生中,皆住于「不壞明點」之內,即使達至佛果(注174)時仍舊相續恒存,爲佛陀常時安住的「最細光明心」所騎乘。這種最細風比較融入其中的身脈風息更爲微細,而脈中的風息又較融入其中的粗風(如諸根識之風)爲細。
就「心」而言,「粗心」便是種種「根識」,「細心」是「分別意識」,「最細心」則是騎乘于「最細根本風」上的「光明心」。這些心識的粗細差別,亦可依心識處于「醒位」(粗)、「夢位」(細)及「深睡位」(最細)(注175)的粗細性質而說。
在平常的醒位生活中,只有「粗身」、「粗心」及「細心」(即尋常的根識及意識)現行。然而,在無上瑜伽續圓滿次第的「身遠離」、「語遠離」及「心遠離」叁位中,「脈」、「風」、「明點」所成之「細身」及「白顯現」、「紅增上」、「黑近得」與「光明」等「四空」微細心亦會現行。(除了「光明次第」的「勝義光明」外,余位的「四空」皆是「分別心」而非「無分別心」,因其爲能、所二顯及彼境有自性之相所染,所以謹是「細心」而不是「最細心」。)「最細心」謹在一切粗、細諸風融入心間「不壞明點」後才會現行。同樣,「最細身」--亦即「最細根本風」亦只會在粗、細諸風融入「不壞明點」後才會現行,如前所說,其爲「勝義光明心」所騎乘。最細風、心與較粗的風、心皆是永不分雕。
(附表七):「粗、細與最細」
粗 細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